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论宗教在欧洲转型期的作用——韦伯新教伦理述评

4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论宗教在欧洲转型期的作用——韦伯新教伦理述评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2000字
论点:基督教,韦伯,西欧
论文概述:

在中世纪垦殖运动中和商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及影响,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对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个性及理性变化中产生的一些积极的有形推动,进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论文正文:

第一章是韦伯理论的理论分析

韦伯在宗教改革运动发生数百年后提出新教伦理,在过去的数百年里西欧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理解韦伯新教理论的本质,我们必须对宗教改革的历史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14和15世纪,西欧的经济前景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中世纪的母体迎来了新的曙光。欧洲正面临着从中世纪到现代社会的历史转折点。一方面,意识形态领域的这种转变表现在新思想和新概念的不断出现,以及在异端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下,限制了人们思想几千年的基督教教会的逐渐瓦解。另一方面,它表明新思想和新思想在与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去旧传播新的社会思潮。

第1节16世纪宗教改革后新教对基督教传统的影响
当文艺复兴的浪潮蔓延到西欧时,一些深受德法人文主义影响的神学家提出了新的神学主张,从而拉开了在宗教改革旗帜下向传统基督教会和封建制度宣战的序幕。传统中世纪神学观念强调“神圣与庸俗二分法”的宗教观念,即如果一个人真的是“精神的”,真的爱上帝,他必须“奉献他所有的时间”成为一个和尚和修女,然后成为一个牧师——“神圣的阶级”,这才是真正的基督徒。一个人只有在没有“全身心投入”并且不愿意生活在共同的世界里时,才能成为一个“门外汉”。“神圣阶层”的精神地位优越(不管他们的宗教生活是否真的神圣),而“非神圣阶层”只能是“二流基督徒”;因此,传统天主教强调“行为正当”,德国的马丁·路德是第一个对此提出挑战的人。路德说:“世俗政权在上帝的指挥下。教皇对教会和世俗政权的双重控制违背了上帝的意愿。”他把世界分成两类:一类是上帝的王国,它主要由人与人之间的信仰和友谊维持。但是生来有罪需要世俗王权。因此,上帝建立了一个世俗的国家。上帝的天国和世俗国家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没有基督福音的启示,就没有虔诚。如果福音被用来统治这个国家,
弱肉强食的法则肯定会占上风。因此,路德主张王权是绝对的,教皇和公众都应该服从[。此外,路德还提出了“信仰为义”的学说,这显然不同于中世纪罗马教会倡导的“行为为义”。他相信,只要人们有信仰,他们都是正义的人,无辜的人,在上帝面前得救的人。人们通过对上帝的真诚信仰与上帝的“正义”联系在一起。任何对自己的罪行感到真诚内疚的人都已被完全赦免。在他看来,救赎的善行不是来自捐赠财产和购买赎罪券,而是来自对上帝和圣经的虔诚信仰。他认为,只要有“这种信念,罪恶的更新和宽恕,好事就会接踵而至”。换句话说,只要你真心实意地依靠和尊重上帝,你的灵魂就会与基督沟通,你就会得救。结果,教会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控制将被完全剥夺,信徒自己也将有权被拯救。..............................
..............................

第二章宗教改革前天主教会的有形社会功能和职能——韦伯理论的扩展

要探索基督教对人们意识形态的影响,不能简单地从其教义或仅仅从精神方面来考察。这也是韦伯理论的缺陷之一。基督教的影响体现在有形和无形的功能上。换句话说,基督教思想并没有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人民的心中。它在欧洲的统治之所以能够持续很长时间,是因为它是一个拥有一整套制度的社会实体,如教廷、教堂和修道院,并拥有相应的权力和权利。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颁布米兰的“宗教宽容和拯救令”后,基督教获得了法律地位,然后迅速发展,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496年,弗兰克·金·克洛维斯受洗并接受了基督教,从而开始了基督教在欧洲1000多年的统治。随着教廷和教会等宗教组织的建立和强化,在宗教改革之前,基督教逐渐从一个给人们心理安慰的原始宗教发展成为一个对世俗社会有巨大影响的权力和经济实体。教会不仅是中世纪的精神权威,而且客观上发挥着各种功能,对社会产生了各种影响。在西欧的不同历史时期,各级基督教组织:教廷、教堂和修道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功能。在16世纪宗教改革之前的几个世纪里,它也发挥了各种实际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客观上对促进资本主义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一节天主教会作为中世纪传统农业经济支柱的作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在14世纪,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发展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两个最重要的生产条件是:第一,工人生产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农业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是资本积累。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天主教会在资本主义改造过程中的作用应该从这两个方面来考察。
人类历史告诉我们,社会中对工人“自主活动”的限制越大,总生产力的增长就越慢。①西欧社会摆脱了博尔特橙色的封建制度,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最终的推动力只有那种工人实行恩格斯所说的“被压迫阶级的安静劳动”,在长期劳动过程中逐步提高他们的“独立活动”能力。中世纪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社会和经济进步取决于农业生产状况和农民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应该以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即必须有足够的剩余农产品作为基础,这样剩余农产品才能投放市场,才能供给日益增长的工商业人口。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农奴和其他农业工人物质和精神力量的不断增长,西欧社会在11世纪至15世纪经历了重大变化。...................
.............................................

第二章宗教改革前天主教会的物质社会功能和职能
-韦伯理论的扩展......................................................................................24
第1节基督教教会作为中世纪经济主体在传统农业中的作用……24
第2节商业活动中的天主教堂和修道院......................................................31
第三章新教及其伦理思想的社会影响........................................................34
第一节宗教改革是西欧历史发展的必然...............................................34
第二节宗教改革后教会在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变化.........................................37
第三节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42
...................................................................

结论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韦伯思想的扩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基督教确实在西欧社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宗教改革之前,不仅韦伯的新教伦理,而且天主教会作为一个政治和经济实体,在社会中发挥了实际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社会功能可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发展。
自诞生以来,基督教一直与西欧历史社会紧密相连,并在不同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基督教会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实体,拥有巨大的财富。他们还从事工商业活动,这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具有客观的积极意义。11世纪和13世纪的开垦运动促进了西欧农业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一方面,农民的地位已经改变;另一方面,大量农产品被投放市场,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宗教改革后,新教意识形态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基督教意识形态,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革和发展中发挥了客观和实质性的作用。它展示了从原始的“纯粹”宗教到“入世”的社会功能宗教,再一次“诞生”于近代,回归原始的发展轨迹。然而,这不是简单的“一进一出”或历史循环,它将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隐藏在其发展轨迹之下。韦伯的理论为我们研究西欧社会转型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思路,但我们应该客观看待他的新教伦理,从基督教的实际社会功能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考察其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
比较天主教会和新教教派在宗教改革前后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影响,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同样的道理也在于解放生产力,解除普通工人,特别是农民的精神束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论是天主教会还是新教教派,他们当然都是根据自己的利益开展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但是这些活动和思想,不知不觉地被这些执行者和改革者所推动,客观上促进了人们自身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这似乎是偶然的,但事实上,它也暗示了历史的必然性。……

参考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转。萧玉、陈伟刚,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19、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3。汉斯·沃纳·格特兹:《欧洲中世纪生活》,转。王亚萍,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4。王亚萍:《寺院的变迁》,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5。庞卓恒:《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6。庞卓恒:《人类发展与历史发展》,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7。陈钦庄:《基督教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8。杨震:《基督教史纲要》(一),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
9。西波拉:《欧洲经济史》,第1卷,译文。许萱等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0。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的经济社会史》,乐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