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6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46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6000字
论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
论文概述:

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S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进行案例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在对全日制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教育硕士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自1996年批准设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己经走过了17年的历程,目前有教育管理、科学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八个专业,共十九个专业方向。2009年,教育硕士作为专业学位的一类,招生对象由在职教师扩大到了应届本科毕业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全日制教育硕士在招生数量和专业方向都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追求持续的高质量,就必须摆脱以往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培养的固有模式,探索一条以内涵发展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新模式。全日制教育硕士作为新生事物,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培养运行机制。如何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培养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2010年,为了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探索和创新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教育部下发教研(2010) 1号文件,决定开展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共有12所高校获得该项工作试点。我国教育硕士长期以来只招收在职中小学教师,如今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培养上自然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尽管教育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了一定的指导性文件,但具体的教学培养模式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各试点高校。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必须把握该学位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实践导向的教学过程。在我国教育硕士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试点高校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怎么认识这一问题?改革面临的问题和举措哪些是特殊的?哪些具有特别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因此,本文以S大学作为研究案例,从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调研创新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措施,为教育硕士综合改革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提高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的意义    全日教育硕士自2009年起,仅有短短的4年发展时间,目前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研究尚不系统和深入。由于本文围绕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弥补全日制教育硕士改革的理论不足,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特点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相关因素的分析、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都融入了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的职能、功能、人才培养制度等一系列基本理论。据此,本文有利于丰富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的相关理论,深化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全日制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2.实践意义    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培养模式的研究既要理论依据,也需要为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程序。选择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有助于明确不同研究生学位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本文对S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个案分析,对我校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中创新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观点,有利于高校明确实践性、职业性的培养目标,提高我国基础教育从业人员的培养质量;另外,政策是教育改革的有力保障,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助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及时、合理地制定相关辅助政策。   
二、文献综述    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针对研究生教育理论方面的著作和论文逐年增多,从掌握的资料来看,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文献比较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近四年开始出现,文献逐年丰富;对“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系统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全面、系统研究的文献目前只检索一篇硕士论文。
       (一)国外文献研究    综合笔者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国外关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方向:    1.研究生培养研究    研究生培养一直是国外学者极为关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三个研究视角:其一,历史的角度。Everett Walters在Graduate Education Today(1965)一书中,针对美国不同学位类型研究生教育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等作了详细分析,对我们认识世界各国不同发展阶段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概况有一定的帮助。其二,比较的视角。((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两本著作中详细介绍了美、日、英、法、德五国研究生培养的具体情况,尽管没有直接提及研究生培养模式,但是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维模式;其三,分类、个案研究的视角。Ernest Rudd : A NewLook at Postgraduate Failure采用个案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现状、问题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2.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国外对教育硕士基础理论的研究比较多,但对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创新和实施的研究较少,大都散见于研究教师继续教育的专著中。Mary Selke:“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美利坚合众国一从业者的硕士学位”一文中详细论述了美国教师教育专业学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A 1 an. R. Tom所写的“为资深教师重塑硕士学位”中重点介绍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教师发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如何适应整个环境、发展方向等。王建平翻译的Lynch Fielsteinm和Patricia Phels合著的《教师新概念一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美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高层次、专业化的人才。
       (二)国内文献研究    1.对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    教育硕士自1996年试点招生以来,对教育硕士培养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比较丰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我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梁景和与齐军华在《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中详细论述了教育硕士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应该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进行:参与全球教师教育的互动与对话,建立教育硕士教育评估机制,提高我国教师教育培养质量。杨根伟指出我国教育硕士在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方式、质量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到刘建银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按照政策公平、规格一致、保证质量、统一衔接以及平稳过渡等原则,构建了我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制度框架。    第二,对国外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介绍。刘文曦在其硕士论文中通过对美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历史和构成要素的分析,找出了培养过程中的招生、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的启示。史玉伟从中日比较的视角对培养模式的各个要素进行了比较,日本教育硕士在制度设计、课程设置、制度保障等方面独具特色,对中国教育硕士的发展有很大帮助。高改兰以北京师范大学和华盛顿大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硕士各培养要素的比较,分析中美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异同    第三,对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    我国很多学者受培养模式系统要素的影响,对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了具体分析,文献不多,主要集中于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教学方式方面,张培等人认为教育硕士的教学方式应由理论教学向案例教学和行动学习转变。[8」王秀珍结合新课程改革,建议教育硕士的课程应从课程目标、课程机构和课程内容着手进行改革。    2.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    全日制教育硕士自2009年招生以来,中国知网中“全日制教育硕士”“全日制”并含“教育硕士”发表的文献数量涨幅增大,一度引起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的热潮(如图1-1所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受到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从整体数量和文献质量上仍显不足,这也从侧面体现该论题的可研究性。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并对“专业学位”“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部分在分析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产生背景的基础上,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教育学硕士学位的差异入手,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内涵及学位设置的意义进行系统梳理。    第三部分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个案研究。本文选取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比较有特点的s大学作为个案进行问卷调查和补充访谈,找出案例中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和问题,以期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有所启示。    第四部分在明确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方向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基础上,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构建。为此,针对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构建以反思性实践者为导向设置实践性课程体系;探索新型教学方法进而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落实双导师制,培养双师型教师;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建设以外向型评价为导向的质量评价体系;并对国家的扶持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对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关研究成果全面收集、查阅和分析的基础上,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准备。    2.问卷调查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S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在读研究生、部分己毕业研究生、部分指导教师进行调查,分析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改革创新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提供准确的分析数据。    3.访谈调查法: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部分指导老师和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期获得关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更为深入的信息与资料。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S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个案研究,了解该校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先进经验以及成效,并以此作为完善和创新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突破日。
       (三)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全日制教育硕士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新类型,本文通过个案和问卷调查,探索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初步构建了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双向三能互动式”培养模式,并对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及其协调运作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构建。    其二: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对S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进行了个案实证研究。在问卷调查部分,将调查对象分为学生和导师,并将问卷问题分为两者通用部分和各自侧重的部分,便于全面而多角度地分析和比较“教”与“学”两类主体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感受和观点。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专业学位      《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专业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但一般只设置硕士一级。”专业学位是根据特定职业的需要,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专人才。因此,专业学位获得者,除了拥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更多地掌握某一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备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及其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它与现行的教育学硕士在学位上处于同一层次,但规格不同,各有侧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旨在根据基础教育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及行政人员。”我国教育硕士现有全日制、在职、“免费师范生”和“农村学校师资培养计划”四种攻读形式。    全日制教育硕士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一种攻读方式,培养对象多为应届毕业生,要求学生在校脱产学习2年,全日制培养,属于学历教育。全日制教育硕士在修完规定学分、达到相应标准后,可授予相应专业学位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除教育硕士的教育管理专业方向以外,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的教育硕士相关专业学位,均可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三)培养模式      “‘模式’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它的要点是分析主要矛盾,认识基本特征,进行合理分类。教育模式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抓住教育过程的主要特点,对教育过程的组织形式作简要概括。”「2」“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形成的培养过程诸要素的构成标准样式与运行方式。培养模式是特定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实践方式,是培养目标和过程的操作接日,其外延为整个培养过程。培养模式的概念主要包含四个层面:其一,特定的教育思想与理论作为指导依据;其二,结构的稳定性及过程的差异性;其三,其外延是培养过程的完整体现;其四,可操作性。
       (四)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生培养是多种因素和诸多环节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结构系统,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实际上是培养系统的简化、抽象和类比。因此,可以借助系统理论来分析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系统由元素构成,是元素以及关系的总和,即系统(E)州元素(A),关系(B)。”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招生、教学、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等环节,都离不开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估的确立。本文借鉴模式研究法,通过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质量评估四大要素来分析整个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培养对象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需要达到的规格标准和基本要求。培养目标包含培养方向、培养规格、培养规范及要求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旨在根据基础教育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及教育行政人员。”「‘」全日制教育硕士是建立在研究层次上的职业教育,是将专业培养与职业技能相结合,为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组合,并将各要素在动态过程中指向课程目标而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是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硕士课程包括学位基础课、公共学位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题讲座和教育实践研究。课程设置应符合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教育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 第二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17-23一、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 17-18(一) 知识经济社会发展.................. 17(二) 教师职业专业化.................. 17(三)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17-18(四) 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18二、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 18-22(一)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硕................ 18-20(二)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 20-21(三)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 21-22三、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22-23(一) 有利于转变我国研........................ 22(二) 有利于完善教育....................... 22(三) 有利于促进教师专............................ 22-23第三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 23-39一、 研究总体设计及基本.................... 23-25(一) 问卷设....................... 23(二) 施测........................ 23-24(三) 研究对............................. 24-25二、 全日制教育硕....................... 25-35(一) 对全日制教育.................... 25-26(二) 培养目标实践................. 26-27(三) 课程体系设置......................27-29(四) 培养过程...................29-34(五) 质量评价情............... 34-35三、 研究结论.................... 35-39(一) 主要结论....................... 35-37(二) 反思............................... 37-39第四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 39-48........................................................  结论    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的选题,灵感来源于我国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对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具有部分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教育学硕士学位的内涵,同时又具有应用型培养定位、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培养对象的特殊性等自身独特的特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有利于转变我国研究生人才的培养结构,完善我国专业学位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起步较晚,各试点单位还处于探索阶段,无法从宏观上探索其培养模式。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S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进行案例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在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构成要素解读的基础上,借鉴个案高校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初步构建模式,即“双向三能互动式”培养模式。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构建模式,实质构建还是要落实到培养模式各个要素的设计上。据此,本文在“双向三能互动式”培养模式的框架下,将措施落实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价等具体要素的协调运用上,以期将该模式完善到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具体培养环节上。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涉及到的要素颇多,是个较为复杂的动态课题,鉴于国内关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资料较少,国外的资料又很难获取,而本人的研究能力有限,对相关问题的叙述也有许多不足和不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1]Lynch Fielstein, Patricia Phelps(美),土建平.教师新概念一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擅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刘鸿.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曹健.研究生培养模式论「M].丹阳: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土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查有粱.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土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陈敏.中国院校研究案例(第二辑)[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刘献君.院校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土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