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5586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企业走向非洲——基于文化冲突的文化整合

25586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企业走向非洲——基于文化冲突的文化整合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5586字
论点:非洲,文化,中非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化论文,本文通过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图表和数据,对中非企业文化冲突的管理提出了解决方案即文化相融,包括三中具体解决方案方案:1、本土化,2、认同化,3贡献化。

论文正文:

第一章是国内外研究趋势——理论基础

本文首先涉及文化冲突、中非关系、中非文化差异和文化融合三个概念。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概念是相互依存的。多年来,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中非关系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然而,单方面对中非文化差异的研究却很少。

第一节国外研究趋势

一、国外文化冲突的研究现状:

美国的塞缪尔·亨廷顿被认为是文化冲突领域最杰出的理论建设者。1993年,他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提出了“文明冲突理论”。亨廷顿的观点是:“当今世界的冲突源于文明的冲突,文明是历史、语言、文化、传统和宗教的总称。冷战后世界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政治或经济上的,而是文化上的(在亨的理论中,文化和文明没有区别)。”这个理论的提议引起了轰动,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然而,从文化层面上对不同族群间差异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1961年,当时斯特罗贝克·拉巴克(Strobeike Raback)和克拉克托姆(Clarketome)从人性善与恶、个体集体和等级制度的角度指出了不同文化间文化冲突的存在。总的来说,早期学者的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没有从实证的角度给出有力的解释,也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成果。

二、国外中非关系研究现状:

中国解放后,对外发展出现了新的战略调整。再加上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中非关系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美国学者戴维·希恩(David H.Shinn)分析了中国自1949年以来与45个非洲国家的关系,跨越政治、贸易、投资、外援、军事、安全和文化,并将中非关系的发展进程和状况分为三个阶段:(1)1949年后,中国慢慢崛起成为世界强国,与西方和苏联在非洲的竞争形成了三角关系;(2)20世纪末,中国调整了国家战略,逐渐减少了在非洲的活动。(3)冷战结束后,中国在非洲的重点从意识形态联盟转向政治影响和获得自然资源及商业联系。

第二节国内研究趋势

一、国内文化冲突研究现状:

在20世纪之前,包括20世纪,中国对文化冲突的研究不是很深入,但也有一些成果。秦斌和李晓峰(1996)分析了文化冲突和选择海外经理人和跨国经理人的管理方式,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前者对后者产生影响的原因,指出了跨文化管理的意义,并进一步提出本土化是跨文化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卢兰和赵国杰(1999)提出了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必要性,认为文化冲突对跨国企业的管理有重大影响,总结了文化冲突管理的思想,并初步探讨了文化冲突管理的评价标准和整合模式。

21世纪,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文化挑战也随之而来。国内学者对跨文化的研究更加突出。李伟(2000)认为,跨文化管理是指当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互动是矛盾和矛盾时,处理和整合矛盾和冲突的过程。这也是实现企业高效管理的过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王崇明教授和杜红教授(2002)指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距对跨国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他们编制了一份跨文化适应问卷,并利用该问卷对314名外资企业高管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决策价值的前提、人力资源管理和利用的规范化构成了跨文化适应的管理决策维度。中外管理者的沟通、中高级团队合作和直接上下级关系是跨文化适应的人际适应维度。两个维度都受到跨文化的影响。此外,调查显示,企业的经营业绩也与跨文化管理直接相关。

随着跨国企业数量的增加,中国学者进一步深化了跨文化管理领域,在文化冲突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张素凤(2003)认为,跨国经营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别的,而是不同文化之间价值观、语言、习惯和信仰的差异。并给出了解决这些差异导致的冲突的四种途径——母国文化主导、本土文化主导、企业文化主导和文化嫁接,从而有助于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跨国经营,最终达到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效果。黄念根(2003)认为文化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要解决文化冲突,必须进行文化整合。首先,必须确定文化差异。第二,应该进行跨文化培训。第三,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胡宗华、谢宁玲和刘珂(2003)对此理论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从文化创新的角度提出异质文化是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因素。谢宁玲还分析了企业文化冲突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文化冲突的相应对策。

第二章:中国企业赴非洲

第一部分:21世纪的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

35年前,中国经济非常落后,可以说是一个不发达国家。我们为我们广阔的领土和资源感到自豪,这些资源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除了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之外,人们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劳动力资本相对较低。大多数企业和工厂专注于国内发展并致富。没有“出去”的概念。邓小平先生提出了“对外开放”,以打开人们的国际意识。1992年,江泽民主席继承邓小平理论,首次提出“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国内企业也开始逐步走向国际市场。这一阶段的“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提高综合国力,增加国际影响力。

改革开放35年来,所有的好消息都集中在这几十年里,堪称“中国奇迹”。然而,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伴随着发展的焦虑。首先,“辽阔的国土和丰富的资源”永远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资源的匮乏。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在全球经济周期中焕发光彩,但资源短缺已成为事实,并将日益消失。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资源总量并不丰富,人均资源更是少得可怜。在世界144个排名国家的统计数据中,淡水资源总量排在第55位之后,人均煤炭资源排在第50位之后。土地、耕地、森林和其他资源甚至排在100之后。铜、铝、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25.5%、9.7%、8.3%和4.1%。在这种情况下,在“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理念控制下,我们经常浪费资源和能源。此外,我国人口基数仍在以每年约700万的净增长速度快速增长,资源短缺将变得越来越严重。其次,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大势所趋,压力重重。北京,2012年3月,中国经济网:“中国制造的页面在东海岸的平均工资约为2500-3000元,而越南制造的页面每月的平均工资约为2500-3000元(1000元),印度的平均工资约为3000元(600元)。我国其他地区(除了西北地区等少数地区)紧随其后,劳动力成本远远高于邻国,比30年前增加了20多倍。”不难看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现象不再如此明显。此外,各种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在增加。企业目前的经营成本包括:物流、航运、包装、宣传、各种税费、保证金、公关费、代理费等,而且高昂的价格不再像以前那样简单销售。

为什么非洲在第二季度?

1.中国和非洲有着悠久的友好关系。

中非友好关系源远流长,我国对非洲有着独特的友好感情。54个大小国家,50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20世纪,中国和非洲都经历了大国分裂、社会巨变、民族国家建设和文明复兴的艰难过程,这可以说是风雨飘摇,密不可分。历史几乎相同的两个国家经受住了历史和国际形势变化的考验,携手跨入了新世纪。2006年“北京峰会”建立了“中非新战略伙伴关系”,将中非关系推向了一个新阶段。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访问非洲是为了进入非洲。中国自1956年以来在非洲的援助项目是显而易见的,也一直是各国讨论的重要话题。它们在经济建设、技术支持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非洲国家也大力支持中国建设的各个方面。例如,毛泽东在谈到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促进我国统一,特别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问题时,打趣说,“是非洲人民把中国带入联合国的”。进入21世纪以来,中非关系已经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这种友好关系为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丰富的资源和环境

非洲作为世界第二大洲,被称为埃及,拥有古老的“四大文明”。众所周知,古埃及文明离中国古代文明还很远。在如此辽阔而古老的土地上,由于漫长的地质演化,非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蕴含着巨大的能源价值。南非的钻石是众所周知的。其黄金储量达19000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资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铁锰资源国。几内亚约有74亿吨铝土矿,非洲最大,世界第二。赞比亚的铜矿产量居世界第一...包括金、铬、铂、铜、镍、钴、铝土矿、铁、锰、钻石、磷和钾、石油和天然气、铀和煤在内的14种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在整个非洲大陆,其储量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铬、磷、锰、钴、金和铝土矿均居世界首位,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87%、62%、56%、50%、40%和30%。世界第二大矿产资源是钻石、铀等;天然气在世界上排名第三,而煤、石油和铁在世界上排名第四。如此巨大的自然资源不仅吸引了中国的投资,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涌入。

第三章中非合作中存在文化冲突……14

第一节民族文化差异引发的文化冲突..............................14

1.民族性格差异...................14

2.生活态度的差异...................15

3.风俗和礼仪的差异……15

4.历史文化差异..............................16

第四章文化冲突:……21

第一节文化冲突对企业跨国投资的区域选择和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21

1.文化冲突影响企业跨国投资的区域选择……21

2.文化冲突影响企业跨国投资进入模式的选择。...................24

第五章文化冲突可以解决——文化整合……30

第一节文化整合——本土化(基础)……30

1.人力资源本地化...................30

2.管理的本地化……31

3.生产本地化在……32

4.市场本地化...................33

第五章文化冲突可以解决——文化整合

第一节文化整合——本土化(基础)

当你去你的家乡,入乡随俗,适者生存和本土化是文化融合的坚实基础。本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融合是中国进入非洲的关键,也是文化融合的最佳途径。所谓本地化(localization)是要求企业不要像入侵者一样非理性地插入国外市场的过程,而是强调企业应该适应环境以实现更大的发展空并努力融入目标市场。目前,跨国企业在华本土化战略主要分布在:人力资源本土化、管理本土化、生产本土化、市场本土化等方面。

1.人力资源本地化

人文社会强调以人为本。通过人类等级后,一切都很容易处理。确切地说,人力资源本地化是最突出的本地化方式。通过对当地人的本地管理,从基层农民工到中高级管理和应用本地人才,这无疑将促进交流,间接降低非洲本土文化对外资的阻力,进一步节省中国向非洲派遣人才和跨国经营的高额成本。

在沟通和管理不便的情况下,一些刚刚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不愿意雇佣当地劳动力,而另一些经理则抱怨非洲员工的技能水平不理想,工作效率不如中国人。因此,旨在缩短建设周期或加快建设周期的企业将找到雇用中国人的方法,特别是在专业和技术要求高的行业,非洲雇员的比例非常低。“在同一家中国企业中,非洲人在熟练工人中的比例低于普通雇员。同样,非洲本地人在工程师中的比例甚至更低。”然而,非洲地方政府和舆论强烈敦促中国在非企业中更多地利用当地工人,一些非洲国家甚至颁布了相关劳动法,严格规定外国企业雇佣员工。例如,在埃及,只有当九名埃及工人被雇用时,一名外国工人才能同时被雇用。安哥拉还规定,外国雇员在企业所有雇员中的比例不得超过30%。此外,中国的国情也需要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本土化。目前,“招聘难”现象在中国十分普遍。企业带来的员工工资必须保证在每年10万至30万英镑之间。劳动力成本翻了一倍又一倍。与此同时,许多工人不愿意离开他们的家,在非洲生活很长时间,所以他们不能安心工作。然而,企业很难向当地政府申请工作延期许可证。所有这些原因迫使中国企业认真考虑增加在非洲的员工数量,并逐步取代大多数中国员工。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中国和非洲之间的误解程度大致相同。畅销书《再见宝贝——当中国遇见非洲》说,“事实上,任何两种文化之间任何形式的误解都是正常现象。我们的本性有两种: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排他性。”不仅在非洲,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早在晚清就已大规模展开,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清算。但是今天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西方?就非洲而言,综合分析和比较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最理想选择,文化冲突不可避免。以上许多生动的例子对中国企业进入非洲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如果我们想“走出去”,我们必须学会如何使文化融合更加完美。

所谓的有利气候、有利地理位置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中非关系中有三个特点。作为“发展之地”和“希望之洲”,今天的非洲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非洲之狮正在加速奔跑。选择非洲无疑是明智之举。中国国内经济发展也在上升。中非经贸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中非合作意愿更强,基础更牢固,机制更完善。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传达了外交精神,明确呼吁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战略合作。因此,一如既往地重视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无疑将是中国企业进入非洲的坚实基础,也是中国进一步获得成为世界强国所需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资源的唯一途径。通往中国和非洲的道路是漫长的。合作空是强大而无止境的。只有克服文化冲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实施“走出去”战略!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