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1566字硕士毕业论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策略

21566字硕士毕业论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策略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1566字
论点:文化,农村,服务体系
论文概述:

本文是硕士毕业论文,本文认为,当今社会,文化的重要性受到了全人类的关注,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城乡差别较大,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逐渐成熟,对于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深化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进一步推进惠及全民的重点文化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整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主题,提出“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领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享受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我们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体系,加快城乡文化融合。”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城乡文化融合”发展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们将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明确指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协调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在全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从广大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出发,逐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维护和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利,提高农民素质和文明程度。这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俗、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不仅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而且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增强文化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直接研究非常少,更多地关注公共产品和相关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涉及公共产品的定义和特征、公共服务的供给、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及政府的公共服务。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周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了广泛的经济萧条,甚至社会发展停滞。西方学术界似乎也在重新考虑“政府干预”理论的利弊。从实际进步的角度来看,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建立公共服务体系。通过义务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措施,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它在许多方面为社会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为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文明体系奠定基础,从而促进形成和平稳定的社会发展局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倡导下,在知识信息社会和新文化价值观发展的共同作用下,西方发达国家制定了20世纪中后期的公共文化发展战略。此时,西方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从最初对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保护转向引导社会创新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创新力量。

虽然国外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还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但是从中国农村发展与国外农村建设的相关性来看,国外公共管理理论对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二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理论

2.1公共选择理论

2.1.1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的作者是保罗·安·萨缪尔森,他在理论中指出,公共产品意味着每个公民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对于这一理论,人们不断完善它,逐步规范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消费。消费的不竞争意味着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也可以说,消费者的增加是产品的零成本。消费的非排他性意味着所消费的商品不能针对某一群体,或者所消费的商品不排除其他人的权利。

公共产品包括国家的国防和安全。如果这些商品是由国家提供的,公民将享受公共商品带来的相关利益。同时,公民人数的增加不会影响其他公民的国防或安全服务。本文提出了文化可以被视为公共物品的观点。一旦产生,公民有权享受文化带来的相关利益,公民人数的增加不会影响和降低其他公民的文化水平或他们所享受的文化服务。

2.1.2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苏尔·奥尔森(Mansour Olsen)的集体行动逻辑是基于对公共产品供给的分析。奥尔森在演讲中提到的重要观点是推翻大型组织更容易向外部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说法。他认为,与大型组织相比,公共产品供应的效率和效力大不相同。小群体中的个人比大群体更愿意为整个群体提供有益的公共产品。这个理论被认为解释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奥尔森理论中提到的“大大小小的团体”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团队等。奥尔森认为成立一个小组的目的是促进组织成员共同利益的进步。在一个大的群体中,个人的努力不会对其群体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无论个人是否为群体做出贡献,他们都能享受到群体带来的好处。在大群体中,群体中有大量的人,个人从群体中获得的利益相对较小,这使得大群体中的个人忽视了支付、提供和行动。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还指出,群体越大,群体中公共产品的成本越高,而公共产品的提供都是个人。个人从群体中获得的反馈利益与支付的成本不成比例。社会中的“消费群体”是典型的代表。消费者群体中的所有个人都是消费者群体的成员。这个团体很大。虽然个人为了整个消费群体的共同利益而努力工作,但这显然需要个人付出更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但个人付出的回报很少,那些尚未付出的人仍然可以享受群体的共同利益。因此,大群体中的个人无法平衡个人努力和回报的成本和收益。另一方面,群体越大,平衡其成员利益的可能性就越小,提供公共产品的可能性就越小。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被誉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这本书里的理论是社会学者在其他研究中的证据,显然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思维模式。

2.2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理论

2.2.1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是人民的事业。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社会主义生产也是人民的首要任务。因此,可以看出两者是互补的。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劳动人民没有得到应有的劳动成果。在每天强迫劳动、剥削和奴役的情况下,公民没有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底层劳动人民的价值和能力受到重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理想的美好生活。当人民的主体地位得到提高时,社会主义制度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是重视人的能力和创造力。唯物史观表明,“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价值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原始力量”。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路线和政策提出“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群众服务”,这是我国社会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理论。

人民利益是集体人民利益的体现,是全体人民的利益共享,这是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的根本核心。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改善民生是分享人民利益的重要手段。人民的生存、发展等基本民生问题也需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胡锦涛指出,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是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需要坚持经济结构调整的主线,着力解决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投资消费不平衡、整体经济素质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保护基层的基本生活,使人民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的好处,社会保障、稳定的社会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需要与基本社会制度紧密结合。我国目前的社会状况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主导的,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两极分化。为了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当人们的基本生活质量提高时,人们将需要更多的社会文化服务。这说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

第三章双鸭山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12

3.1农村文化设施建设................12

3.1.1图书馆情况................................12

3.1.2文化中心的情况............................13

第四章双鸭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8

4.1问题................................18

4.1.1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陈旧,总量低于正常水平。……18

4.1.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缺乏资金,投入不足……18

第五章双鸭山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3

5.1双鸭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23

5.2双鸭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思路...................24

第五章:双鸭山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5.1双鸭山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改革开放的趋势,中国农村村民也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从不得不消费转向需求消费。经济增长改善了村民的物质生活,为村民的文化需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人们开始寻求自己对文化的需求。他们对知识、美丽和幸福的渴望非常强烈。从目前的消费状况来看,全国的消费状况大多处于积极消费和消费结构优化阶段。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从传统的生存型转变为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能力提高,消费内容丰富。对陶冶情操、传播美丽等文化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大。双鸭山市农民的消费状况也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公布的“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组”提供的数据,黑龙江居民2006年至2012年的收入增长带动了文化消费,对文化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尽管文化消费支出低于食品、服装、住房和交通支出,但每年都呈上升趋势。

农民对文化需求增加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提高了村民的生产力,节约了生产时间。村民的闲暇时间更充足。特别是农村实行合同制后,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传统的业余生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对娱乐、教育、旅游、文学艺术等文化方面的消费需求也大幅增加。根据一项对城市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的调查,近年来,村民的文化需求增长速度快于物质需求。

双鸭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可以定位为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主线是促进农村公共文化发展,带动农村经济,丰富农民业余生活,保障农民享有文化权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可以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还可以实现文化商品化、文化知识普及、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收入增长。

第六章结论

在当今社会,文化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全人类的关注,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城乡差异巨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成熟,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设施和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农村,虽然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已将其纳入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仍然受到许多障碍的阻碍。因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以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促进农村公共文化发展、带动农村经济、丰富农民业余生活、保障农民享有文化权利为主线进行研究。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进行了多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农民的文化普及、文化素质和文化需求得到了有效提高。本文针对双鸭山市农村文化服务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公共文化设施少、落后、资金匮乏、队伍薄弱、素质低下、内容缺乏、活动单一、制度不畅、机制不活跃、农村特色文化挖掘不足等。建议改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政策和调控机制,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管理机制,加大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多元为辅助的融资机制。 积极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和活动模式,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提供文化服务产品,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全面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这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项目,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长期准备。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体农村居民的共同努力将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带来更多的成绩,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