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8854字硕士毕业论文流动儿童疏离感与情绪智力关系综述:友谊质量的中介作用

28854字硕士毕业论文流动儿童疏离感与情绪智力关系综述:友谊质量的中介作用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8854字
论点:疏离,友谊,情绪
论文概述:

本文是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本研究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的儿童疏离的差异,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本研究将情绪智力、友谊质量与疏离感三者同时考虑。

论文正文:

1引言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鲁邵青,2007) 许多农民离开了他们的家乡,来到城市为他们的梦想努力工作。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流动人口继续增长,其构成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最明显的是,随着1970年代和1980年代出生的流动人口对儿童教育和健康的关注,流动的形式也开始从一个人向整个家庭转变,将家庭的外出变成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王培安,2010年)显示,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达到2.11亿,其中14岁以下儿童占20.8%;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在流入地区停留了4年以上,近19.0%的人停留了10年以上。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大约四分之一的流动人口是一家人。 近三分之一的流动人口常年居住在城市。 《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中国14岁以下流动儿童人数已超过4000万,而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加。2012年11月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积极促进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的这一声明是为了确保经济困难家庭的子女和农民工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 从“义务教育”到“教育”,虽然只有“义务”一词缺失,但这意味着国家进一步完善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相关政策体系,更加关注与农民工子女相关的问题。 作为众多问题之一,流动儿童的亲子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关注。 6-14岁是一个人生命发展的基础阶段,此时正处于小学和初中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很强的依赖性和可塑性。正确的父母教育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培养他们良好习惯和健康情感的最佳时机,也是培养他们亲子关系的最佳时机。 先前的研究发现,家庭教育是流动儿童的一个主要问题。首先,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不畅。其次,家长教育观念落后,缺乏民主的教育方法。第三,家庭教育内容相对单调,家长把智力教育放在明显高于道德教育的位置;第四,生活环境缺乏学习氛围;第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缺乏相互联系,已成为儿童与父母建立良好关系的障碍。 像其他孩子一样,流动儿童的发展也非常重要。这关系到家庭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 它们能否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的团结稳定、国民素质水平以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进程。 因此,无论是流动儿童、流动工人还是国家的未来,都值得关注中小学流动儿童的亲子关系和养育方式。 文献综述2.1异化及其发展异化(Relationship and Its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是指个体与环境中的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等各种关系网络之间因脱离正常关系,甚至被操纵和控制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如社会孤立、无意义的感觉、无法控制的感觉、压迫和克制的感觉、自我异化的感觉。 从某种意义上说,异化伴随着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异化感也是多种多样的。个体所经历的适当的疏离感有助于他们思考自己的环境,但过度的疏离会给个体带来负面影响,甚至自我伤害等行为可能会出现在情况稍重的个体身上。 2.1.1异化的定义和理论“异化”一词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各不相同。在拉丁语中,“异化”不仅表达为“异化”,也表达为“异化”(让外来势力统治和其他人统治),这也表达了“异化”一词的内涵 在英语中,异化被翻译成“异化” 异化一词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在哲学研究的过程中,异化是指与自己行为相反的客体从主体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异化原来的主体,从而成为反对主体的外来力量。 在马克思的哲学手稿中,“异化”第一次出现在心理层面。他认为“aliena”是一个交织主观和客观成分的概念。他认为剥削和缺乏对工人的控制是异化的客观组成部分,而自我分离感和主观无能为力则成为工人的主观组成部分。 在心理学领域,国外学者对“异化”的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概念。 异化被认为是美国学者研究中的一个内在心理成分。不安分子、离家出走者、少年犯、非主流文化主义者和社会反对者被视为异化的青年。自我异化的最基本原因是文化落后。当前青年人灵活多变的需求与社会发展不相称。 即使“异化”的定义没有被用来定义这个概念,“异化”的经典维度已经出现在美国的许多研究和理论中(如健康、工作、集体活动等)。) 对标准词典的解释已经成为对异化这个词的最新解释,也就是说,人们感到不够和谐,感到被疏远和陌生。 存在主义者把这个词作为一个中心概念,不仅关注个人与他人的异化,而且强调个人与自己的异化。 心理学家塞曼(Seeman)(1984)提出了异化的五维理论:(1)劳动异化(即劳动过程中劳动目的的丧失),(2)无力(即对社会缺乏影响力的感觉),(3)社会孤立(与他人、组织和社会交流较少的感觉),(4)价值异化(失去有价值对象的感觉)和(5)自我异化(失去明确身份的感觉) 2.2友谊质量2.2.1友谊质量概念友谊关系是一种双向关系,这种关系是针对个人的,他反映了两个人之间的关系(Bukowski & Hoza,1989) 同伴关系有两个重要层面,一个是同伴接纳,另一个是友谊(张高,1998)。它们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经历,这两个方面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友谊是近年来同伴关系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年轻人被他们的小伙伴所认可,并且可以纠正他们的自我批评,通过与同龄人的密切沟通来揭露他们的问题。这是年轻人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像“特性”和“质量”这样的术语经常出现在许多关于友谊的文件中。 Bemdt(1998)定义了友谊特征、友谊质量和友谊后果 简而言之,友谊特征是指友谊关系中的亲密和冲突。友谊的质量是指双方对友谊关系的满意程度。友谊的后果是指友谊对有关各方的影响。 其中,友谊质量被认为是评价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指标。 友谊的品质是它在人际交往领域的社会适应性的具体表现。学校人际关系、中学生社会融合与自我认同发展的关系也值得探讨。 2.2.2友谊质量的结构和测量每个人对友谊都有自己的解释和看法。虽然友谊似乎对每个人都存在,但关于它的衡量标准和尺度仍有许多争论。 Bukowski和Hoza(1989)提出了友谊研究的层次模型:第一个层次:友谊是否有问题,即双方是否希望彼此建立积极的情感关系;第二个层次:指朋友之间相互认可的关系称为友谊量;第三个层次:朋友在困难面前提供的支持和友谊,以及他们之间的冲突程度,都被称为友谊的品质。 现在在评价友谊时,这个模型已经成为评价的参考框架。 在测试青少年的友谊数量时,通常采用最好的朋友提名方法,即要求受试者根据与自己的亲密程度依次写出三个最好朋友的名字 对于友谊质量,学者们有不同的测量维度 提出3个问题................173.1研究目的和内容……173.2提出的研究假设……174异化的人口学特征研究……214.1研究目的.........……215研究情商与异化的关系:友谊质量的中介作用............................255.1研究目标..............................255研究情商与异化的关系:友谊质量的中介作用5.1研究目的探讨情商对异化的影响,并探讨友谊质量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 5.2研究假设的提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友谊在缓冲个体异化方面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当儿童从事社会交往时,情绪智力是一种直接影响儿童交往的社会能力。 情商通过同龄人之间的关系作用于疏离感,这也是友谊的品质。 异化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主要是因为异化会给儿童带来孤独和挫折,包括上面提到的厌世情绪。 因此,疏远可以通过友谊的质量来预测。 此外,人际关系也会影响疏离感和情商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不难发现,孩子和同龄人之间的接受程度越高,孩子调节情绪的能力就越强。在引发负面情绪的同伴冲突情况下,使用建设性的调整策略可以提高同伴的接受度,而使用非建设性的调整策略(如发泄、避免、攻击等)。)可能会降低对等体的接受度。 因此,情商、人际关系和异化已经成为良性互动。情商会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缓解疏离感。 基于以上讨论,可以推断异化会受到情商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友谊的品质来传递的。 情绪的自我管理是情绪智力的核心能力,特别是识别情绪、表达情绪、刺激情绪、反思情绪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情绪管理的主要对象往往是异化,它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消极情绪。 然而,关于异化与情商关系的实证研究仍然有限,因此两者关系的本质无法确定。 因此,本研究希望在研究流动儿童疏离感的基础上引入情绪智力和友谊品质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探索这三者的内在机制 6总结与展望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也为大规模劳动力迁移提供了条件。随着父母的迁移而出现的流动儿童群体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 由于流动的特殊性,中国学者也开始研究异化对流动儿童的影响。 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考察了不同人口特征变量下儿童疏离感的差异。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研究同时考虑了情商、友谊品质和疏离感,并研究了三者之间的互动机制。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一些结论,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6.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通过对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流动儿童疏离感在性别和父母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年龄和家庭环境上没有显著差异。 (2)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在性别、年龄、父母教育和家庭环境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这些是对不同人口统计特征进行独立样本测试后获得的结果 其次,对流动儿童的疏离感、情绪智力和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流动儿童的疏离感对情绪智力有显著的负面影响;(2)友谊质量对流动儿童的疏离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3)友谊质量在情商与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情商与环境疏离感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