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64120字硕士毕业论文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认同的特征与功能

64120字硕士毕业论文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认同的特征与功能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64120字
论点:儿童,流动,社会
论文概述:

本文是城市社会学论文,综合对社会认同、歧视知觉和社会适应状况的考察,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对城市的融合和适应状况要好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且三个变量在身份认知、学校类型

论文正文:

简介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社会的“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较大的流动人口,同时呈现“家庭”迁移趋势。大量进入学龄的儿童与父母一起生活在城市,成为流动儿童。近年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民工权益的制度。社会各界也越来越关注这一群体,其对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得到认可。农民工的收入也有了很大提高。在经济条件下,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来带小孩和他们一起生活。因此,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在学龄前出生或进入城市生活。这导致了农村移民儿童记忆力的下降和长期居住在城市的愿望日益强烈。然而,他们在经济、户籍和生活方式上与真正的城市人大相径庭。他们能在情感、价值和行为的各个层面融入并属于城市群体吗?城市的认知和整合将如何影响他们的心理?哪些因素影响他们对城市的认知和接受?“两型”政策的持续实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困难?这也是本研究的主题。
……

1文献综述

1.1移徙儿童
一方面,移徙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适应和识别新生活阶段方面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当他们进入城市时,他们面临更多的刺激,并且存在熟悉新的刺激以及融入和适应城市的问题。他们的社会适应无疑有其独特的特点。周燕和张宁认为,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是与城市社会的融合,主要是指流动儿童与其居住地的融合和相互接受。郭良春、姚远和杨边云认为,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是指他们在新环境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社会适应程度反映了他们对所居住城市的认同和融入程度。可以看出,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不可避免地包括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和接受。刘洋、方孝义、张方耀等人在国外移民适应领域以压力应对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中国移民儿童城市适应的框架理论。它们分别对应于两个主要的适应维度: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心理适应包括儿童的情绪和个性。社会文化适应涵盖了儿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包括人际关系、语言、显性行为、内隐概念、学习情境和环境适应。人们认为这两种适应是不同的概念。例如,心理适应随时间波动很大,而社会和文化适应通常随时间大幅下降,直至消失。随着社会融合和文化距离的减小,两者的亲密度会增加。

1.2主要的社会认同理论和测量工具
社会比较是指内外群体之间的比较。在社会比较中,个体倾向于夸大内外群体之间的差异,给予内部群体成员更积极的评价,给外部群体成员更多的棺材伤害,导致内部群体偏好和外部群体歧视。前者指的是那些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认同其内部群体,从而获得积极自尊的个人。外部群体歧视是指在行为和评价上明显排斥外部群体或外部群体成员,或对他们表示损失或敌意的个人。社会比较的结果是内部群体偏好和外部群体歧视的产生。积极区别对待原则是指个人为了满足自尊的需要而故意突出某些优势。在群体互动中,个体自我激励的动机使个体在群体比较的主要维度上表现优于其他成员。然而,当个人过于热衷于自己的群体,夸大群体之间的差异,从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自尊,很容易造成偏见,疲惫,甚至群体之间的直接冲突。社会认同理论更全面地描述了个体社会认同的机制,肯定了个体在社会整合过程中的积极和动态作用。社会认同的重要功能是它能增强个人自尊。因为群体中的个体通过认同他们所属的群体来增强他们的感受或评价。

3问卷编制和预测.......17
3.1研究目标.......17
3.2研究方法……17
4正式测试和检查....22
4.1研究目标……22
4.2研究主题...22
5流动儿童窗口的城市社会认同、歧视感知与社会适应.........26
5.1研究目的...................26
5.2研究对象.........26

7一般性讨论和建议

7.1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认同问卷的编制
流动儿童的一般定义强调在流入地居住超过六个月的农村儿童和青少年。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大部分父母已经在这个城市定居多年,在他们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将带着学龄儿童接受教育。他们能否在城市享受正常的义务教育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他们对学校环境或他们在学校中的行为的评价将涉及到课题的准备,因为本研究假设学校作为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认同和适应的环境。城市社会认同问卷适用于在当地学校接受教育的农村儿童。目前,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公立学校和流动儿童学校。前者是政府和社会大力提倡的一种教育形式。然而,移民儿童数量众多,数量有限的公立学校吸收移民儿童的能力有限,移民儿童学校仍然有其必要性。因此,本研究在选择对象时平衡了公立学校和流动学校的流动儿童人数。国外城市户籍儿童广义上也属于流动人口,但国外城市户籍人数相对较少,不足以代表国外城市的儿童。因此,所有这些样本都被丢弃在问卷分析中。

7.2城市社会认同和流动儿童分组标准
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认同水平在三个维度上由高到低依次为:行为趋同、情感亲近和价值认同。流动儿童对城市文化认知的行为、情感和价值观的差异是文化适应水平的体现。最外层是行为趋同,其次是情感判断,最内层是价值识别。难度从外向内增加。这一结果表明,教育工作者应依法逐步促进流动儿童对新环境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环境。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认同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个体变量的角度来看,认同自己为“城市人”的流动儿童对城市的社会认同程度较高。性别与学校类型之间的显著互动效应表明,女孩比男孩更稳定地适应环境。
……

8结论

基于对社会认同、歧视感知和社会适应的综合调查,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比流动儿童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好地融入和适应城市,三个变量在认同感知、学校类型和到达北京的年龄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可以看出,在移徙儿童中,存在显著差异的分组是有区别的。较高的城市社会认同加剧了歧视观念对所有移徙儿童社会适应的负面影响,而较低的城市社会认同可以减轻这种影响并发挥监管作用。它取决于个体对变量的得分,而不是由变量的性质决定的。打工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认同加剧了歧视观念对社会适应的负面影响,并起着间接和有害的作用。城市社会认同在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社会适应中的作用不显著。歧视观念对两类学校的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都有不利影响,但对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应予以关注。
……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