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900字硕士毕业论文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经济利益、正当价值与单位参与

38900字硕士毕业论文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经济利益、正当价值与单位参与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900字
论点:合作,产学,培养
论文概述:

本研究拟通过历史研究、国际比较研究、经验研究法及其相应的文献法、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技术,以获得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相关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等经验资料和数据,并对获得的资

论文正文:

介绍

1.1主题选择和问题研究的背景
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整个研究的起点,研究的终点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著名学者梁启超指出,能够发现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如果一切都不是问题,那么就没有学习。......所有的发明和创造都来自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波普认为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总的来说,提出这个问题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为什么和研究什么。这一部分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1.1.1主题选择的背景

(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需要产学研合作,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在于创新人才。21世纪,国家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国家间对创新人才的竞争。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为了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综合国力,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中国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然而,《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的统计数据显示,21.8%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培养的学生不符合或基本不符合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52.4%的受访者认为我们大学培养的工科学生的素质一般。在2002年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中,中国在“国内劳动力市场是否有合格的工程师”的项目中排名在49个国家的末尾。关键问题是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麦肯锡季刊(McKinsey quarterly)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的160万名工程师中,只有大约16万名适合在外国公司工作。文章还指出,中国工科大学只有10%的毕业生能够达到跨国公司的就业标准,而印度只有25%,而一些发达国家(如比利时)的这一数字高于75%。因此,创新人才及其培养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产学研合作。理论和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从最原始的意义上来说,创新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它启动或重组旧的要素以产生有价值的东西。创新最真实的意义是实践。根据同相理论,创新作为一个实践过程只能在实践中培养。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让学生积极实践。为了给学生提供积极实践的机会,大学必须积极与行业合作,使学生在行业的指导下“边做边学”。

(2)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需要行业与大学的合作
2007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不到80%,2008年全国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仅为70%,这意味着全国每年有100多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调查结果显示,截至3月底,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签约率仅为33%(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3月21日)。2009年4月2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透露,第一季度应届毕业生签约率一般为20% ~30%,低于2008年同期。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困难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导致高层次人才和教育资源浪费,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确保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2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2.1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现有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并找到研究努力的方向。由于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主要讨论动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根据文献阅读情况和本研究的目的,将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的研究文献分为三类。第一个是宏观或整体视角,第二个是微观利益视角,第三个是微观社会责任视角。

2.1.1宏观/整体视角宏观或整体视角主要讨论
宏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背景的影响。论企业参与的动机。宏观/整体视角大致可分为积极影响理论和消极影响理论,消极影响理论出现的时间早于积极影响理论。负面影响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或过渡时期,随着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力量因政府行政干预能力的弱化、盈亏压力、认识落后等原因而减弱。如果有研究1,认为转型期的经济运行机制制约了产教合作教育,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承包行为、国有企业的亏损困境、政府行政干预能力的弱化等方面。这对企业参与生产与教育合作教育的动机产生了负面影响。然而,近年来形成的积极影响理论认为,市场经济需要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也为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研究者2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下的人才配置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单位的要求自主选择学生;市场经济的竞争也使得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更加强烈,这使得与高校合作的意愿更加迫切,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双方自主权的扩大也为双方合作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双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切身利益独立合作,不受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这些都有利于双方合作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消极影响理论和积极影响理论表面上针锋相对,但实际上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即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政策和制度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由于对外部宏观社会环境的具体影响机制没有深入探索,消极理论只看到外部环境影响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消极面,而积极理论天真地认为市场经济环境将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发展。事实上,如果外部宏观环境要通过产学合作对人才培养产生影响,还必须通过中层的制度和政策中介机制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根据土耳其大学工程系系主任和大学生实习委员会主任阿迪·古泽尔(ADI guzel,O . C .)的半结构式访谈,发现影响土耳其工程教育企业实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企业实习法律制度的不完善。1这一大视角的解释力有限,因为它没有关注或研究中层制度和政策的影响机制。如果这种观点不能解释为什么企业在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在相同的政治和经济背景下接受学生实习的动机上存在差异。然而,这种观点非常重视并关注外部环境对产学研合作动机的影响。一方面,它启示我们,外部社会环境将通过产学合作影响人才的培养。为了适应这种影响,有必要通过产学合作改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和制度。同时,这一视角也启示我们,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企业决策机制的重大变化,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和收益日益成为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决策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它激励人们关注微观利益机制在理解产业和校企合作动态中的作用。因此,微观经济效益分析逐渐成为分析产学研合作动态的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视角。

3系统描述:我国中外合作培养人才的政策........66-109
3.1计划经济下的产学研合作........66-81
3.2改革开放初期的产学研合作........81-91
3.3市场经济时期的产学研合作........91-102 [/BR/] 3.4中国大学合作培养人才政策的历史演变........102-109 [/BR/] 4制度评估:中国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政策........109-151 [/BR/] 4.1行为者偏好:中国企业参考........109-128
4.2行为者的行为模式和制度绩效........128-142
4.3企业行为的制度分析........142-151
5制度创新:产学研合作政策的国际经验........151-203 [/BR/] 5.1我国国内学术合作政策改革与国家干预的困境........151-158 [/BR/] 5.2工业-学术合作培训政策........158-185 [/BR/] 5.3国内学术合作培训系统的重新设计........185-203

结论

中国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政策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经过60多年的演变,我国现行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政策缺乏明确统一的基本行动框架和有效有力的实施机制,政策工具不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

(1)全国缺乏明确统一的基本行动框架
目前,中国国内人才培养合作的行动框架主要包括实习、产学研合作、订单培训、联合培训、定向培训。产学研合作有多种模式或框架,非常丰富。其中,实习是中国国内学术合作的主导行动框架,主要由培训计划、教学大纲等国家教学文件界定。然而,由于国家教学文件只规定了实习的时间、频率和类型,实际实施的标准并不统一。此外,教学文件只能规范和指导大学及其学生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则不在它们的规范和指导范围之内。因此,在实践中,企业行为缺乏统一的基本要求。合作教育是从北美引入的一个定义明确的合作框架。然而,由于缺乏国家政策文件的支持,合作教育一直处于我国人民自愿行动的状态。其他类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属于民间创新,结构更加灵活多样,标准不一致。简而言之,中国目前缺乏一个明确和统一的工业和学术合作框架。

(2)缺乏合适的政策工具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采取了监管令、经济激励和思想教育等政策工具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效果良好。然而,经过60多年的演变,监管秩序和思想教育工具依然保留,而经济激励工具逐渐弱化,甚至一度被彻底抛弃。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学和企业属于同一国家组织,代表或追求公共或集体利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差别很小。利益整合与协调功能可以通过监管秩序和思想教育轻松实现。然而,在市场经济时期,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日益分化。大学和企业有自己独立的利益。特别是,企业日益成为自筹资金和自我管理的独立法律实体。经济目标正日益成为他们的首要目标。因此,整合和协调利益的功能不再能够通过行政调控和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中国目前的政策工具不适合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

(3)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
首先,现行政策缺乏有效的领导和管理制度。由于产学研合作被视为大学的自主权,产学研合作的管理和领导主要由各大学负责,甚至转移到各部门。分散的领导和管理系统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企业行为处于真正的管理状态空以及大学中普遍存在推卸责任的现象。其次,缺乏评价的奖惩机制。在合作受市场调节和双向选择的背景下,我国政策没有规定如何评价、奖励和惩罚企业的参与行为,导致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盛行。

参考
[1]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张志伟编辑。西方哲学史[。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3]孙培清主编。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王赵冰,总编辑。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贺国庆,王宝兴,竺文富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黄符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7]由王天一等人编辑,《外国教育史》(上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8]作者:王徐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理论与中国经验[。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年
[9]作者:唐邵昕。非正式制度经济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10]洪升著。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