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600字硕士毕业论文审计委员会对财务舞弊管理影响的实证分析

38600字硕士毕业论文审计委员会对财务舞弊管理影响的实证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600字
论点:审计,委员会,舞弊
论文概述:

首先对国内外的审计委员会制度进行了综述,并且分析了我国审计委员会目前存在的问题。然后给出财务舞弊的相关概念,结合我国的特殊背景,用多元回归分析检验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在遏制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方法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安然、施乐、全球电信、世通等外国公司财务欺诈案件的曝光情况。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公司治理问题的关注。然而,银广夏、科龙电器等中国证券市场频繁发生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丑闻,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金融欺诈问题仅靠政府加强证券监管等机制是不够的。它还必须依赖于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审计委员会制度最早诞生于美国,在发达资本市场国家得到了普遍认可和肯定。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其目的是在董事会中建立一支专业的独立力量来监督公司的财务报告和财务报表审计,提高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2002年,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指引》《指引》第五十二条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根据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和考核等专门委员会。特别委员会全体成员由董事组成,其中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占多数,审计委员会中至少有一名独立董事应为会计专业人员1”。这是中国首次明确提出审计委员会的概念。截至2005年底,超过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成立了审计委员会。
从西方国家建立审计委员会的做法来看,审计委员会由独立的专业人员组成。审计委员会制度发展较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制度。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之一是监督公司的财务,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由于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建立较晚,没有权威的法律对审计委员会进行明确规范,加之我国不要求披露审计委员会的相关信息,审计委员会信息披露不完整,给我国学者对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实证研究带来了一些障碍。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及其在预防和发现财务报告欺诈方面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旨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实证依据,从而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审计委员会制度,分析了我国审计委员会目前存在的问题。然后,给出了金融欺诈的相关概念。结合我国的特殊背景,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检验公司设立的审计委员会在遏制财务舞弊方面的监管效果,并对审计委员会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使本文的观点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目的、职责和有效性的研究已经相当普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审计委员会有助于提高公司财务信息的质量。国内学者更关注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规范性研究,尤其是对国外审计委员会制度发展的介绍。然而,随着我国对公司治理的日益重视和审计委员会制度的不断深化,我国学者对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实证研究也逐渐增多。因此,接下来将介绍国外学者对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研究,对审计委员会监督效果的研究(特别是对金融欺诈监督的研究),以及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审计委员会的实证研究。

第二章审计委员会与公司治理

第一节审计委员会的概念
审计委员会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支新生力量。随着全球公司治理模式和治理结构的趋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了审计委员会制度,这是一系列关于审计委员会组成和具体运行机制的规章制度。审计委员会的大部分或全部成员是独立董事,以确保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并提高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根据美国在2002年颁布实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审计委员会被定义为由证券发行公司董事会设立并隶属于董事会的委员会(或类似组织)。其目的是监督公司的会计和财务报告流程以及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它是董事会中的一个专业委员会,主要由非执行董事指导。如果发行证券的公司没有这样一个委员会,其整个董事会就是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结合独立董事制度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制度优势的审计委员会的产生和发展,已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创新,并被广泛接受。

公司治理第二节审计委员会

一、公司治理的相关概念
公司治理是一种管理、指导和监督公司业务以创造股东价值的机制。它是一系列协调和平衡公司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目的是确保和促进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最大利益。公司治理不仅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使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且是全面考虑和平衡与公司生存、经营和发展相关的另一方的合法利益,从而实现股东和非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广义而言,公司治理并不局限于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制衡,而是涉及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以及与公司有利益关系的其他群体。

第三章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演变...................20-34
第一节外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起源...................20-23
一、审计委员会的由来...................20
二,...................20-21
三、...................21
四、审计委员会的最新进展...................21-23
第二节中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立...................23-25
一,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启动...................23
二,审计委员会制度正式提案...................23-24
三、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发展...................24
四。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最新进展...................24-25
第三节中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存在的问题...................25-29
一、...................26
2,...................26-27
3,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制度的冲突...................27-28
4、审计委员会的薪酬机制不完善。...................28
五、审计委员会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28-29
第四节。成立国家审计委员会...................29-34
第四章审计委员会遏制金融欺诈...................34-41
第一节金融欺诈的定义...................34
第二节金融欺诈的影响...................34-35
第3节基本假设...................35-36
第4节样品...................36-38
第5节回归模型和变量...................38-39
第六节回归结果和结论...................39-41[/比尔/]一,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39-40[/比尔/]二,多元回归分析...................40[/比尔/]三,概述...................40-41
第五章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41-47
第一节研究结论...................41
第二节政策建议...................41-45

结论

本文以2005-2008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中国设立审计委员会对金融欺诈的监管效果。实证研究发现:
首先,欺诈性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可能性小于非欺诈性公司,这表明审计委员会在遏制金融欺诈方面仍发挥着作用,而不是表面上的效果。
其次,欺诈性和非欺诈性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差异显著,但与欺诈的关系并不明显,这表明独立董事在抑制金融欺诈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很差。我国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设的专业委员会,独立董事作为其独立性的保证,主要由控股股东提名。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难以保证,其对管理层的监督职责自然难以履行。
第三,欺诈和非欺诈公司的董事会规模显然与欺诈有关。董事会规模较大的公司可能会增加财务欺诈的可能性。因此,随着近年来对公司治理的关注,审计委员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财务舞弊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独立董事的作用并不明显,也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必须以立法形式规定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便审计委员会制度能够以真实形式而不是形式引入公司治理。中国应强制所有上市公司董事会通过审计委员会章程,明确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和运作标准。《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指引》具有“审计委员会章程”的性质。但是,《内部审计指引》仅适用于中小企业,经过修改和完善后,可以作为模板推广到所有上市公司。内容不应局限于年度报告阶段,而应涵盖整个日常运营阶段,包括审计委员会。

参考
[1]蔡宁和梁丽珍,2003:“公司治理与金融欺诈关系的实证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126,第81-84页。
[2]陈汉文,林志毅,颜辉,1999:《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琼民源引发的思考》,《会计研究》第5期,第28-30页。
[3]李爱华,2007:“美国独立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演变与启示”,《会计通讯》,第7期,第40-42页。
[4]李爽、吴Xi,2002:《审计失败与审计市场监管——基于中国证监会处罚公告的思考》,会计研究,第2期,第28-36页。
[5]凌江红,2009:《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比较研究》,国际工商大学出版社,第176-180页。
[6]刘力和马先明,2008:“审计委员会和审计质量——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第7期,第84-89页。
[7]刘立国,2003:“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第2期,第28-36页。
[8]娄权,2003:《财务报告舞弊:理论假设和经验证据》,当代金融,第7期,第100-102页。
[9]孙艳,2007:《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有效性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月。
[10]万荀彧和杨鹏,2005:“对中国审计委员会发展的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第6期,第25-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