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0522字硕士毕业论文冷战后中国对非洲政策的变化及其动因分析

30522字硕士毕业论文冷战后中国对非洲政策的变化及其动因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0522字
论点:洲,中国,中非
论文概述:

本文是政治论文,本文本着“论从史出”的原则,从历史维度政策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梳理中国对非洲政策的历史阶段和改革背景,系统研究各个时期中国对非洲政策的演变及影响。

论文正文:

第一章概述了战时期中国对非洲的政策。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之间的对立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在此期间,世界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两级对抗为特征的冷战格局。 美国和苏联在全球范围内的对抗将世界带入了冷战时代。 第一部分是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政策的基本演变。中非关系发展历史悠久。与古代中非关系的发展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非洲的正式交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末,也始于非洲国家相继独立后。 在冷战背景下,为了寻求广泛的国际认同,新中国非常重视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交流。 作为中国的政治盟友,非洲已经进入新中国的外交视野。 当时,中国的外交形势极其艰难: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不断对中国实施外交孤立和军事封锁,试图扼杀摇篮中的新中国;另一方面,随着中苏在中国主权问题上的分歧,中苏关系恶化,甚至演变为中苏边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外部环境一度陷入反苏和反美攻击的局面。 至于非洲国家,自非洲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达到高潮以来,新老殖民主义者一直试图通过政治、经济甚至军事手段扩大他们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和绝对影响。 因此,在类似的国际形势下,中非相互支持,在国际舞台上共同开展反帝国主义、反殖民化、反霸权和反种族主义斗争。 (1)正式外交关系的发展在反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背景下冷战时期,新中国从成立之初就敌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 为了扼杀摇篮中的新中国,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了严厉的政治和经济封锁。 面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确保新中国的“稳固立足点”,中国加入了东方集团,积极支持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并注重与独立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以获得更多的国际承认。 在此背景下,中国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发展与非洲国家的事务性关系,以增进相互接触和了解,为建立正常关系创造有利条件”的目标。 同时,为了促进非洲国家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周恩来总理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了“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外交政策,并在会上明确表示支持非洲国家的独立斗争。 这项政策的提议得到了许多非洲国家的充分认可。 通过万隆会议,中非加深了在合作与互助方面的共识。 第二节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洲政策的主要内容(1)支持非洲国家的反帝反殖民斗争虽然中国与非洲的交往历史悠久,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非洲的交往需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初和50年代末。 客观地说,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洲政策的内容主要受当时冷战背景下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 从建国初期“一边倒”加入东方集团到反对美国霸权主义,60年代中国再次提出“反帝反修”,70年代在进攻的同时又提出“一条线”和“一个大区域”战略。 基本上,从中非建交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对非政策的基本内容主要围绕着与非洲的反帝反殖民反修正主义交流。 美苏之间的敌对和封锁甚至迫使中国通过深化与非洲的团结与合作来缓解外部压力,寻求国家安全与稳定。 因此,从政治角度来看,中国对非洲政策的主要内容是1958年后,中国将亚非国际和平统一战线调整为反帝统一战线,反对殖民主义、支持非洲国家独立成为这一时期非洲政治的主要内容。 中国出于对非洲独立发展的共同历史命运和深切同情,为非洲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外交支持。 对新中国来说,非洲是“国际统一战线”阵营中的重要盟友。中非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共同开展反帝反殖反霸权反种族主义斗争。 在20世纪50年代,非洲被视为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世界前线。\" 因此,自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国对非洲的政策基本上与整个50年代和60年代非洲的反殖民主义和独立斗争同步。 通过强调共同的殖民历史,团结东方集团反对资本主义阵营,与非洲国家建立“兄弟”关系,在双边关系中强调和强调兄弟友谊,中非友谊在当时得到了迅速有效的加强。 在此期间,中国与非洲的接触主要体现在中国对非洲民族独立和反帝殖民运动的政治支持上。 毛泽东主席在会见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领导人和各组织代表时,多次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英勇斗争的充分同情和全力支持”。 因此,中国对外援助的“五个立场”和“八项原则”为这一时期中国对非政策的主要内容奠定了基础。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一方面支持非洲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另一方面,它支持非洲国家坚持不结盟政策,主张尊重非洲国家主权,支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 第二章: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中国对非洲的政策调整 冷战结束后的早期,苏联的解体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虽然两极分化的结束和国际主体的多样化逐渐导致了国际格局从“一个超级大国和许多强国”向多极化的转变,但美国是冷战结束之初唯一在经济、军事和科技领域保持绝对优势的超级大国。 许多国家,包括前亲苏联国家,在冷战期间开始改变他们的亲苏联路线,并在冷战开始时向西方靠拢。 与此同时,在冷战结束后的20世纪90年代,国际格局逐渐形成多极化趋势,这主要表现在国家间在经济、科技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和对世界主导地位的竞争。 此外,冷战的结束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发展中国家以前隐藏的内部矛盾、种族冲突、宗教冲突、边界争端和其他问题。 非洲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裂影响了国际合作的最初模式。南南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低谷,中非合作进入调整期。 第一节冷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与中国的新外交战略(1)国际格局剧变后的“藏光藏暗”战略冷战结束了,两极体系下两大阵营的对立消失了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霸主,美国在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方面保持绝对优势。 因此,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了确保其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实现单极世界领导的目标,不断加大对中国崛起的遏制力度,强化世界格局中的单极趋势。 因此,冷战后,中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国际形势。一方面,西方国家在1989年“六四”期间批评中国内政,并加强对中国的政治封锁和经济制裁。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苏联的解体,东方集团突然群龙无首,许多国家期望中国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 然而,在国际力量失衡、中国外交走向历史转折的时刻,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低调”的外交战略,其主要内容是“冷静观察、稳定局势、冷静应对、永不言败” 关于当时的国际形势,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应该继续观察国际形势”,因为“有些问题不能一下子看清楚”。我认为东欧和苏联的混乱是不可避免的。至于混乱的程度,我们应该冷静地观察。” 即使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人们也不能盲目相信局势已经恶化到多么严重。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必须稳定自己,否则人们会攻击我们。\" 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仍然会有友好的接触。如果我们走得太远,我们不会谈论它。如果我们走得太远,我们就不会这样做。\" 苏联解体后,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曾经被期望取代苏联成为东方集团的领导人。但是,邓小平在1990年12月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中国不能带头。这是一项基本的国家政策。 邓小平指出:“我们不能成为领导者,我们不够强大。” 当没有好处的时候,许多倡议就失去了。\" 第二节冷战的结束和非洲国际地位的下降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非洲在美苏对抗中的战略地位受到了很大影响。 由于两极的消失,苏联作为美国最大的对手消失了,而非洲作为与苏联对抗的政治价值在冷战期间也消失了。 随着苏联军队撤出非洲,非洲对美国最初的政策意义逐渐消失。 因此,美国不再需要通过增加与非洲的政策关系来遏制苏联在非洲的扩张。 在这种情况下,非洲对美国不再具有特殊的地缘战略意义。 其次,由于对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冷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开始致力于非洲国家的民主化和经济改革。 它试图利用非洲的变化迫使非洲国家接受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政治和经济模式,并最终将非洲纳入资本主义制度和由西方主导的新的世界秩序。 在两级结构下,非洲最初的宗教冲突、派系斗争和领土争端已被暂时掩盖。 然而,由于民主化的影响,非洲以前的政治力量平衡被打破,力量平衡的不平衡导致以前隐藏的矛盾一个接一个地爆发。 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压力下形成的“政治民主”的影响下,几乎所有非洲国家都卷入了“民主化”浪潮。非洲国家和非洲部落为彼此的权益而战。在此期间,非洲社会处于动荡和战争之中,斗争非常激烈。 这是因为在西方多党制浪潮的冲击下,大多数采用一党制的非洲国家已经转向多党制民主。然而,表面的民主制度并没有渗透到国家制度中,这加剧了长期被压制的部落意识和矛盾。 此外,社会精英和政治家也利用部落和族裔冲突来争夺政治资本,西方非经济结构的强制性调整导致社会冲突和政治动荡加剧。 据统计,在1990年代,将近一半的非洲国家经历过战争、冲突和暴乱。 第三章冷战初期中国对非洲政策转变的动因分析……28第一节冷战后时代认知变化背景下中国对非洲调整的首要任务........30第二节冷战后中国对外战略转型背景下对非洲的调整……31第四节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政策的新形势……32第一节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政策的主要调整者……33第五章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政策转变的动因分析……40第一节新世纪非洲的发展趋势符合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方向……40第五章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政策转变的动因分析中非曾经是冷战时期的政治盟友,中国对非洲的政治经济援助有效地推动了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进程 当前,21世纪是中国实现复兴与和平崛起梦想的关键时期。历史上,非洲是中国经济复兴和对外战略的重要支点。非洲利用中国的快速发展促进非洲的复兴,同时也希望中国在逐步崛起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大多数非洲领导人都希望通过中非合作寻求非洲在世界上的新地位。 第一节新世纪非洲的发展趋势符合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方向。进入21世纪后,非洲正逐渐走出“失去的十年”的阴影 新世纪以来,非洲经济复苏迅速,特别是由于世界能源价格上涨,这确保了非洲增长率在过去十年的稳步增长,特别是能源丰富的非洲国家获得了巨额外汇收入。 因此,基于新世纪非洲政治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对非洲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非洲的能源优势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要求 许多非洲国家有53个国家和近10亿人口。 从资源和市场潜力的角度来看,非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此外,新世纪非洲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近年来经济增长率达到5%左右。 特别重要的是,非洲拥有丰富和不发达的自然资源。近年来,随着非洲已探明石油储量的增加,非洲能源出口的年均增长率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非洲被视为一个“新大陆”,可以提供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 新时期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发展有赖于稳定的能源和战略资源。进入国际市场和进一步参与国际合作是确保经济安全的外部途径。因此,非洲强大的能源优势符合中国和平发展的经济战略调整方向。 结论冷战前后中国对非政策的调整具有内部连续性和外部战略。 为了在冷战期间赢得外交和国际支持,中国强调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和建立国际统一战线。 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洲的政策主要集中在输出世界革命和支持非洲民族独立战争上。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到冷战后初期,中非逐渐开始强调以和平友好为前提的经济合作,中国在能源、贸易和援助非洲等地方扩大了对非政策的新领域和新内涵。 新世纪,中国正处于和平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冷战结束后,中国经历了短暂的战略下行调整,开始重新审视与非洲合作的重要性,强调中非和平、友好、平等发展。 此外,在新世纪转型的压力下,中国调整了对非洲的单一政策,重视发展与非洲的能源合作,将中非合作调整为更加全面务实的可持续发展。 新世纪以来,中国明确界定了非洲发展的新原则,创新了中非发展模式。在中非合作论坛和新中非战略伙伴关系机制下,中国政府再次向非洲提供大量低息贷款和基础设施建设援助。 在“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中非合作制度化和可持续发展。 自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五年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2007年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超过了任何欧洲国家与非洲大陆的贸易额。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中非经贸交流目前对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 新世纪中非合作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和平发展重要转型期的重要对外合作。中国在非洲地区影响力的增强,不仅是中非合作的进步,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快速崛起的新兴大国,中非关系的整体发展将深刻影响国际关系格局。 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反恐和发展的新主题下,中国仍能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推动非洲“向东看”趋势逐步增强。 然而,由于中国对非洲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传统的西方殖民国家对非洲地区的绝对控制相对减弱。因此,地区权力结构的变化最终导致西方加强了对“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新殖民主义”在非洲的渲染。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非洲的经济合作方面,西方国家利用国际分工和经济结构的优势抑制非洲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导致非洲经济结构日益“边缘化”。然而,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明显不同于西方。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和中非经济合作的真正目的是帮助非洲更有效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