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0246字硕士毕业论文当代满族作家对满族崇高命运的书写

30246字硕士毕业论文当代满族作家对满族崇高命运的书写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0246字
论点:满洲,满族,作家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学毕业论文,本论文是在前辈学者开荒辟莽的基础上,在《中国当代满族作家小传》、《满族现代文学家艺术家略传》、《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满族卷》。

论文正文:

第一章是从“满洲”到“满族”——没落的贵族。第一部分是清朝——国家的基础。享受清朝的仁慈和支持。\"满洲是这个国家的基础.\"满洲在清代政治体系和军事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 从顺治到宣彤,满洲一直是清代政治制度的中心 清朝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一国行政权力,从枢纽墙开始运作,集中在六个曹家,派官员到新疆” 王陈达议政府会议是清初政府的核心。军事战略、审判与惩罚、越狱、政府机构、法律法规、民族关系、官员任免等都提交给了王陈达审议政府的会议决议,“虽然作出了决定,但没有什么至高无上的。” 这样一个高级部门的大多数成员来自满族贵族。 根据赵志强对康熙十三年、康熙十四年、康熙四十年、雍正三年和甘龙二年讨论政治的王陈达的统计,至少有64个满族满族人 中央行政部门的六个部门以及督察组、大理寺和李范元的官员编制都采用满汉复职制度。“不管谁掌管一切,他掌管一切。部长们掌管一切。汉代的大臣都有食物相伴。”强大的满洲里政府部长王陈达几次危及皇权。为了抑制满洲王公权力的扩张,加强皇权,皇帝们煞费苦心。康熙皇帝建立了南方书房作为他的心腹,雍正帝增设了军事部门来处理军事事务。 清代,皇权下的满清大臣构成中央决策机构的核心。 在地方行政组织的建立和官员的选拔方面,满洲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稳定秩序,清代扶绥汉族实行直接省制和军政府制并行管理制度。 在地方一级,“汉族军队被任命为总督。汉族军队在选拔习惯上接近汉族人民,但在利益认同上更接近满族统治阶级。” 满洲让世界骑在马背上。为了控制国家军队,清朝实行八旗制度。所有的八旗上都挂满了士兵和军官 首都和驻军的八旗根据时间和地点进行了强化和定制,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军事控制网络。 “在都城的九个城门内,住着八旗满族官兵。这个犹大家有一个入口,所以旧金山守卫着帝国王朝,是世界上最基本的地方...保卫皇室,如保护孩子的父亲和兄弟,保护兄弟姐妹,保护领袖。尊敬国王和亲属并不陌生 一旦基础土地牢固地建立起来,世界就像岩石一样安全,一万年来基础永远不会被打破。\"(3) 将满族八旗与“子女”和“兄弟”相比较,可以看出满洲在国家军事布局中的基本地位。 1911年革命的第二节................................,满族无法谋生。“辛亥革命具有纯粹的消极意义,也就是说,摆脱满清统治,”把民主革命的难题嫁接到民族革命上,就像偷梁换柱一样。在“驱逐满洲人,恢复中国,建立中华民国,平均土地权”的纲领基础上,发动了一场驱逐满洲人的全国革命。 “在辛亥革命的战役阶段,两个半世纪前进入中原的满族人被描绘成万恶之源。中国古代现存的“夏防夷”思想不仅与西方沙文主义者的“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民族”等理论相融合,同时,所有满族人都被诬告为“满洲基地”、“逆胡友路”、“满洲鞑靼人”、“叶凡人”等。甚至当时一些最著名的政治理论也呼吁“兴汉报仇” 这种“纯粹”的目的导致了辛亥革命后满洲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首先反映在满族人数上。 为了避免歧视和不公平待遇,许多旗手要么离开国旗以隐藏其民族身份,要么接受政治庇护并离开该国。更多的旗手死得不正常,或者死于饥寒交迫,或者自杀,或者死于过度劳累,或者成为战场上的炮灰。 根据宣彤“进出北京巡检局统计”第二年公布的数字,进出北京的八旗总人口为725,950人。 到1919年,北京及其郊区只有30万左右的旗手,不到1911年革命前的一半,他们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下降到20%-25% 到1949年,北京只有31012名满族人 随着清帝的和平退位和八旗制度的瓦解,旗手赖以生存的军事和政治统一的八旗组织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旗手也在瞬间失去了他们的社会身份和职业。“国旗生计”变得极其严峻。 虽然“先提八旗民生,先发八旗兵工资”包含在“清朝条件”中,但“屡改不改,八旗民生也是一个问题”。“虽然政局变化了很多次,但变化了的也是事实,那就是八旗的民生问题没有正式的解决办法。” 政治权力的变化已经把旗手从以前国家的命脉变成了今天社会的负担。 此外,辛亥革命推动的狭隘民族主义使得辛亥革命后满族人的命运尤为悲惨。 面对民国,溥仪,前清的“豪宅”,甚至是一般的官员、贵族和普通的旗人都需要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取向做出新的选择。 这种选择是非常不同的,不仅不同阶级之间的选择是不同的,而且曾经在同辈之间的身份转换也是非常不同的。 ................................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因此中国文学已经从以前的“新民主主义”转向“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学” 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运动“转型”后,“左翼文学”成为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大陆唯一的文学规范。 文学进入了一个定义的时代,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左翼文坛对作家进行了定性分类;另一方面,它体现在文学的“规范化”,以及对主题及其处理方法、艺术风格等的严格要求。 为了确定团结、斗争和进攻的目标,左翼文学根据当前文学发展的历史形势、文学观念和政治要求,将20世纪40年代的作家和文学派别划分为“类型” 作家通常分为三类:左翼作家、中产阶级作家和反动作家。 邵全林1948年3月发表的《关于当前文学运动的评论——评论、批评和未来方向》,提出“巩固和扩大广大中产阶级作家”,并“在思想和斗争中无情地攻击和揭露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帮凶和帮凶的文艺”(2) 郭沫若在他的文章《痛斥反动文艺》中以红、黄、蓝、白、黑命名反动文艺,并将“软化人民斗争情绪”、“与抗战无关”的文学批评为桃红。“标准的封建式、色情、天才、武术、侦探、迎合低级趣味、希望发财”的文学被批准为黄色文学。朱光潜和其他与国民党有官方关系的作家的作品都是蓝色的。有八旗血统的蒙古人肖干被批评为黑人作家,他认为自己瘫痪了读者。那些“没有党派、没有派别、没有左派、没有右派、立场正确”的作家被批评为白人。 要对付“蓝、黑、粉作家”,就要“全面出击”,对他们的文学作品“毫不留情地发动大反击”,要“与这些人的话语隔绝” 茅盾的《反动派压迫下的革命文艺斗争与发展》中提出,“为了防止进步革命文艺阵营内部发生恶疾,教育读者,今后我们必须更加警惕西欧衰退期资产阶级文艺影响下的非工农立场的文学作品。” 以邵全林、茅盾、郭沫若为代表的左翼作家,根据文学与政治统一的原则,对活跃于1948年和1949年文坛的作家进行了“质”的评价。这一评价是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文学“转折点”的基础工作,抑制了不同政治立场作家的创作热情,促进了17年来政治与文学高度“融合”的进程。 “贵族形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第二节解冻................................,文学界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随着文学从内容到形式的发展和创新,文学结束了严格的“集权”标准,进入了相对自由和广阔的环境。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规范与放松之间的紧张矛盾”,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西方哲学、文学思想和文学作品的引入,实践兴趣的多元化驱动,作家的视角、思维和表达方式都有所创新,在中国文坛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思潮。在“解冻”的当代文学中,“满洲贵族”的形象充满活力。随着国家政策的稳步实施,满族作家也改变了以往的敬而远之的态度,逐渐摆脱了束缚,培养了民族记忆。 女作家阎伊彦于1981年创作了自传体小说《丁彦·尔》。 这部小说讲述了出生于民国初年的满族贵族家庭小格格被妻子抛弃和继母抛弃的故事。对丁彦来说,她的贵族身份给她带来了家庭之外的两个门道。 然而,她决心学习,没有抱怨走10公里的土路。她负担不起学习费用,不得不去学校创造条件。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奖学金,拒绝改变满洲国国籍,加入了在日本学习的中国戏剧协会,为鲁迅先生组织了追悼会。当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时,她放弃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文凭,顺应时代潮流,慷慨地回到上海救世剧团,编剧本救国,投身祖国的抗日事业,最后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丁彦儿》获得1988年国家优秀儿童文学奖和1990年国家优秀儿童读物一等奖。1995年,这部电影被拍成了一部同名电视剧,在全国播出。 阎伊彦勇敢地突破了“血统论”的思想枷锁,创作了第一部以贵族子弟为英雄的儿童文学,这是新文学思潮下的一部精彩作品。 诞生于“新时期文学”第一阶段的作品阎伊彦在题材上有所突破,但从她的创作思维来看,作者仍未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她的“满洲贵族”仍然是封建主义、落后和偏见的同义词。“满洲贵族”的形象更多的是用来与“高级”相比较,是典型的黑人或白人的形象,这是前一个时代的遗产。然而,这也符合小说中儿童文学的定位:“引导儿童向上,启发他们良好的知识和能力。” 主题清晰,面对现实,面对生活,紧紧抓住中国的土地,承载国家的希望。 强调文学的认知、教育功能和作家作品的社会责任 .............................第三章多元命运书写——满族贵族……在满族作家的作品中;……,第一季度精力充沛的旧订单维护者;...................,第二节革命家;空社区记忆的重新定义..............................42第一段时间的延续,家庭故事的记忆……42第二节空,京味文学的写作:第四章的重新定义................44空——记忆共同体第一阶段的延续,家庭故事的记忆:阎伊彦、赵大年、邢盛远和叶广芩都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以个人经历和情感经历为叙事对象,使小说具有个人化、个性化和自我体验 这本自传不是一本连载的书,而是一部类似新历史主义者所说的小说。这些满族作家开始讲述过去是因为他们渴望交谈。这种叙述是自觉的,具有强烈的主观动机。 燕伊彦在孙子三岁的时候就开始写作,为他营养丰富的孙子敲响警钟。“这本小书,如果能唤起年轻朋友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并更多地思考生活的价值,将会创造一种社会责任感,努力工作,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建设一个更加美丽和强大的祖国——这是我的愿望 “在下一代的教育中,赵大年和伊彦有着同样的焦虑。他感受到了过去八旗子弟的贫困和艰辛,看到了今天革命家庭中的“小皇帝”。他向读者传达了忠告,告诫人们要沉湎于铺张浪费,好好学习他们的技能。 邢盛远动荡的三部曲以邢家三代人的生活轨迹为基础。邢盛远为她的父母感到骄傲,这使她有强烈的愿望和他们交谈。 “如果我被迫找出写小说的原因,我必须从我的家庭和生活开始...我父亲的生活是一种普通的生活和一种不寻常的生活。父亲和家庭的分离是中国人的共同分离,也充满了悲伤和不幸。所有这些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萦绕在我的心头,促使我用笨拙的笔记录下来。”《叛逆的女人和女演员》讲述了邢媛父母的生活,而《丁玲》讲述了邢媛自己的故事,她 根据她最初的计划,邢盛远将继续讲述她的儿孙们的故事,但被疾病夺去了生命。 在邢盛远的学校里,她改变了以往小说中对八旗子弟的批评。她通过母亲的故事为国家辩护。只有一部分八旗子弟傲慢奢侈,这在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都是如此。 叶广芩在《捡儿子》的后记中谈到了自己写作的初衷:“由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导致文化态度的改变,一切被文化包围的东西最终都会分裂,每个人都会走自己的路...我试图将对文化、历史、社会和现实的关注纳入这一初衷,纳入一种文化和传统家庭文化的背景之中,并使它们形成对比和共生互补。 其中,我的个人经历、文化习惯以及北京东城那栋大宅给予我的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就像那些影响我们的时代一样不可避免,并且在适当的土壤和空氛围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了我的作品。\" 这些自传体小说反映了满族作家对个体独立意识的认同和斗争,是满族作家全面审视自身处境和民族历史的实践。 这种家庭写作也有一个缺点,使得阎伊彦、邢盛远和赵大年没有其他优秀作品,成为“一本书”作家。 ............................从满洲里到满洲里长达一个世纪的变化,可能无法计算有多少感人的故事被淹没在大海和田野里。 对于这个民族群体中的个人来说,大多数时候他们受到压制,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在公众舆论中受到歧视,在政治运动中受到迫害。 沉默、沉默和沉默成为满族人的主要生存法则。虽然他们享受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但他们的本质仍然是国家政策中软弱和“积极区别对待”的表现。 满族作家对满族贵族形象的书写是一个建构充满个体意识的寻根族群的过程。满族作家从自己的角度表达他们对家庭、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态度。 阎伊彦、赵大年、邢盛远、叶广芩的作品都集中在北京空的位置。这个城市被选为故事在城市和农村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地方。这四位作家向读者展示了藏在北京近百年的满族及其后裔的故事,弥补了历史记载中满族城市记录的不足,构建了一个世代居住在北京并融入北京城市文化的“满族”形象。 他们用他们真实的生活经历来填补这个国家缺失的记忆。 透过材料的腐蚀性,满族作家仍然怀念那些不知道自己有多难的满族贵族所拥有的艺术气质,诗意的生活,雕刻的横梁和彩绘的建筑中沉淀的艺术氛围,以及淳朴的纯真。 这种对生存的态度在脱离物质环境后有些奇怪,但仍被他们的天真深深打动,尤其是与充满冷感计算的商业社会的潮流引领者相比,他们的纯洁性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满族作家描写满族贵族命运的意义在于展示世界的变迁、个人选择的多样性和命运的无常。 然而,在多维度的命运书写中,没有一刀切的生活方式。有太多有吸引力的选择,充满不确定性。 生活的每个故事都有其亮点和悲剧。不完整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通过多重命运书写,满族作家想要传达一种“知止已下定决心”的信念。只有当他们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目标、目的地和位置时,他们才能有纯粹的动力、身心的平静和放松。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