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6200字硕士毕业论文乌得勒支的民族写作

36200字硕士毕业论文乌得勒支的民族写作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6200字
论点:民族,鄂温克族,鄂温克
论文概述:

本文是民族文学论文,乌热尔图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个不可多得的民族作家,小说、文化随笔、摄影艺术、考古研究等诸多方面都获得了突出成就,是一个想象与研究、智慧与才情兼具的不断探索

论文正文:

第一章是乌泽尔图民族文字的内容表达

第一节鄂温克族传统文化的表现
鄂温克族是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共有30505人(2000年统计),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联盟鄂温克族自治旗。由于历史上不断的迁徙和分散的居住,以及交通不便和相互隔绝,鄂温克族逐渐形成了经济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三个地区,这些地区曾分别被其他民族称为“索伦”、“通古斯卡”和“雅库特”。
第二章介绍了乌杰图的民族写作美学直到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才按照他们的一致愿望统一了他们的名字,恢复了原来的民族名称“鄂温克族”(据说意思是“山里的人”[5)。历史上的“雅库特人”(Yakut)是鄂温克族,现在居住在根河市额尔古纳河流域奥卢瓜亚镇。这是我国鄂温克族的一个特殊群体,人口非常少。在古代,他们生活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以传统狩猎和驯鹿饲养为生。他们保持了原始自然的森林狩猎风格,创造了适合这种自然形式的鄂温克族狩猎文化。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种类繁多,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日常物质生活文化和宗教文化。它们构成了鄂温克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存在。吴若和屠从进入文坛之初,就以虔诚的态度和纯洁的感情对鄂温克族狩猎部落的这种文化形式进行了独特的艺术记录和审美处理。它们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突出了生活中明亮、清新、精彩的色彩,为中国当代文学形成了独特而有意义的景观。
……..

第二节鄂温克族的兴衰历史
任何一个民族从其崛起之日起,都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肯定会经历一些历史上的沉浮。特别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弱势群体正在裂缝中挣扎求生。他们自己的落后和不足,加上强大的民族群体的歧视、侵略和剥削,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灾难。他们渴望理解、尊重和平等。作为生活在中国北方的边缘民族,古代鄂温克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兴衰,遭受了磨难和破坏。现在她的身体又老又脆弱。乌得勒支收留了她的母亲,一直默默地注视着“母亲”的未来和命运。她不仅以“原生态”呈现了她即将死去的丰富文化,而且以“民族志”的视角审视了她过去的历史命运、现在的生存状态和未来的命运,诉说了母亲的悲恸,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以1985年为界,在早期作品中,乌杰图描写了母系的过去历史。后期,随着作者创作视野的拓宽,他的思想越来越深刻。他逐渐把注意力转向了母族的实际生活状况,表达了对母族目前生活状况的深切担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鄂温克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他们位于中国东北边境的一个角落。作为中国最北部的国家,他们住在离俄罗斯很近的地方,遭受过多次压迫和折磨。尤其是居住在北纬52度额尔古纳河上的鄂温克族猎人遭受的损失更大。虽然大兴安岭茂密的原始森林“栖息着鹿、鹿、熊、野猪、狍、龙、天鹅、乌骨鸡等。,出产世界罕见的樟松和著名的白蘑菇“[21”,它为猎人提供了世代赖以生存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但酷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天气也给这些常年在森林里狩猎和生存的猎人带来了巨大的身体痛苦。《胎儿》中的猎人舒里克(Shurik)不得不在腰部附近的雪地里与鹿搏斗,为怀孕的妻子补充营养。他的脚趾冻得鼓鼓的,一条皮裤被雪湿透了,“冻得像在森林里行走的光秃秃的府绸。晚上,整个人僵在坚硬的外壳上。谁能猜出地壳中皮肤的颜色?它是绿色的。白色还是紫色?”[22]虽然乌得勒支描述的猎人们的狩猎生活是如此残酷和寒冷,但它并不感到沉重、沮丧和悲伤,而是充满了强大的力量,这使读者尊重猎人们顽强和忍耐的生存意志。这也是作者对母亲同胞的由衷敬意。
………………。

[4]

第一节语言艺术的民族性
文学是语言艺术。因此,语言是文学最基本的元素,是传达情感和表达文化内涵的主要媒介。一个民族有特定的语感和民族风格。土家族作家孙建中曾经说过,“每个民族的语言和每个民族感情的表达都是不同的。这也是愤怒。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表达方式。”[53]因此,任何作家都应该选择一种适合特定地区和特定人物的特定语言。即使那些只有民族语言却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作家用汉语创作,他们所使用的“汉语”已经是一种经过修饰的语言,具有少数民族独特的思维特征和表达方式,成为一种融合少数民族文化精神的新“汉语”。汉语的原始逻辑已经被有意识地改变了。”[54]乌杰图就是这种情况。在文学创作中,他特别注重从鄂温克族人的审美感受出发,选择了适合鄂温克族人审美习惯和逻辑思维的语言表达方式,展现了民族的独特魅力。阅读乌杰图作品时,语言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选择了许多当地方言和民歌。例如,鄂温克族的一些名字的特殊地址。“见鬼”(祖父)、“伊沃”(祖母)、“阿敏”(父亲)、“埃尼”(母亲)、“喜伦珠”或“仙人珠”(罗子的总结)、“五里棱”(家庭公社)、“新马郎”(族长)、“依靠老豹”(仓库)、“安达克”(商人或朋友)等。这些鄂温克族的母语在乌杰图的汉语创作中零星分散,在某种程度上被称为鄂温克族的民族文学。此外,鄂温克族广阔的草原和森林生活不仅培养了他们宽广的胸怀和质朴的性格,还形成了他们即兴歌舞的民族传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鄂温克族人喜欢用最简单的歌唱方式来表达自己,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形成了一首古老的民歌,这首歌已经流传下来,成为鄂温克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第二节叙事方法的民族性探索
在小说叙事中,不同的叙事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从而影响小说的审美艺术和内涵。乌得勒支作为一个有意识的、独立的、有个人追求和感情的民族小说家,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一直试图探索一种适合自己表达需要的叙事方法。无论是从叙事角度,还是从叙事主体或主人公的选择上,他都表现出了不断探索的迹象。叙事视角是叙述者在观察和讲述故事内容时选择的特定角度。与叙事诗、戏剧、芭蕾和电影等其他叙事形式相比,小说拥有最大的自由和可能性来使用和改变叙事视角[63]采用什么样的叙事视角对小说的叙事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著名叙事学理论家托多洛夫曾指出,“构成故事环境的事实从来不会‘自行’出现,而是总是根据一些视觉和观察点出现在我们面前。观点问题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在文学中,我们从未研究过原始事实或事件。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事实会写出两个完全不同的事实。”[64]因此,“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作者必须通过视角的选择和控制,引导读者从最佳角度观察和进入小说的现象世界。”[65]乌得勒支在叙事视角的运用上,尤其是在小说叙事视角的转换上,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
……

第三章乌得勒支民族文字的美学展示了……21
第一节语言艺术……21
第二节民族叙事方法探索……25
第三节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28
第四章探讨了乌格特坚持民族写作的原因。第一节尤格托自己的生活经历……34
第三节……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责任感

第三章:乌尔都坚持民族写作的原因

在商品经济疯狂发展、物质至上的今天,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盛行。面对如此汹涌的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许多曾经有梦想和信仰的作家或学者都迷失了方向。然而,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人试图避开时代潮流的风暴,躲在一个孤独的角落里默默地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忠于自己,不被现实的狂热所迷惑,乌得勒支就是其中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以一部具有鄂温克族独特风格的小说进入文坛,先后获得多个国家奖项,成为80年代的独唱。结果,他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的秘书。从一个小小的边缘作家,他跳进了中国作家的“中心地带”。然而,乌得勒支并没有因为现实中的有利条件而迷失自己。不久之后,他放弃了作家协会的工作,回到呼伦贝尔的怀抱,在那里他尽情发挥想象力。他站在他母亲种族落后的、孤立的、平坦的、茂密的土地上,呼吸着它新鲜的气息。通过小说、散文、散文、摄影、历史地理和考古研究等文学形式,深情地记录了母亲族过去的风俗礼仪,观察了母亲族的兴衰荣辱,挖掘了母亲族丰富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坚定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回应了宇宙的呼唤,即使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时代的拥抱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面目。我们完全可以说乌得勒支全心全意地为他的祖国奉献,没有任何形式,是一种真正的民族自豪感。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挑战和诱惑的时代,乌得勒支为什么总能坚持自己的原始信仰,坚定地站在为母亲书写的文化战线上?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研究的。作者认为这是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里笔者想从作者的主体角度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一是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第二是作者在全球化背景下强烈的国家责任感。
……..

结论

乌得勒支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罕见的民族作家。他在小说、文化散文、摄影、考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是一个作家和学者,不断探索和坚持自己的想象力和研究,智慧和才能。从他第一次涉足文坛的年轻到中年的成熟,他总是用一颗纯洁的心热情真诚地观察和对待生活。有人说,乌得勒支在创作文学和文化作品时,使用了汉族的文字,创作手法也借鉴了其他民族,从而实际上丧失了民族的原始气息。然而,在我看来,乌得勒支使用完全民族化的语言和技术带有民族本身的印记,并激起了鄂温克族更多的情感。可以说,民族性贯穿于他文学创作的全过程。他是一个真正的民族作家。作为少数民族作家,乌得勒支深知民族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不断反思自己的文学立场,不断深入、创新地挖掘自己民族的文化资源,试图以简单、纯粹的态度书写厚重的鄂温克族。从最初对奥卢库亚狩猎生活的纯粹回忆,到猎人对其顽强的生活态度的深深崇敬,到鄂温克人特殊情感的真诚触摸,再到母亲同胞对其生存命运的真诚焦虑,乌泽尔图作品中的民族意识越来越强烈,鄂温克民族文化的挖掘越来越深,作品中蕴含的内涵也逐渐升华。然而,文本内涵的形成离不开审美艺术形式,只有内容与形式和谐结合,文章才能完美。乌得勒支深知这一点,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不坚持任何现存的写作形式,逐渐探索和建构了一种表达民族生活、适合民族审美习惯的艺术表达方式。乌得勒支植根于民族土壤,坚持民族书写的原因在于他强烈的文化身份意识和对脚下土地的热爱。乌得勒支在过去40年的坚持不懈证明了他的话:“我可以站直说,我没有疏远或背叛这片对我非常友好的土地。”

参考资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