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19000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新闻报道特点及新闻框架的比较研究

19000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新闻报道特点及新闻框架的比较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19000字
论点:神舟,纽约时报,新闻报道
论文概述:

近年来,国内的受众对于国内新闻报道的形成了 “政府总是在夸大什么或是隐瞒什么”这样的思维定势,这一点似乎与国外受众的看法如出一辙。从心理学上讲,一旦这种思维定势的形成将在短期

论文正文:

导言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1选题背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一号”升入太空以来,这个曾经以“四大发明”闻名于世的文明古国又再次昭显它执着而又沉稳的凝聚力,至此,“神舟系列”飞船的每次发射,都能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自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以来,我国是继美国和前苏联以后的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中国的航天事业因此更受世界关注。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与2012年6月29日10时03分安全返回,不仅彰显了我国日益强健的国力,更是因为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国内外新闻媒体增添了更多的报道素材。我国现代航空航天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尤其近十年以来,从“神舟系列”飞船,到“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也为我国新闻界的此类新闻素材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尽管我国在一些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总体而言,科学技术水平还是相对比较落后,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科技新闻发展的速度,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与当前势头强劲的科技发展相匹配。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本文选取《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神舟九号”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发现两者在同一事件中的报道特点和新闻框架,从中汲取经验,促进我国科技新闻,尤其是航空航天领域新闻的发展。选取《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神舟九号”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二者都属于主流媒体,具有权威性。《中国曰报》自创办以来,是现如今唯一一份全国性发行的英语新闻报纸,在业界也一直被公认为是我国传媒中较重要对外窗口;其权威性、影响力和显著的传播效果也成为海内外读者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有效通道;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的声音,是中国较具权威的英文报纸,也是我国唯一被西方社会所认可的英文报纸。《纽约时报》作为本文的研究对比项,一方面是因为《纽约时报》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报纸,在美国最负盛名,有“档案记录报”的美称。二是它能比较充分和详尽地报道国内国际大事,而改革后的《纽约时报》被认为是美国最有公信力的媒体之一,因此,选取这份报纸关于“神舟九号”的新闻报道作为本文的对比研究对象,可以从大方向上掌握美国媒体中对于该事件的报道内容、角度和方式等。二、两者都属于综合性日报,读者群定位相似。《中国日报》的读者群大部分是中国的高端人士和在华的外国人,《纽约时报》则为精英阶层而办的报纸。在选取同一事件上的可比性较强。三、两报对于科技类新闻有着高度重视的传统。《纽约时报》科技版创刊有30多年的历史,目前每周二科技专刊发展成与政治、经济、体育等并进的版块,成为有影响力的专刊。而《中国日报》对于重大科技事件中从来都是高度关注,也会辟专版详细报道。
 1.1.2选题的意义中国正走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航空航天领域的的发展迫切需要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公众对于较为神秘的科技领域的浓厚兴趣直接表现在对其新闻的关注度上,作为新闻的一个分支,如何将这些“神秘”领域的新闻从“神坛”上走人寻常百姓中中,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义务也是挑战。更重要的是,本选题通过“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这一极具世界意义的事件,对比《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对此事件的相关新闻报道,试图发现两者各自新闻报道的特点和新闻框架及其成因,为我国英文媒体以后的对外传播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1.2文献综述总的来说,从新闻传播角度来对比二者的专著较少,而以此事件为研究对象来对比两报的更是凤毛麟角。论文方面,就国内外有关《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的对比问题上,选题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因为《纽约时报》与《中国日报》为英语报纸,一部分成果以语言学为切入点,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来对比两报的新闻语言文本的问题。如:王先涛《对〈纽约时报〉与〈中国日报〉涉华社会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任欢欢《〈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美国总统会见达赖喇嘛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和辛斌的《〈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 二 《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关于“神舟九号”新闻报道形式的分析
 2.1新闻报道总体样本研究从2012年5月末开始,关于“神舟九号”发射的的新闻就不绝于耳。本文选取对于该事件报道的高峰期,即2012年6月1日到2012年6月30日这段时间,分别发表在《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及其网站上所有有关新闻报道进行重点整理和分析。虽然在所搜集到的有关“神舟九号”新闻报道未有在报道量上呈现出一个井喷式的报道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集中体现出这段时间内,两报对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形式还是有所差异。
 三《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关于“神舟九号”新闻报道特点研究.................93.1《中国日报》的《Day of Pride from Orbit to Ocean》新闻报道特点研究............103. 2《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特点研究............12四《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关于“神舟九号”新闻框架的研究............174.1框架理论与媒介框架理论............174.2《中国日报》关于“神舟九号”的新闻框架的研究............204.3《纽约时报》关于‘‘神舟九号”新闻框架的研究............234. 3.1《纽约时报》关于“神舟九号”新闻框架建构方式的分析............234.3.2《纽约时报》关于“神舟九号”新闻框架建构内容的分析............254.4两报关于“神舟九号”新闻框架的比较............264.4.1两报关于“神舟九号”新闻框架建构方式的比较............274.4.2两报关于“神舟九号”新闻框架建构内容的比较............28五两报关于“神舟九号”新闻报道议题建构能力的差异及借鉴意义............295.1文化背景的差异............305.2议程设置与中国对外传播的“失语”............32 5.3两报对议题建构能力的借鉴意义与启示............33
 结论
 近年来,国内的受众对于国内新闻报道的形成了 “政府总是在夸大什么或是隐瞒什么”这样的思维定势,这一点似乎与国外受众的看法如出一辙。从心理学上讲,一旦这种思维定势的形成将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而可悲的是,这样的定势恰恰是我们所谓的宣传政策和媒体自己造成的。媒介呈现社会真实的研究很早以前就己经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兴趣,现代媒介越来越向媒介符号真实发生转变,媒介符号改变了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界限,新闻媒介通过对真实的大规模专业化符号制作,使符号真实成为现代人认识世界、适应社会环境的心理基础。但是,我们在看到西方部分媒体的对华偏见的同时,也要从我国媒体的自身寻找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1]Scheufele, D. A., \"Agenda-setting, Priming, and Framing Revisited: Another Look atCognitive Effect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 3 (2000)[美]罗伯特.皮卡德,杰弗里_H.《美国报纸产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版.[美]MelvinMeneher.《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版.[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2月.弗兰克.古德诺.《解析中国》[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吴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国际传播战略》[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张家恕.《颠覆与建构一新闻写作原理探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程爱学,孙春昊.《新闻写作现用现查》[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版.程道才.《西方新闻写作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