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7585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梦中的人民幸福观

27585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梦中的人民幸福观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7585字
论点: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论文概述:

本文是思想政治论文,笔者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本质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即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意在探寻中国人民幸福观的理论渊源,并通过对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的解读得

论文正文:

第一章徐伦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主题背景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幸福的含义。 在传统观念中,精神幸福和物质幸福是分开的。显然,这种观点在当前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是不适用的。 随着世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经济、技术和精神的异化导致了人类幸福的异化,对物质幸福过度追求的心理膨胀导致了社会生活中物质欲望的丑恶现象。 因此,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相关理论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强调个人的物质满足,真正的幸福也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双重满足。 说到人们的幸福,它必然会让人们接触到最近提出的热门话题——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是第一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 此后,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 中国梦一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群众的热烈讨论。与此同时,它也掀起了讨论和研究中国梦的热潮。 关于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中国梦的本质属性、实现中国梦的路径等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的焦点。 在我看来,中国梦离不开人民。 因此,在众多焦点问题中,本文分析了中国梦的人民幸福观,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相关理论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肯定。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与此同时,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研究越来越系统和完善,并产生了许多理论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一种多维幸福观 姜海泉在其《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主要论述了幸福的驱动力、主要内容、源泉和最终归宿。蒋海泉通过进步的逻辑形式,清晰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使其更有利于理解和学习。 其次,就特征而言,张毅在马克思的幸福观中指出,其主要特征是利他主义、实践性和积极性。 它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其他幸福观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本质上是对人类自我解放的追求 第三,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在实现自己的幸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者俞晓全对马克思的一系列著作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并结合大量西方哲学对宗教、劳动异化、人的异化以及西方传统幸福观进行了批判。他从人类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了人类在实现幸福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因此,马克思的幸福观不仅可以成为驳斥传统哲学幸福观的虚无性和片面性的有利理论基础,而且对幸福观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同时,也有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文章。 如陈国峰的《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中国化进程》、陈朱湘的《马克思幸福观视角下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和陈文媛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等。 这些文章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问题和热点问题相结合,不断拓展其内容,丰富其意义,定位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使其更有利于人们的理解。 第二章人的幸福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真谛幸福是哲学家永恒的话题。几千年来,许多中西学者一直在思考、探索和追求幸福。 在众多关于幸福的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最为突出,被我们认为是最完美的理论。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以人类社会的实践为基础,并结合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它克服了以往幸福理论的理论缺陷,为这一古老的话题提供了新的内容。 它关注人民的苦难,追求实现全人类幸福的目标。因此,它对幸福的内涵有了更丰富的理解,对幸福的本质有了更高的理解。 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什么?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2.1幸福概述什么是幸福?我们如何衡量幸福?这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2.1.1幸福的定义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那么什么是幸福呢?这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因为即使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在追求同样的事情。 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属性、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社会地位,这使得人们对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分歧。 因此,社会个体对幸福的具体认知和实际感受也大不相同。 通过对不同时期人们对幸福讨论的分析,得出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结论:幸福是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后发自内心的幸福感觉,即幸福。 从幸福的内涵中,我们可以知道幸福最终与人的需求和欲望有关,人的需求最终由人的本质属性决定。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因此,只有当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和幸福。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追求需求和满足欲望时需要有一个“度”。 因为欲望有时可以正确地反映人们的客观需求,但它也可能导致人们的需求因某些自身或外部原因而被无限夸大和扭曲。 因此,如果人们在追求自身需求的实现时没有把握好这个“度”,就不会带来幸福,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和不幸。 当然,作为一个活生生的自然体和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人类必然会受到自然进化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他们应该满足自己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以确保人们在饥饿时能吃东西,在寒冷时能穿衣服,有尊严地生活。 如果连一个人本能的欲望都必须被抑制,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大大黯然失色。 从这个方面来说,性和禁欲都可能给人们带来痛苦和不幸。只有适度的欲望才能带来幸福,让人幸福。 人类在动物中高贵的原因在于他的头脑和理性。 如果幸福被简单地理解为满足需求,那么人和动物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我们只从物质享受中理解幸福,那么很容易忽视对精神幸福的关注,而精神幸福对人们来说更重要。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快乐作为一种感官事物,来自人类的情感世界,是一种快乐的心态,在人类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自然产生。 因此,忽视精神幸福是错误的。拉塞尔说:“真正的幸福可能不是生活中的狂喜,而是按照普通人的标准和能力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的快乐。这是极大的幸福。” “[5]也就是说,人们的精神幸福远远大于物质幸福。太多的分心和贪婪只会给人们增加麻烦,所以我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平静。 事实上,每个人都面临不幸和幸福,衡量标准在于我们的思想。 因此,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追求真正的幸福,那就是让自己内心和谐。 2.2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马克思幸福理论的总结。它内容丰富。我们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本质和实现路径进行学习和理解。 2.2.1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幸福的所有观点和理论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幸福的阐述和观点。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第一,幸福是享受和劳动的统一。马克思指出,人类不同于动物的原因是人类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这是生产劳动的条件。 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本手段。 如果人们想实现幸福,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得到满足,但如果他们想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离不开人类的劳动和创造。因此,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马克思说:“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只不过是人类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也是自然为人类创造的过程。” “也就是说,只有在劳动过程中,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劳动的原因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也是为了指出人们可以通过劳动实现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肯定,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愉悦。 这种快乐反过来会极大地激发人们对劳动的热情,从而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更深的精神财富,这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享受劳动带来的幸福。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有当人们享受劳动成果时,他们才是最幸福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在任何条件下通过劳动创造幸福。 马克思尖锐地批评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异化现象。 他说:“工人们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感到快乐,而是感到不快乐,不自由地发挥他们的体力和精神力量,而是使他们的身体丧失和精神毁灭。” “[7]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和他们自己的劳动产品被异化了。因此,他们创造的产品越多,他们就越不幸。劳动产品成为支配工人的力量。劳动者脱离了自己的劳动活动,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这种劳动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且会使人遭受身心的摧残。人类脱离了自己的本性。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人类有意识地将体现自身本性的生活活动——劳动——转化为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劳动成为人体的奴隶,人类不再是真正的人类。人的异化主要表现在把人分成几个阶级、阶层和阶层,导致对立和斗争,从而造成人类的苦难和不幸。 第三章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本质和核心……163.1中国梦的相关定义和理论渊源...................163.1.1中国梦是一个可实现的“梦想”..............................163.1.2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 17第四章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努力实现中国梦..............................234.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重点,满足人民物质需求……23第四章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努力实现中国梦中国梦最终是人民的梦想,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价值目标 因此,为了努力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人们幸福的关键在于满足他们自己的需求。 因此,本章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促进人们在物质需求、政治尊严、精神需求、生活保障和生活环境方面的满足,从而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努力实现中国梦。 4.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恩格斯曾经说过:权利的满足在概念上只是人民追求幸福愿望的一小部分,而绝大多数的满足需要通过物质手段来实现 在幸福指数的相关调查中发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富与人们的幸福水平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这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会极大地影响其公民的幸福。 因此,没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扩大,国民幸福水平就不会提高。 因此,中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以增强人们的幸福感。 经济发展应从以下几点着手:4.1.1基于长期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指一个国家内部制定和实施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 它通常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经济体系的具体形式。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尽管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石油、电力、电信、银行等涉及民生的重大经济领域被国家垄断,必然导致服务质量低下、资源配置浪费和腐败滋生。 因此,立足长远发展,必须进行全面的经济结构调整。 结论幸福是一个与人类历史同步发展的话题,是人类几代人追求的主题之一。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幸福的内容和意义也在不断变化,新的含义和问题也随之出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物质享受。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猖獗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重塑正确的幸福观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幸福观。它认为,只有当人们摆脱外部事物的束缚,真正实现自身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才能体验真正的幸福。只有当物质和精神需求都得到满足时,一个人才能真正快乐。只有当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相一致时,人们的个人幸福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真正本质。 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对人们的思想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每个中国儿女的共同愿望。 中国梦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包括国家繁荣、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三大方面。 中国梦所包含的人民幸福的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幸福概念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幸福。 人的幸福不是一个人的幸福,而是所有人的整体幸福,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 作者详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本质,即幸福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旨在通过对中国梦基本内涵的解读,探索中国梦人的幸福观的理论渊源,得出“人的幸福是中国梦的价值目标”的结论。 作者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 因此,本文第四章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以促进人民自身需求的满足,实现人民幸福。 本文具有一定的角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意义 从人民幸福的角度出发,提出马克思主义幸福的核心是追求人民幸福,无产阶级的真正幸福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幸福的结论,从而得出马克思主义幸福是人民幸福的结论。 同时,创造性地分析和阐述了中国梦所蕴含的人的幸福概念,为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梦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