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900字硕士毕业论文经济发展论文:资源型产业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38900字硕士毕业论文经济发展论文:资源型产业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900字
论点:房山,资源,产业
论文概述:

本课题首先介绍房山区在北京功能定位与产业结构调整中资源型产业主动转型的大背景,界定资源型产业转型研究中的相关概念,并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化整理分析

论文正文:

介绍

1.1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1.1研究背景
广义的资源型产业是指直接从事自然资源开发和初步加工的产业,狭义的资源型产业是指与矿产资源开发及其初级加工相关的产业。资源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产品链延伸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所需的能源和矿产原料。它在支持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为增强国民经济实力、发展区域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资源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殊性。它们一般是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区域经济体系的基本功能是向该区域出口初级资源或加工产品。随着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资源型产业在一些区域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后续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和延伸形成的初级加工产业(赵彭达等,2011),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将受到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影响。
国内外许多城镇都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资源型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型地区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环境质量下降、资源枯竭等问题。,导致区域经济自身发展能力严重不足,面临内外挑战。从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来看,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会随着矿业的发展而逐渐枯竭,因而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在制度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下,资源型产业可能会表现出明显的负面外部效应。例如,在采矿、加工、运输等环节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在没有政府监管的情况下,资源开发企业可能忽视或逃避环境保护责任,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资源型产业企业选择的技术路径不科学,也可能直接导致环境污染和破坏,从而与区域功能区的要求产生“矛盾”。另一方面,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仅靠廉价的自然生产要素很难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基于资源产业的比较优势非常脆弱,缺乏竞争优势,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转变区域资源型产业,才能提高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在研究资源型产业转型时,必须考虑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资源型城市或地区的发展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必须从区域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资源型产业的未来道路。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资源型产业的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国内外大量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有不同的结果。一个是“矿山枯竭、城市衰落和环境污染”,另一个是“矿山枯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资源型地区(城市)必须着眼于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转型模式,顺应市场机制,自觉、前瞻性地应对和解决与资源型产业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

1.1.2选题依据
北京市矿产资源的赋存条件在世界各国首都较为罕见,矿产资源的类型和探明储量在中国主要城市也处于明显的主导地位。然而,作为我国的首都,其矿业与其城市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不相称。房山区是北京资源型产业中最大的能源和建筑材料基地,矿山约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二。矿业及相关产业经济总量大,从业人员多,是房山区的传统产业。煤炭和非煤矿山的开发不仅贡献了房山区域经济的一半,也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然而,长期开采加速了该地区矿产资源的减少。采矿成本越来越高,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随着首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在北部和西部的矿区,资源型产业的负面外部效应日益暴露,直接影响到北京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资源型产业转型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资源型产业转型涉及的相关概念
资源是指物质资源、财政资源、人力资源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被一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所拥有。它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前者包括阳光、空气体、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通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在慈海,资源被定义为“财富之源”,特指自然金融资源。马克思认为社会财富的来源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这就是人与自然的物质转化关系,即社会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2000)。资源都是可以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资源一般可分为经济资源和非经济资源。经济研究资源是不同于地理资源(非经济资源)的经济资源,具有使用价值,可以为人类开发利用。从资源科学的角度来看,在工业经济中,自然资源的占有、配置和利用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诚然,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非自我产生的资源,这限制了经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虽然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的完成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发展机器生产的主要资源如铁矿石、煤和石油很快成为稀缺资源,这开始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自然资源的占有决定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的占有也决定了资源产品的分配。

3国内外资源型产业转型实践............................44-57
3.1国外资源型产业转型分析……44-52
3.1.1资源型产业转型实践……44-47[/ Br/] 3.1.2国外资源型产业转型特点……47-49
3.1.3国外资源型产业转型分析……49-52
3.2国内资源型产业转型实践探索;……52-54
3.3国内外资源型产业转型对房山区的启示:……54-57
4房山区资源型产业现状分析与评价;……57-73
4.1房山区自然环境……57-59
4.2房山区资源型产业基本情况……59-63
4.2.1房山区工业发展基本情况……59-61
4.2.2房山资源型产业退出……61-63
4.3房山资源型产业转型中的问题……63-68
4.4房山促进资源型产业退出的措施……68-72
4.5房山区资源型产业退出综合评价……72-73
5……73-95
5.1资源型产业转型原则……73-74
5.2房山区工业发展环境分析……74-81
5.2.1优势……74-75
5.2.2弱点(w)……75-78
5.2.3机会(o)……78-79
5.2.4挑战(T)……79-81
5.3产业转型模式的选择基于……81-83
5.4资源型区域工业转型的一般模式……83-84
5.5房山区转型主导产业选择……84-90
5.6推进房山区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建议……90-95

结论

资源产业转型是房山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否,对房山空之间的结构调整,对“新三步走战略”的实现,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都有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北京市“十二五”房山生态保护区功能定位的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找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资源型产业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房山地区资源型产业转型提供可操作性强的路径、工具、手段和方法。根据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房山生态保护区的功能定位,如何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找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确定主导产业,为提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供思路和指导。同时,本研究将为国内外其他资源型地区(或城市)的产业转型提供有益的经验。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房山资源型产业转型是一次积极的转型。同时,由于房山经济和区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国内外现有城市或地区对资源型产业转型分析的参考价值有限。房山产业转型研究从区域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论证,提出了更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原创性战略思路。
(2)创建特色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是房山产业转型思路的总体轮廓。房山积极培育符合功能定位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取代资源型产业的支柱地位,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都市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但是,总体而言,新兴产业尚未发展壮大成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房山区经济发展正处于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阶段。
(3)房山产业转型应以新型石化材料、现代设备制造和高端旅游为主导,以房地产、建筑、建材和现代都市农业为支撑,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解决当前房山区域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房山需要发展新兴产业,解决资源型劳动力的就业和经济发展问题,并与生态保护的区域功能相适应。只有发展高科技产业,创造高端就业岗位,劳动力才能逐步走出低端就业的现状,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
(4)房山产业转型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原资源型农民生计安排困难、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大、非法采矿屡禁不止、替代产业发展缓慢。针对这些具体的转型障碍,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加以解决,是保证房山产业转型战略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
(5)房山资源型产业转型不仅要符合北京的总体发展思路,还要紧密结合房山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经济社会形势。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按照与其他区县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个性化突破的定位原则,以高端绿色跨越为目标,依托房山市发展新区和生态保护区的双重功能,建设工业友好、生态宜居的新房山。在房山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基础的前提下,从前瞻性、科学性和现实性的整体发展出发,深入分析了资源型产业转型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结合“三个现代化、两个区”的城市发展战略,选择合适的转型模式。基于比较优势,重塑竞争优势,树立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的理念。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逐步实现,最终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目前,房山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痛苦时期和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下一步是继续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解决传统产业退出带来的大量历史和社会问题,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制度、理念、配套设施、发展环境等问题。

参考
1牛文远和哈里斯。中国:21世纪http://sblunwen.com/jjfzlw/环境形势预测。环境管理杂志。1996,(47): 101-114。
2迈克尔·伊登和迈克尔·波斯纳。能源经济学——增长。资源和政策。剑桥大学出版社。1981:113-114。
3西尔伯贝格,温苏恩。经济学的结构。麦格劳·希尔高等教育,2000,43-47。
4德北南能源资源转移,德语和portinter mediary。应用地理学,1997,(3): 45-47。
5工发组织。工业与发展。《2005年全球报告》,第55-62页。
6电子零件。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梯形增长。结构改变经济动态。1997年,(8): 89-95。
7博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优化与案例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9,(1):18。
8崔斌等.矿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工业,2003,6: 77-78
9程金华。市场经济与中国资源产业发展[。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10张敏陈慧仪。区域主导产业分析方法研究综述[。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3):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