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5877字硕士毕业论文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研究

25877字硕士毕业论文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5877字
论点:弱势群体,利益,表达
论文概述:

本文是行政管理论文,本文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实现群体间利益表达机制均衡发展,则需要通过转变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认识,提高弱势群体利益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1.1研究的缘起1.1.1问题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正进入一个结构转型、机制转型、利益调整和多元理念的新时期。 在社会转型期,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影响了原有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从而导致了社会群体的分化和整合。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社会群体分化和融合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个人口少、社会资源多的强势群体和一个人口多、社会资源少的弱势群体。 强势群体主要由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组成。他们通常有很强的能力为自己的利益而战,并且在利益游戏中占据主导地位。 强势群体不仅可以影响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还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联盟关系,加剧社会阶层的固化,对社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受利益分配机制和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社会转型期出现了付出沉重代价却没有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的弱势群体。群体规模呈现出持续扩张的趋势,形成了“破碎的社会”局面。 在转型时期,我国弱势群体社会资源匮乏,为自身利益而战的能力低下,在当前的政治结构中缺乏利益代表,制度内部利益表达渠道不畅。一旦自身利益受损,他们往往会采取制度外的极端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目前,许多群体性事件都是由于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没有办法保障他们的权利。他们被迫采取集体请愿、围攻党政机关等形式表达不满。 在当今的多利益相关者社会中,弱势群体利益的表达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畅通和规范人民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护的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基于此,本文以社会转型期为背景,总结了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现状,并提出了构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对策和建议,以实现社会群体之间的话语权均衡。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他认为,“任何特定政治制度的存在本身都需要满足某些基本需求或履行某些基本职责。” “这些需要由政治制度来满足,代表了个人或团体对政治制度表达的一系列利益。 大卫·伊斯顿(David Easton)在三部曲中也没有直接提出兴趣表达的概念,但一直使用“需要”和“要求”等术语。事实上,政治制度所涵盖的含义接近利益表达的概念。 美国著名学者阿尔蒙德和鲍威尔在《比较政治:制度、过程和政策》中首次提出了利益表达的概念 在本书中,作者认为核心概念是“政治制度”,即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有相应的政治结构和构成政治结构的各种政治角色,其中包括环境、输入、转换、输出和反馈等系统。 任何政治制度的功能都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考察:制度层面、过程层面和政策层面 过程层次是指所需的输入过程通过转化过程成为权威政策的输出过程,过程层次的第一阶段是利益的表达 他认为利益的表达是利益集团或个人改变或延续某项政策的要求。 就利益表达渠道而言,阿尔蒙德认为大多数政治制度允许人们以某种形式表达利益是非常有限的。政治民主化越不发达,政治体系就越不开放,利益表达渠道的类型就越少。 利益表达渠道分为法律途径和强制途径 合法渠道包括:最常见的个人接触、精英代理、大众媒体工具、政党、立法机构、内阁、政府行政机构和抗议示威;强制进入渠道包括:集会、游行、罢工、阻挠、暴乱等。 如果我们把政治制度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他变化会很快导致利益表达结构和方式的变化。 首先,交流结构的变化可以为兴趣表达提供机会,并促进专业群体结构的发展。 第二,政治和文化方面对利益的表达有影响。 第三,社会中政治资源的数量也非常重要。 阿尔蒙德还认为,在一个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中,正式的利益表达渠道可能掌握在富人手中,而穷人要么保持沉默,要么使用暴力或激进手段让人们听到自己的声音。 第二章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2.1基本概念定义2.1.1弱势群体从理论角度来看,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术语,主要用于分析现代社会中权力和利益分配不平衡以及社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人群 实际上,弱势群体在每个社会都很普遍,也是一种国际现象。 由于学科和研究领域的不同,“弱势群体”的概念有所不同。 然而,准确界定弱势群体的概念是学术研究的必要前提,有助于进一步解释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失灵的原因,探索构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对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中,将生活贫困、缺乏就业保障的农民、工人和失业者、失业者和半失业者列为“社会底层”。这似乎是弱势群体的定义。 2002年,朱镕基总理在他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应向弱势群体提供特别就业援助” 这是政府首次正式提出“弱势群体”一词。此后,弱势群体成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 至于弱势群体的概念,中国学者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 陈成文并没有直接提出弱势群体的概念,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他认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贫困、生活质量低下,在社会自愿分配中承受能力脆弱” 这一概念准确把握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本质、回流和确定性,与弱势群体的概念相近。这对界定和理解弱势群体的概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吴彭森认为,“所谓的弱势群体是由那些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处于劣势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 ”张敏杰认为,“所谓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低状态而处于困境和不利社会地位的群体或阶层,难以像正常人一样解决社会问题所带来的压力。 沈立人认为,“弱势群体”是指社会中由于先天或后天条件缺乏强大竞争力,不能或只能拥有很少社会资源的一些人。因此,他们只能获得甚至不能获得更好的工作,只能维持生活,缺乏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在政治、经济和心理上处于社会边缘。\" 本文采用沈立人的弱势群体观 通过以上对许多学者弱势群体概念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弱势群体的内涵:第一,经济贫困是弱势群体的基本属性 弱势群体经济收入低,只能维持甚至不能维持正常生活。他们属于贫困群体。 第二,生活质量水平低 弱势群体不仅物质生活水平低,精神生活水平也低。 第三,心理脆弱性 弱势群体物质和精神资源的缺乏导致心理承受力的脆弱。一旦社会冲突加剧,压力超过弱势群体的承受能力,弱势群体将成为社会稳定的薄弱环节,容易导致冲突。 此外,就原因而言,弱势群体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社会弱势群体。第二,生理弱势群体;第三,自然弱势群体 2.2相关理论2.2.1中国的公共政策过程理论政策科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政策科学理论的研究一直比较缓慢。 中国的政策过程理论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酝酿阶段。当时,学者们的理论倾向是停留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元理论或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理论上。第二阶段,国内学者开始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从隐性转向显性,从概念引入转向探索和创新 例如,宁骚教授提出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上上下下”的政策过程模型 胡伟教授提出“内部投入”政策决策过程 该理论认为,西方国家具有高度分化的利益结构、不同的社会群体、利益集团和政治组织,它们可以承担一定的利益表达和综合功能,使公共政策能够反映社会利益和要求。 但是我国的利益表达和综合不是由社会结构承担的,而是由权力精英来表达利益并形成“内部投入”的政策过程 在中国的宪政体制下,中国真正的公共政策过程理论应该是毛泽东“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到群众”的本土化政策过程模型 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集中群众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然后坚持下去,是基本的领导方法” 1945年,党的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群众路线应当写入党章,成为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基于群众路线的公共政策过程理论是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理论模型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这种权力精英“向内输入”的群众路线政策模式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中,执政党是核心,政党成为公共政策形成的核心主体。 权力精英在公共政策的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遵循群众路线,深入群众,调查民意,而不是表达群众的利益。 这使得中国的公共政策过程表现出极高的运行效率,在人们参政意识和质量不高的时代,可以大大降低公共决策成本,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然而,这种群众路线的公共政策过程模式也有很大的弊端。 首先,在政策过程中,权力精英都试图成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这导致了不同的政策倾向,使得中国的公共政策过程体系呈现出明显的政治妥协特征 其次,权力精英习惯于“为人民做决定”和“为人民做决定”,这使得人民缺乏表达自己利益的主动性。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滞后并制约着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的公共政策是权力精英根据群众路线进行考察和利益需求转变的结果。 党的代表虽然代表了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但不可否认的是,群众仍然有一些特殊的、个性化的利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特定的个性化兴趣将会更加多样化。权力精英不可能掌握一切信息,安排群众利益的表达,满足群众不同的利益需求。 由此可见,完善我国公共政策过程理论是构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重要前提。 第三章转型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构建的价值分析..............................143.1构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143.1.1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权........................14第四章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运行现状及内部缺陷...................184.1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运行状况..............................184.1.1转型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主要方式和方法.......................................18第五章转型期构建中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有效途径................................27第四章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运行及内在缺陷进入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群体分化,利益主体利益表达意识增强 利益攸关方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积极表达其利益要求,并试图影响公共政策,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利益。 然而,在转型时期的背景下,社会群体之间巨大的经济收入差距、广泛的政治地位和不同的教育水平直接导致了社会群体之间表达利益能力的差异。 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现状如何,利益表达机制的内在缺陷是什么,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失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将关系到弱势群体自身利益的维护,影响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利益博弈中的话语权。 基于以上问题,本章对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 4.1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运行状况4.1.1转型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主要方式方法 系统内的利益表达是在现有系统框架内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的利益表达行为。 与制度内利益表达不同,制度外利益表达主要是指当制度内利益表达无效时,表达利益、维护自身利益的非制度化、极端化、非法化甚至暴力化的方式。 (1)系统内利益表达的渠道和方法(1)中国党政机关、党组织和政府机构承担着自下而上逐步向决策中心表达诉求的基本职能 特别是在现实背景下,党政组织已经成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最重要渠道。 在这个渠道中,居民委员会、村委会、基层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是最基层的。基层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党组织虽然不是一流的国家政权机关,但实际上是国家政权机关职能的延伸。 居委会和村支部委员会作为城市贫困居民利益表达的直接渠道,承担着表达农村贫困人口利益的职能。 基层组织通过向上级党政组织反映分散弱势群体的利益,形成利益表达过程,而上级党政组织继续向上级组织反映利益表达,形成综合利益。 党政组织的逐级表达最终将整合微观利益需求,影响宏观政策的制定。 可以说,在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党政组织是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最重要渠道。只有在党和政府组织的关注和支持下,弱势群体的利益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政策。 第五章构建我国转型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有效途径在社会转型期背景下,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失效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失效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否则会导致社会群体利益表达失衡、利益分配不均、社会阶层固化、社会断裂,甚至危及政治稳定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实现群体间利益表达机制的均衡发展,需要转变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认识,提高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能力,深化体制改革,疏通制度内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渠道,搭建政府与弱势群体互动平台,提高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组织水平 5.1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5.1.1发挥党和政府在弱势群体利益表达中的主导作用 目前,弱势群体经济收入和政治地位薄弱,严重影响了他们利益诉求的表达。因此,政府必须在实现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党和政府要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照顾弱势群体的利益,加强公共政策的宣传。 党和政府必须确保弱势群体的声音能够通过畅通的渠道传播,以表达系统内弱势群体的利益,并敦促弱势群体利用系统内的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 其次,政府应保持自身的公正性和超然性,切实加强对民生的保护和改善,加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妥善解决人民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民生问题。 第三,在利益分配过程中,政府关注弱势群体,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提高弱势群体的经济收入,使改革红利惠及大多数弱势群体。 由于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能力的弱化,党员干部要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活动,积极接触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深入现场观察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形成“倾听人民疾苦,倾听弱势群体利益,积极帮助弱势群体维护自身利益,提高弱势群体在利益博弈中的话语权,引导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均衡发展”的状态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