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6244字硕士毕业论文论王朔后期的写作心态

36244字硕士毕业论文论王朔后期的写作心态

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6244字
论点:王朔,大院,自己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学论文,笔者认为王朔后期的作品一直鲜有人关注,正如崔健一样,每当我们提起他们的名字,依旧想到的是他们早期的作品,他们后期的作品彻底消失在了公众视野。

论文正文:

第一章后期“衰变”的起点

第一部分寻求意义

王朔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初成名。1978年,王朔以他的短篇小说《等待》首次出现在文坛,但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直到1984年,钟小姐空才在当代第2期上发表,王朔才逐渐得到文学界和公众的认可。随后,王朔迅速推出了《永远不要失去我的爱》、《橡胶人》、《流氓》、《半焰半海水》等系列小说,取得了巨大成功。1988年,他的四部小说被拍成电影。今年也被称为“王朔年”。此后,王朔凭借《欲望》、《编辑部的故事》等电视剧传遍全国。20世纪90年代初,王朔依靠大众文化赢得巨大的商业利益。

1993年后,王朔突然淡出文坛。直到1999年初,他才出版了小说《看起来很美》。《看起来很美》的风格与王朔以前的作品有很大不同。这是王朔经过六年仔细考虑后写的一部小说,但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轰动效果。《看起来美》之后,王朔先后出版了《致我的女儿》、《我千年的寒冷》、《与我的女儿交谈》、《新狂人日记》等作品,延续了《看起来美》的风格和基调。因此,作者把王朔1999年出版的《看起来美》及其后的作品称为王朔的后期作品。\\u\\u\\u\\u\\u\\u\\u\\u\\u。

王朔的早期作品以流氓形象和讽刺语言而闻名。他作品中的流氓是“落后青年”,是社会生活中的边缘人物。流氓们用戏弄的语言解构了生命和生命的意义。这些语言结合了北京方言、“文革”的流行语和王朔自己的语言风格,使流氓的性格极其生动。王朔在早期作品中对语言的运用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电影,尤其是冯小刚的贺岁电影。他以对话为主体,用人物间的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还用流氓式的语言戏弄穷人,偷工减料来丰富人物,用“说”来感染读者和观众。阿城认为王朔的创作极具颠覆性,“从王朔的作品开始,整个正统语言发生了变化。”王朔早期作品的语言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说话方式,“他改变了原始主流作品的位置,解构了它,扭曲了正统话语,使神圣话语变得荒谬可笑。”戴清认为王朔的语言是一部破坏性的作品,拆毁旧的东西而不是建造新的东西。\\u\\u\\u\\u\\u\\u\\u\\u\\u。

...................

第二节无望的突破

我的千岁感冒由五部分组成。这本书是写给张远的《我的千岁寒》,北京版的《金刚经》,唯物史观的提纲从写给女儿的哲学提纲扩展而来,改编自《子同治鉴》的《皇宫里的日子》,以及写给老徐的小说版《梦可能来了》。对王朔来说,最重要的是第一篇文章,“我千年的寒冷”。\\u\\u\\u\\u\\u\\u\\u\\u\\u。

《我的千年寒》是根据《六祖坛经》改编的。王朔用惠能一生的故事来解释他后来的文学观念和生活经历。在听别人背诵《金刚经》并学习佛教后,慧能决定去黄梅山拜访五祖五祖弘忍大满禅师,从而开始了他的佛教学习生涯。王朔不想从新的角度重新发现和解读《六祖坛经》。他只想发现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并为自己寻求洞察力和解放:

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我们生活得好不好,总有一天会坐在寺庙里或者醉醺醺地躺在街上,突然怀疑自己和我们面前的繁荣。这种怀疑是启蒙运动的种子。保留你的疑虑?当你听到心里有声音时,问:我是谁?我在这里做什么?种子正在苏醒。世界上所有的艰苦工作都可能令人厌倦,只能靠自己完成。顿悟法在一瞬间被打破,并被各个年龄段的专家传承下来。这不是慧能想要弥补的。也不要简单地羡慕别人,走得快,走得慢,今生不要走完,来生继续走下去。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只要觉醒的过程开始,它就不会停止。无知的力量是巨大的。各位,这一生时间不多了。\\u\\u\\u\\u\\u\\u\\u\\u\\u。

慧能一路寻找会说话的人和他的“本性”。这正是王朔晚年最为关注和困扰的。在我一千岁的感冒开始时,法海说,“你一定被所有人抛弃了。”从童年被家人“遗弃”,到年轻时被军队“遗弃”,再到被学术界“遗弃”,王朔三次“遗弃”加剧了他的不安和焦虑。“我身上总有一片不动的地方,连风都没有刮过,连丝绸也没有。我一直相信你,相信你和我想的是一样的。”王朔对我千年的感冒寄予厚望。他对读者抱有期望,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他的作品,理解他的焦虑和困惑。在《我的千年寒》的结尾,他说:“菩萨,你在想如何进入竞技场,他在想如何撤退。”但是以王朔的性格,他真的愿意这样退缩吗?\\u\\u\\u\\u\\u\\u\\u\\u\\u。

...................

第二章核心形象:庭院

第一节回到大院

在后期创作中,王朔最典型的形象是一个大庭院。从《看起来很美》到《献给我的女儿》和《与我们的女儿交谈》,他反复地写关于庭院的事,这是他自己成长历史的记忆。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他以相反的方式写作,把他的成年生活推向了他的年轻和童年。他有意识地为自己的创作寻找另一个出路,一个接一个地回到记忆中去寻找支持和力量。从《看起来很美》开始,王朔开启了他对过去的回忆,尤其是童年在庭院里的经历。对童年的怀旧已经成为逃避现实、找回自我的一种方式。庭院是王朔生活的“根”,极大地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u\\u\\u\\u\\u\\u\\u\\u\\u。

在王朔后期的小说中,“部队”和“庭院子”成了不可避免的词语。庭院文化对王朔的性格形成以及王朔的个人创作、修养和态度都有很大的影响。王朔对北京的记忆不是来自街道,而是来自军队和庭院。在王朔的早期作品中,有许多人谈论市场和城市。在后期,他关注的是“庭院”和“革命文化”。王朔在后期坚持向军队送样品的权力空凸显了他对自己“身份”的寻找,更多的是王力可朔为自己取的正确名字。\\u\\u\\u\\u\\u\\u\\u\\u\\u。

在1999年的《它看起来很美》中,王朔描写了护士的孩子在具有丰富政治内涵的大院里受到纪律处分。权力和阶级的无所不在对王朔童年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后,在王朔的自传体小说《致我女儿》和《与我女儿谈话》中,他甚至用说话的口吻告诉女儿他来自哪里,以及他与庭院和革命文化的生活渊源。\\u\\u\\u\\u\\u\\u\\u\\u\\u。

王朔和他同时代的人是北京新移民的重要嫂子。他们的性格形成与老舍的老北京非常不同。作为北京的“外来者”,新移民有更强的战斗精神,而不是悠闲的胡同鸟的轻松姿态。四合院里的新北京胡同和四合院里的旧北京构成了北京不同的文化空和社会生活。\\u\\u\\u\\u\\u\\u\\u\\u\\u。

...................

第二节童年创伤

蔡襄用“革命中国”的概念来指代当代中国。《看起来美丽》中幼儿园的孩子们很小就开始了集体生活,由国家和“医院”抚养长大。与“家庭”的概念相比,它更接受“国家”的概念,是由集体训练和塑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大院的孩子不是一个人的孩子,而是革命的孩子。”\\u\\u\\u\\u\\u\\u\\u\\u\\u。

方枪枪在托儿所长大,住在一个集体里。家庭空的传统概念是在院子里画出来的空抚养孩子的义务从父母转移到了国家。“当时的典型情况是家庭教育被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所取代。真正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的家庭教育,在人格形成方面非常薄弱。忙碌的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发展的次要方面,甚至只有非常有限的时间和他们的孩子独处。如果他们的孩子没有在寄宿学校上小学和中学,那么他们至少在寄宿幼儿园度过了童年。”对于许多在院子里长大的孩子来说,学校的集体生活比家庭教育更有意义。

如果我的家庭相册里没有照片,我不会相信我的童年是由我的母亲度过的。我不记得她了。仔细想想,她的身材并不真实,黑白分明,无言以对,像一个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男人。她是个医生,非常忙,一周要工作几次。我们从记事起就没有一起生活过。多年来我不知道她在哪里,后来才发现她只在晚上出现,黎明时就消失了。她在我的生活中不是一个重要的人。我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直到放学后,我经常不得不填写各种各样的简历,并在每次提问时慢慢记住它们。记得这个名字,也觉得这是个陌生人。至于“母亲”这个词,我知道是那个生下我的人,但我觉得它是每个人都有的远亲。\\u\\u\\u\\u\\u\\u\\u\\u\\u。

..............................

第三章“流氓文学”:一种标签……24

第一节找到自己的位置...................24

第二节严肃文学...................24

第三章是“流氓文学”:一种无法摆脱的标签。

第一部分寻找自己的立场

王朔出生在院子里,是一个“干部的儿子”。受庭院文化的影响,王朔不能忽视自己的地位和身份。\"王朔的父亲是主任秘书,但他后来并没有发展太多.\"虽然他是院子里的孩子,但他不是出生在一个强大的家庭。从幼儿园,王朔乘直升机去翠微小学学习:

翠微小学在我们地区不是一所好学校。如果空气远低于“于颖”和“第11”,它就不是海军“屯宜”空陆军的对手。于洪总经理打来的。孩子们的小学由这些化合物自己管理。......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了。五家医院的孩子们一起上学。当我进入方枪枪时,翠微小学向公众开放。我的一半同学来自附近的当地家庭,出身可疑。......这些孩子的涌入使得“翠微”在整个地区越来越普遍。它真的是非常小的绿色。用军事指挥官的话说,这是一个低劣的品牌。\\u\\u\\u\\u\\u\\u\\u\\u\\u。

“因此,王朔的心态绝不是什么都有眼光空的,我是唯一一个比他优越的人。”当时,他实际上把自己置于弱势地位,为自己的权力而战。王朔的“大院子巧合”确实有些“时机不对”。......国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改革军队干部的产生方式,即干部不是由普通士兵直接提拔的,基层干部是由军队院校毕业生填补的。这……算了,王朔期望他们能从“两口袋”战争直接提拔为“四口袋”干部的期望破灭了。......所谓的“大院孩子”不是军队最高干部的孩子。高考恢复后,高级干部的子女仍可不经考试直接进入军校。他们不会在新的历史时期感到“失落”,也不会住在“庭院”里。他们是“小院子的孩子”。......他们面前只有一条路:恢复。”

................

\\u\\u\\u\\u\\u\\u\\u\\u\\u。

结论

王朔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失踪者。“当代文学史不能接受王朔,因为无论我们如何重写当代文学史,我们都内在化了‘单一’的镜子。20世纪90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切断了对王朔的学术研究。学术界将王朔等同于大众文化,只认识到其文化意义,忽视了其作品的文学性和内涵,这构成了文坛接受王朔的严重障碍。黄平在《没有笑声的文学史——王朔是中间的文学史》一文中强调:“我们的当代文学史不能接受形式维度的反讽,精神维度的虚无,文化维度的个体,范畴维度的城市。当代文学史始终以“整合”为导向,强调建设性、集体化和乡土文学。\"

王朔和他同时代的人,在经历了自己繁荣的80年代后,逐渐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失去了创作活力。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崇高”这个词很久以前就被消除了。因此,王朔的“反讽”和崔健的“呐喊”在新时期都失去了尖锐性、独特性和定位。

后来王朔在自己的创作中面临着一种巨大的无力感。他试图从困扰了他一生的“革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真正的自己。他还试图从形而上学的宗教中找到一条出路。然而,搜索的结果就像他1990年作品《抗拒我》的结尾。“世界各地都一样。他无处可去。”1999年后,王朔的创作支离破碎,反复修改和删除,这极大地反映了他对自己的不确定感。他找不到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在价值观的东西。尽管他曾期望在20世纪90年代末达到另一个写作高峰,但无论他多么努力,最终还是一事无成。王朔曾经消解的意义和解构的世界没能帮助他达到“自我”和消除“伪装”。当所有的意义被驱散时,最终只剩下空空虚。\\u\\u\\u\\u\\u\\u\\u\\u\\u。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