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3655字硕士毕业论文八九十年代琵琶协奏曲创作研究——以《乌江恨歌》和《祁连幻想曲》为例

23655字硕士毕业论文八九十年代琵琶协奏曲创作研究——以《乌江恨歌》和《祁连幻想曲》为例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3655字
论点:创作,音乐,协奏曲
论文概述:

本文是音乐论文,本文从两首琵琶协奏曲——《乌江恨》与《祁连狂想》入手,采用宏观与微观、音乐史学与谱例研究相结合、音乐史学与音乐美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琵琶

论文正文:

第一章七九十年代琵琶协奏曲的创作对一部好作品的简要介绍必须具有时代特色,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如果人们总是用旧的写作方法来写新时代的作品,就没有什么新的可说的了。 一个好的作曲家在考虑创作时应该包括纵向和横向的元素,即他自己国家历史发展的元素和他那个时代世界的现代元素。 如果我们的作品没有自己民族的元素,就不可能被大众所认可,更不用说出国和进入世界了。 当代琵琶协奏曲第一段的创作起源于我国现当代音乐,民族器乐的创作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器乐的发展壮大条件大大优于以往历史时期。因此,民族器乐创作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和特点。 对于中国传统乐器琵琶来说,其创作在新时期的发展也相当突出。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民族器乐的交响乐创作《琵琶协奏曲》开始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发展。 “协奏曲”一词源于拉丁语“协奏曲”,最初意为“比赛”或“斗争”。它主要是指一个大型乐器组曲,其中一个或多个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争,并能展示他们的个性和技巧。 协奏曲体裁的创作始于1949年,琵琶协奏曲的创作趋势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代表作有吴祖强、王延桥、刘德海的《草原小姐妹》(1973)、许博云的《琵琶记》(1975)、顾关仁的《花木兰》(1979)等。 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创作可以说是民族器乐协奏曲创作的开始。 当时,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文革”时期),创作者在创作中没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创作个性,他们对现代西方作曲技法的吸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然而,将西方作品中的协奏曲创作与一些传统的中国器乐形式相结合,并将中国传统乐器琵琶与西方管弦乐队相结合,在当时是一种相对创新的实践。 因此,它的成功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民族器乐创作形式的选择会更加丰富多样。 继这部作品之后,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琵琶协奏曲包括徐博云的琵琶随笔和顾关仁的《木兰》。虽然数量不是很大,但这个系列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标题。 新浪潮音乐背景下琵琶协奏曲的创作1。新浪潮音乐的兴起随着197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到来。 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在政治和经济上的逐步深入,中国的文化艺术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外来文化因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中外音乐元素再次发生了大碰撞。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大趋势下,“新潮音乐”不仅在音乐行业应运而生,而且成为一种强烈的创作趋势,影响了当时的音乐创作群体。 作为时代的产物,“新潮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结果,是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和碰撞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然后,根据笔者收集的有限数据,20世纪80年代“新潮音乐”能够形成如此强劲创作趋势的原因可以概括如下:1 .与前一种思维方式相比,创造性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音乐创作中,从音乐的功能来看,过去音乐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人们越来越重视它的教育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视野的拓宽,音乐除了教育功能外,还被认为满足了公众的娱乐、审美和交流功能。从音乐的本质来看,因为中国古代的传统音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劳动密切相关,即使在现代,音乐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政治有关。因此,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音乐从“他律”的角度出发,很少从“自律”的角度(即音乐的内在结构,如和声的布局、肌理语言的运用等)来考虑其创作。) 然而,在“他律”元素中包含“自律”的“新潮”创作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2.吸收和学习西方音乐元素 流行音乐在演奏方法上的特点是对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吸收和借鉴。 主要表现为:新音乐秩序的形成;新音色和新声音概念的建立;各种自由节奏的探索和应用;(4)新音乐流派的出现等。 这些现代西方作曲技法不同程度地对中国的新潮作曲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由于大多数中国作曲家注重自身文化的传统和国内公众的需求,他们在吸收和学习现代西方作曲技法时走了一条“中国式”的道路。 第二章从琵琶协奏曲《乌江之恨》和《祁连幻想曲》的本体论出发,分析了一部音乐作品的成败。这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作曲家自身的问题、他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掌握、他个人的知识和视野、他狭隘而厚重的生活细节、作品的内容是否符合时代的需要、公众的审美等。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内容与它密切相关。 回顾过去半个世纪琵琶协奏曲的创作,它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专业作曲家的参与。 如前所述,琵琶协奏曲是民族器乐的交响形式,可以说其创作趋势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于80年代和90年代的空之前。 因此,笔者想用音乐学的方法来分析两部具有时代特征的琵琶管弦乐作品《乌江恨》和《祁连幻想曲》的音乐本体 第一部分是乌江恨的本体论分析。第一部分是创作背景分析。第一部分是作曲家及其创作概况分析。从学生时代起,杨立青就一直从事现代作曲技法、管弦乐编曲技法和现代音乐创作的研究。他的音乐作品涵盖许多领域,如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芭蕾音乐、艺术歌曲、电影音乐等。 20世纪80年代初,杨立青在德国求学期间,国内创作团体仍在探索和尝试使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杨立青已经处于领先地位,能够很好地将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音乐元素相结合,如《加西亚·洛尔加的三首诗》、《室内交响曲》和管弦乐《一》 回到中国后,他在母校教书,并在教学中致力于音乐创作和研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交响歌谣《吴江恨》、管弦乐《天山牧羊女》和《节日序曲》、交响芭蕾音乐《无字碑》和电影配乐《红樱桃》。可以说,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技术的融合。与此同时,他在编排上的严谨性和逻辑性、音色和声音上的巧妙性、科技上的艰巨性和熟悉性、思维观念上的辩证性和创新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在德国学习后的独特深刻性 他的音乐作品曾被许多中外音乐表演团体演出,包括日本名古屋交响乐团、香港中乐团、中国音乐学院华夏乐团、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汉诺威新乐团、上海音乐学院乐团,以及许多其他重要的国际音乐节,如亚洲现代音乐节和亚洲艺术节。他还获得了首届上海文艺优秀成就奖、第十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音乐)比赛一等奖、联邦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研究奖等荣誉。 除了音乐创作,杨立青在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教学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例如,他曾担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生导师和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他著有《当代欧洲音乐中的新浪漫主义与回归趋势》、《现代乐谱的演变与分类》、《梅贤作曲技法初探》、《西方后现代主义音乐思潮简介》、《管弦乐管弦乐管弦乐风格历史演变概述》等国家重点教材。 可以说,杨立青对中国的音乐和音乐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92年,他被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他的传记被新版英国词典如《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和《中国文学与艺术世界纪录》收录,可以说杨立青是中国当代音乐教育的学术带头人。 第二部分,祁连幻想的本体论分析1、创作背景分析1、作曲家及其创作概况韩兰奎(1959-),甘肃人,我国著名作曲家。 他从小就对音乐非常感兴趣。他于1981年被Xi音乐学院录取。1987年,他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高级培训班。2000年,他被公开派往德国吕贝克音乐学院作曲研究生班学习,并回到母校任教。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西北音乐家,他的音乐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反映出西北地区粗犷、大胆、却又杂乱无章的气息。加上多年对西方作曲理论和技巧的研究和应用,他的音乐创作在音乐产业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他的音乐流派非常广泛。他的作品主要包括:交响合唱《绿色呼唤》、《欧亚大陆桥的想象》、交响前奏《春讯》、交响诗《丝绸之路断裂的思绪》、交响诗《双乐章交响曲》、大型民族交响曲《中国之根》、琵琶协奏曲《祁连幻想曲》、大型舞曲《冯明长安》、大型舞剧《满江红》、《敦煌韵》、《梦回大唐》、艺术歌曲《多情海鸥》等。同时,他还创作了几十部影视剧,如《唐山大地震》、《改变方式》、《金瓶梅》 他的作品先后在休斯顿、上海、台湾和维也纳的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中央管弦乐团、奥地利莫扎特交响乐团、Xi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和中国广播交响乐团演出 除音乐创作外,在学术研究方面,韩兰奎先后完成了“音乐教育信息手段的建立与实践”、“西北地区现代音乐的研究与创作”、“作曲分段教学法研究”等项目,发表了“传统主题的现代思考——琵琶音乐与主题交响创作”、“敦煌音乐舞蹈研究的有益尝试”、“分段作曲教学探索”等学术论文,多部作品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2.创作背景《祁连幻想曲》是当代作曲家韩兰奎应香港龙乐唱片邀请于1995年创作的民族器乐协奏曲 作品采用传统奏鸣曲式结构,主、辅两部分的音乐主题是在一个动机下延伸出强烈旋律的两个主题,因此音乐素材相对简单。 从作品的命名来看,我们知道它是以祁连山为背景的音乐创作。造物主的故乡在这里。整部作品展现了祁连山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风貌。 这位作曲家曾经说过他热爱他的家乡,所以他真的希望人们通过音乐语言的形式来关注它。音乐引用了青海民歌《下川》和甘肃民歌《加拉汉》等音乐材料,使整首歌整体上具有浓厚的西北风味,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 虽然这部作品是以中国传统的音调为基础的,但作曲家在一定程度上处理了现代技术,如色彩和谐的使用、音调重叠等。 众所周知,任何技法的出现都是作曲家时代审美追求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是作曲家创作技法的提炼。祁连幻想的创作时期正是“新潮音乐”在我国盛行的时期。作为新潮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之一,其创作的作品自然具有“新潮音乐”的特征——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音乐元素的融合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不仅考虑了琵琶点状的音色特点,还考虑了管弦乐的整体效果。同时,它的音色应用也具有浓厚的传统气息。 因此,可以说这部作品是韩兰奎追求现代性后的自觉回归。 第三章分析两首琵琶协奏曲蕴含的审美追求................第一节从体裁入手:继承与创新..............................30第二节从人文视角出发:历史与现实的交响曲...................33结论..............................《三章两首琵琶协奏曲》蕴含的审美追求分析20世纪初,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思想文化逐渐传入中国,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这些变化也影响了音乐产业,无论是创作者对音乐形式和内容的使用,还是听众对音乐的选择。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化主要受西方作曲技法和西方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而在中西体裁相结合的琵琶协奏曲的创作和发展中,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对体裁和主题的改变和运用上。 第一部分从体裁入手:继承与创新。首先,中国协奏曲在西方流派中的创作可以说是中外文化交融和激荡的结果。 由于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创作主体采用的主要音乐结构也有所不同。 琵琶协奏曲是中国民族器乐这一西方流派的产物,从音乐结构上看,它是中外音乐文化的融合点。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琵琶协奏曲创作非常流行,主要有三种音乐结构形式,即:1 .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继承,如基于单一主题或乐谱的变奏曲的使用;2.西方古典音乐形式的借鉴和应用,如奏鸣曲式;3.中西音乐结构的结合,如中国对联或多段结构与西方再现原则的结合。 例如,林安的遗恨是以单一运动和单一主题的形式产生的。《吴江恨》中的《列英》第二部分是一部三部曲。尽管祁连幻想是以奏鸣曲的形式创作的,但它用一个单一的主题来控制整个现代技巧。《祝福》是以复杂的三部曲结构创作的。 最后,从两首琵琶协奏曲《吴江恨》和《祁连幻想曲》入手,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音乐史与音乐个案研究相结合、音乐史与音乐美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历史发展”、“音乐本体”和“审美追求”的角度对八九十年代琵琶协奏曲的创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在文章的最后,通过对全文的回顾,作者总结了以下几点:1 .由于“新潮音乐”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琵琶协奏曲的创作逐渐开始针对当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大胆吸收和借鉴现代西方音乐模式。2.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创作者在吸收了大量西方现代音乐元素后,创作重点从研究西方先进技术理论转向深入探索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中国文化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渗透到了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中。3.总的来说,琵琶协奏曲的创作不仅受到现代西方思想的影响,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影响。这位作曲家在借鉴西方音乐结构的同时,融入了我国民族化的元素。同时,作曲家将这种形式的创作重点指向人类精神和哲学思维。其最大的特点是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而严肃的思考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将哲学思维和表达引入音乐创作,似乎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深入探究,这不仅代表了作曲家对中国历史的回顾,也代表了他们对未来的展望。 两首琵琶协奏曲之一的《五江恨》和《祁连幻想曲》以古琵琶音乐的音调为旋律素材,另一首以大众熟悉的民间曲调为旋律素材。作者从大众的审美需求出发,运用现代西方作曲技法对协奏曲的西方主题和音乐结构进行民族化和写实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八九十年代琵琶协奏曲的创作。因此,作者选择从这两部作品入手。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