> 硕士毕业论文 > 35870字硕士毕业论文现代汉语中“低”和“短”的意义

35870字硕士毕业论文现代汉语中“低”和“短”的意义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5870字
论点:现代汉语,研究,系统
论文概述:

本文对现代汉语语料中任何词性的“低”“矮”都做了调查和讨论,但若从词性的角度出发,将“低”“矮”表性质、表动作和表状态时的所指情况加以细分,对现代汉语”低矮类”词汇的所指

论文正文:

介绍
无论这项研究是多么正式或实用,都不能脱离对语言事实的描述。所有问题的讨论都是基于对具体和详细的语言事实的掌握。为了研究“低腰斩”词汇,确保结论客观、真实、可靠,我们必须从语料库中直接观察现代汉语中“低腰斩”词汇的使用情况。然而,只有追溯和描述其历史演变过程,明确每个成员在系统中的地位及其对系统的影响,研究目标才能实现。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本文试图填补现代汉语“低”词汇研究的空空白,系统化、历史化“低”和“低”的参考对象。本文从词汇系统入手,尽可能详细客观地描述了其共时平面的指称特征,并探讨了其历时演变过程,以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汉语历史词汇的发展演变规律。此外,今天是一个信息时代,无论是实现人机对话还是国际“中国热”时代的需要,关于普通词语演变的研究成果都有更广泛的受众。这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2研究材料和方法
2.1研究语料库:
本文的研究语料库主要有三个来源:
1)一些当代作家的代表作,如老舍的《四代同堂》、《骆驼祥子》和巴金的《家》;王朔的《看起来很美》和《我是你爸爸》共有36位作家和88部作品(详见附录1)。
2)一些实用作品,如殷法如、徐树安的《中国文化史》;方富羲与广场“儿童心理世界——论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郑仁杰的《实用软件工程》和一些报纸、杂志、词典等。
2.2研究方法:
本文以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为基础,借鉴现代语言学、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试图对现代汉语中“低”和“短”的意义和历史渊源进行专门研究。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吕叔湘先生(1982)认为从材料上考察形容词的形式和功能是有限的,不能充分反映形容词的用法,如各种用法的实际情况,各种用法之间是否有无条件的限制和联系等。因此,他采用了“选择几个形容词作为考察对象,逐一分析和比较它们的形式和功能”的方法。因此,本文建立了一个封闭的语料库,通过对现代汉语中“低”和“短”用法的定量描述和语法功能的定性分析,对它们进行了分类。
2)共时和历时的结合、描述和解释。
根据索绪尔提出的“共时”和“历时”概念,本文将现代汉语作为共时研究平面,结合古代汉语作为历时研究背景,通过观察现代汉语中“低”和“短”的用法,描述其所指的对象,然后通过观察古代汉语中的“低”和“短”来解释其历史演变。
3)比较与分析相结合。刘淑新和周建在谈到同义词研究和分析的目的和方法时表示:“除了采用归纳和部分演绎等一般科学方法外,这种研究应该侧重于意义成分或义素的分析,尤其需要对相似和异质单位进行严格的比较,从比较中确定同义词和反义词的性质和范围。”(刘淑新,周建,1992,)
4)形式与意义的结合。系统属性(System attribute)是指在引用函数时,同一系统中成员之间的排他性和互补性关系。在系统中,成员之间的形式差异和意义差异是相互反映和体现的,因此系统成员之间的意义关系必须与形式关系相一致。
5)系统意义和指称意义的结合。指称意义的分布就是指称意义的分布。我们可以通过指称意义和系统意义的关系来描述它的系统属性。系统可以分为聚合系统和组合系统。聚合系统反映了词的语义关系。我们可以让“低”和“短”进入同义或反义系统,观察它们指称意义的分布。组合系统体现在词语的搭配关系上。从“低”和“短”的搭配关系可以看出指称意义的变化。通过对具有参考意义的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分类,我们试图对“低”和“短”的系统属性做出更全面、更详细的描述。
2研究材料和方法……8
2.1研究语料库……8
2.2研究方法……8
2.3相关注释……9
3现代汉语“低级”词汇指的是面子……11
3.1现代汉语“低”语料库调查……11
3.1.1现代汉语中“低”的参考域分布在……11
3.1.2现代汉语中“低”的聚合……47
4“低级”词汇是指面向历时研究的……84
4.1.1先秦文集调查……85
4.1.2汉代文集调查……90
4.1.3六朝文集调查……95
5结论
我们先后完成了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低”和“短”语料库的调查和分析。我们描述了现代汉语中“低”和“短”的所指特征,揭示了“低”和“短”的历时演变机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低”和“短”的所指密切相关,构成了一个词汇系统。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
1.“低”和“低”系统的特征;2.“低”和“低”系统的历时演变;3.“低”和“短”系统属性。
参考
1.丁生书(1961):现代汉语语法演讲[。北京:商务印书馆。
2.弗迪南·德·索绪尔(2007):普通语言学课程,[硕士。Trans。高明凯。北京:商务印书馆。
3.傅怀庆(1996):词义分析与描述[。北京:中国出版社。
4.傅怀庆(2004):《[词典编纂与语义学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5.郭蕊(2002):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6.黄晓东(2003):荀子单音节形容词[的同义研究。成都:巴蜀出版社
7.洪成宇(2008):论汉语词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8.蒋余韶(2000):《中国词汇语法史论文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9.蒋余韶(2005):《古代汉语词汇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0.李江总(1999):普通汉语词汇演变研究[。北京:中国词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