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论社会经济中劳资关系的伦理责任

2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论社会经济中劳资关系的伦理责任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8000字
论点:劳资,关系,劳动者
论文概述: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结合马克思关于劳资关系的伦理考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从理论上探寻我国企业劳资关系伦理失范背后的根源,对劳资关系的双向道德风险问题进行探

论文正文:

一、导言

(一)选定专题的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资本要素缺乏、劳动力供给过剩和政策制度对资本的保护,劳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强资本弱劳动”特征。劳资关系相对稳定温和,隐性的劳资矛盾隐藏在人工显性劳资合作的外衣下。经济体制的转变彻底打破了这种局面,雇主和雇员根据他们掌握的信息互相玩游戏。
双方对因素组合或产品分配比例可能有不同意见,导致矛盾和冲突。改革的深化还将进一步暴露体制遗留的问题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市场主体的缺失。当前我国的劳动危机不仅体现在灵活就业制度的滥用和劳动争议数量的急剧增加上,还体现在组织中员工的职业倦怠、绩效低下、频繁离职和跳槽上。这阻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提高,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

2。研究意义
从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虽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了大量财富和机会,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复杂化也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和不断蔓延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的极端增加导致了风险社会的形成,而社会风险的核心——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许多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话题。现实是劳资关系的再生图景。在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带动的大规模社会经济变革及其创造的经济奇迹下,中国的劳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存在着深刻的“劳资危机”。劳资关系的不和谐根源于劳资关系双方权力的失衡,因此在强资本弱劳动的模式下,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劳动和管理作为两个特殊群体,对经济、技术、社会结构、贫富差距、政治制度、环境生态等都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社会风险系数的水平和程度。许多学者从管理、法律、社会、政治等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从经济伦理的角度对劳资问题进行了把握和调整,这不仅使问题的分析更加全面,而且可以起到“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因此,劳动伦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于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结构,减少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劳动关系的伦理含义

(一)劳动关系

1。劳动关系的含义
顾名思义,劳动关系是指劳动与资本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不同,对劳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不同的国家对劳资关系有不同的称谓。劳动关系(又称劳动关系、雇佣关系、劳资关系、劳动关系或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雇主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雇佣关系强调劳动关系是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劳资关系,也称为劳资关系,目前主要用于西方国家。劳动关系强调劳动关系双方之一的劳动者。劳动关系强调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劳动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这个称谓主要来自日本。劳动关系主要有以下定义和解释:
(1)西方学者的定义。西方学者研究的劳资关系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劳资关系的狭义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是指对工作场所工作规则的制度性研究;另一方面,它指的是需要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全面分析中定位劳资关系,而不仅仅是作为阶级冲突的一个方面。从广义上讲,劳资关系是研究个人、群体和组织如何决定调节劳资雇佣关系的。

(2)马克思的定义。马克思认为,劳资关系是指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劳动,并以占有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个制度中,一方面是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不从事劳动生产;另一方面,只有劳动者才能出售他们的劳动力。因此,工人只有受雇于资本家并为资本家工作,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3)法律定义。从法律角度来看,《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劳资关系的实质是经济契约关系。

(4)经济层面的定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劳资关系也叫生产关系,其本质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从根本上说,劳资关系是在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中管理层和工人之间形成的关系。

2。劳动关系主体

工人及其组织、资本所有者及其组织和政府管理者构成劳动关系主体的三个方面。

(1)工人及其组织
作为企业生产发展的主体,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其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是劳动关系中的弱势群体。为了避免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要求劳动者在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实现以下三点:第一,通过履行获得权益。劳动者在劳动和生产过程中不仅要遵守纪律和职业道德,努力完成工作任务,还要对用人单位负有忠诚的义务,努力实现生命价值,以优异的表现获得合法权益。二是依法积极维护权利。...................
..............................

三。西方劳动关系中的经济伦理.......................................................................11
(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关系的演变......................................................11
(2)西方劳动关系的经济伦理.....................................................................12
(3)马克思主义对外劳动关系经济伦理分析.........................................14
(4)对外劳动关系伦理对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启示..............................17
4。中国劳动关系的经济伦理特征分析..........................................................20
(一)中国劳动关系的演变..................................................................................20
(2)中国劳动关系的多样性.................................................................................21
(3)当前我国紧张劳资关系的表现....................................................................22
(4)我国劳资关系的经济伦理问题及原因..........................................................26[/br/ ]........................................................

结论
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雇佣劳动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形式,劳资关系已成为关系到民生的基本问题。劳资关系的调整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调整劳资关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法律方式,另一种是伦理道德方式。伦理道德的调整具有稳定性、普遍性、规范性等特点,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依靠伦理道德方法摆脱当前劳资关系困境是现实需要。企业的发展虽然与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但也深受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是我国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资形势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劳资关系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了调整劳资关系伦理规范的现实要求,提出了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三种机制:集体协商机制;公平分配和利益分享机制;文化调节机制有望为和谐劳动关系做出一点贡献。当然,由于自身能力和学术知识的限制,笔者对劳动伦理的研究不够详细,缺乏对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这篇文章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对于这些问题,我将在继续深入研究的同时,尽最大努力克服它们。
作为调节劳资关系的主要措施之一,只有劳资双方签订正式合同,该制度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由于劳资双方缺乏心理契约,其效果将会受到限制。这一制度将变得“被动”和“落后”,并且将无法调节劳动力和资本的行为。建立更深层次的优秀企业文化,可以克服制度的局限性,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通过统一企业中劳资双方的思想和行为,提前预防劳资冲突的发生,消除劳资冲突后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
1。陈泽雅。经济系统中的经济人和正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英语]理查德·海曼。工业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
3。王祖强。劳动关系与员工权益——基于浙江民营企业[的调查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4。程立新。伦理和社会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古梁海。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角。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6。约翰·巴德。人性化的雇佣关系——效率、公平和发言权之间的平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杨泰伦,李丽霖。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关系——理论、制度和政策[。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
8。袁玉婷。中国经济前沿问题[。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7
9。李一宁。超越市场,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
10。荣赵子。和谐之路: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杨裴蕾,陈树湘。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关系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2。程艳源。劳动关系[。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