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6996字硕士毕业论文电视新闻对民生的政治传播功能研究——以《城市时间》为例

26996字硕士毕业论文电视新闻对民生的政治传播功能研究——以《城市时间》为例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6996字
论点:民生,新闻,电视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新闻媒体论文,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是根据已有知识和材料,全面、正确掌握涉及到电视民生新闻方面。

论文正文:

第一章徐伦1.1研究缘起“东方时间空”作为央视1993年推出的品牌栏目,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电视新闻媒体回归原创新闻来源和大众传播的开端。其中,“生活空”这一栏目的概念“讲述了普通人的故事”,显然聚焦于民生,这也让许多电视理论家认为它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源头。 《南京零距离》于2002年1月1日首次在江苏广播电视台城市频道播出。虽然只是一个地方性的电视新闻节目,但它面向普通人,以记录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实际需求、文字空为主要内容,以人文性、贴近性、互动性和趣味性为传播策略。它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引起了理论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直到现在,只要人们谈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他们都认为“南京零距离”是它的开始。 “南京零距离”后,各省市电视台纷纷效仿,全国民生电视新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山东电视台的《直通车民生》、湖南电视台的《城市1次》、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次》、江苏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也创造了收视奇迹,成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品牌栏目。 虽然民生电视新闻发展势头良好,但许多理论问题的研究也提上了历史日程。其中,以下问题难以达成共识,值得深入研究:第一,将“民生”与“新闻”结合成“民生新闻”的新话语是一个科学命题吗?以前电视新闻中的民生报道不就是民生新闻吗?第二,“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第三,“电视新闻”和“民生电视新闻”是属于不同的类别还是不同的节目形式?第四,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瓶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民生电视新闻虽然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和众多的赞誉,但也受到了学术界的质疑和部分受众的不满。 新闻传播具体实践中暴露出的具体问题难以得到理论解释,导致人们对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空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如何发展产生怀疑。 1.2研究现状自从开展电视民生新闻实践以来,学术界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关于民生新闻和电视民生新闻的学术论文非常丰富。 许多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生把这作为他们硕士和博士论文的主题。 尤其是在1999年至2011年的十年间,电视民生新闻研究可谓百花齐放。 首先,电视民生新闻专论 由于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时间不长,只有20多年,所以专门研究电视民生新闻的学术专著不多。 当然,也有一些有价值的作品,包括:1 .陈郑融的《第三次电视浪潮——南京现象分析》,通过对“南京零距离”现象的分析,高度评价了电视民生新闻在电视新闻改革中的作用 2.朱守同的书《民生新闻概论》从广义上分析民生新闻,其大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电视民生新闻问题上。 3.侯钟颖写了《媒体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这是中国第一本运用媒体生态学研究电视民生新闻内部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书。 其次,与专著相比,相关研究论文蓬勃发展,论文数量逐年增加。 以2004-2013年为时区,在CNKI上输入“民生电视新闻”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在CNKI上找到847篇相关文章,其中包括103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综上所述,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1 .电视民生新闻概念的界定 例如,齐姚云、陈小莹和陈付青共同撰写了《电视民生新闻概念的界定》一文,并提出从电视新闻报道对象的角度来审视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更为合适 根据报道对象理论,民生电视新闻是以发生在普通人周围的新闻事件为主要报道内容的电视新闻节目 民生电视新闻是一个与真名不符的概念。这是一个只有名字却没有真名的概念。 在我国,独立的电视民生新闻并不存在。电视民生新闻只有名称和概念。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透露,明玥撰写的文章《电视民生新闻概念的新取向》梳理了电视民生新闻的七种观点,然后从发送方和接收方两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综合理论”概念的新取向,即电视民生新闻是在党的新闻政策指导下,越来越深入关注民生和舆情的当代新闻。 第二章电视民生新闻与政治传播2.1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的背景 民生电视新闻蕴含着新闻本位和受众本位的理念,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意识和新闻价值,促使其回归普通人的生活,对我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 2.1.1民生电视新闻是社会转型的产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的加快,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新闻传播的内涵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特别是随着新闻传播多样化、个性化和贴近化的需求,新闻产业已经从国内外重大事件新闻转向国内视听新闻。电视观众开始更加关注他们周围每天发生的事情,并且已经从时事和政治转向更贴近生活的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 此外,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稳步发展,原有的区域、制度和人口格局也在不断重新整合,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加。城市化本身也使得有必要在该地区人民之间建立一种自然的心理联系。 新闻传播,尤其是电视新闻传播,也必须适应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即将地方特色和地方认同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可以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受众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反映人们需求的“以人为本”的民生电视新闻应运而生。 2.1.2民生电视新闻是媒体市场竞争的产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新闻媒体在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的过程中不得不进入一个完全竞争的环境。 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也带动了中国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有近380家电视台和2,370个电视频道。面对众多的电视媒体,受众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各大媒体之间争夺资源的战争愈演愈烈。 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的媒体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下,电视媒体的竞争因传播的领域和水平而更加激烈。例如,中央媒体在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方面的竞争力远远大于地方媒体。网络和手机等流媒体的出现,使得地方电视台(包括省级地面频道和地方市县电视媒体)在传统媒体和地方电视内战的资源竞争下更加糟糕。 由于反映周边事件、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电视新闻在该地区具有良好的收视表现,民生电视新闻的出现可以提炼电视新闻传播市场,民生电视新闻的出现使当地电视媒体获得强大的竞争力。 面对越来越多的分化受众群体,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都在加大对新闻节目的投资,不断提高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平,希望通过新闻电视节目增强电视媒体的竞争力。 因此,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竞争机制共同催生了贴近民生、关注受众需求、解决人民问题的电视民生新闻。 2.2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 1993年5月,为了弥补早间新闻的缺失,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设置了一个全新的节目——“东方时间空,时长45分钟。 这篇专栏一发表,就以其独特的专栏定位和贴近百姓的简单写作风格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赞扬。 被视为电视新闻媒体“新闻标准”的回归 东方时报空,作为回归受众导向和新闻导向以及大众化理念的代表作品 一些研究人员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回归大众传媒的本质,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大众化。” “自从《东方时报空”发起流行新闻节目以来,全国各地的流行电视新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流行理念也从边缘走向主流。 2.2.2在民生电视新闻发展过程中,荆志刚指出:“平民是我们不断关注的对象,民生是我们不遗余力展示的内容。” 2002年1月“南京零距离”提出了“构建中国电视新闻新模式”的口号,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电视传播理念 新闻报道一经发布,就以大量发生在普通百姓周围的新闻故事迅速在观众中引起轰动,收视率大幅飙升。 “南京零距离”后,在“以人为本、服务人民、关注民生”的旗帜下,大量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大量涌现。 比如“生活南京”,它“与政府同甘共苦,为人民服务”。北京电视台《第七天》“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说话”;东方卫视《上海现场》的“从平民的角度选择主题,用平民的审美情趣观察生活,选择和选择相机,用平民的表情报道”;湖南城市“城市1次”中的“民生视角、自然表达”与“良心审视社会”;安徽电视台“第一次”为劳动人民服务;广州电视台的“新闻之眼”标题为“新闻之眼,日复一日坠落”;深圳电视台“第一幕”的“每天活得新鲜” 以上栏目构成了中国电视新闻中一个特殊的“民生”栏目。 第三章“城市1时代”及其政治传播功能...................163.1“城市1次”栏目发展概述................................163.1.1“城市1时间”栏目简介..............................16第四章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尴尬............................234.1电视民生新闻繁荣背后……23第五章电视民生新闻的救赎方式.............................................345.1坚持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再政治化”........……34第五章电视民生新闻救赎自己的途径当电视民生在新时期遭遇“十年之痒”时,学术专家们专门探讨了未来十年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机遇和角色转换 电视新闻对民生的作用和传播优势在崛起甚至繁荣的时候都在发生变化。 电视民生新闻要想突破发展瓶颈,走得更远,就必须探索社会传播领域的新需求空“其角色和责任必须经历深刻的转变和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从发布信息的权利转向解释信息的权利;从意见的声音到意见的平衡;从“社会守望者”转变为“社会对话”组织者:在交流领域也有许多“游戏规则”的变化。 “十多年过去了,电视新闻对民生的角色扮演和责任确实发生了变化。然而,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在缺陷和遭遇依然存在,特别是采用“去政治化”和“伪民生”策略掩盖和弱化政治传播功能带来的发展瓶颈依然存在。 因此,我们怎样才能突破重围呢?如何改变电视民生新闻的尴尬局面,仍然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问题。 5.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持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再政治化”以来,中国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设计了一个具体而渐进的过程,以实现政治民主化。 这一过程的基础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最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所谓政治民主化,就是说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参与国家事务、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人民成为国家治理的主体。 政治民主化意味着从少数政客的权力政治向公民参与的公共福利政治的转变,从自上而下的执政政治向自上而下的执政政治的转变,从封闭、保守和可持续的政治向开放、革命和发展的政治的转变。 “政治民主化是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建设的主要体现。它为新闻媒体实现新闻职业化的传播理念和理想提供了政治生态环境,也为民生电视新闻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结论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和发展反映了我国社会转型期新闻媒体改革的形式。它是电视新闻改革的产物,是文化全球化、媒体社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产物。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政治传播的载体,具有所有大众媒体所具备的政治传播功能。 在中国独特的媒体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下,在“政客办报纸”的真实“语境”下,民生电视新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电视节目形式,并持续了十多年,这实在不容易。 尤其是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经历了“十年之痒”,至今依然如此强劲,确实是一个奇迹。 虽然从政治传播的角度出发,以《城市1时代》为个案研究,我们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政治传播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隐藏和弱化政治传播功能所造成的瓶颈,并指出必须坚持加强其政治传播功能的整体展示,才能突破发展瓶颈的自救路径。 然而,对电视新闻政治传播功能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大课题,电视民生新闻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新闻事件,任何时候都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这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研究的机会。 也许本文中的许多讨论可能是粗糙和肤浅的,但我将继续努力抓住每一个机会,研究电视民生新闻的政治传播功能,促进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