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7153字硕士毕业论文城市社区合作治理中的主体互动研究——以北京市丰台区社区青年会议项目为例

27153字硕士毕业论文城市社区合作治理中的主体互动研究——以北京市丰台区社区青年会议项目为例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7153字
论点:社区,治理,主体
论文概述:

本文是行政管理论文,本文认为我们可以从一个微观层面着手研究城市社区领域中合作治理的进展——研究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之间如何互动,以剖析城市社区合作治理。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自20世纪90年代社会治理概念提出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理论界和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在不同学科融合和社会各部门行动的影响下,社会治理得到了扩大和改善,并逐步从控制型社会治理向合作型社会治理转变。 这一历史性变化必须反映在社会发展的每个节点上。从宏观角度看,社会治理的变化反映在全球化和后工业化进程中,如国际社会关系的重塑和转型。在微观层面,社会治理的变化在人们生活的社区中也非常明显,即社区中的合作治理也可以通过每个具体的社区实践案例得到体现。 改革开放前,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相应的城市管理体制是以居民所在单位为基础,以“单位制”为主,“街道住宅制”为辅的体制。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城市管理中“社区制度”的建立和“社区制度”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管理制度。 在当前的社区治理过程中,多个主体逐渐参与其中并不断探索。尽管出现了合作主体地位不平等、合作效率低下、各方不信任等问题,但乐观的是,多主体共同治理带来的便利和创新继续推动着城市社区的合作治理进程。 基于当前的背景,本文认为可以从微观层面研究城市社区治理领域的合作治理进展,即研究城市社区治理主体之间如何互动,从而分析城市社区的合作治理,总结其规律,探索其发展。 1.1.2研究在社区合作治理中的意义,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索和解决,例如:哪些学科正在发挥或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些主题之间是否有一种或多种合作模式?不同类型主体之间的合作是否达到了创新社区治理、提高社区居民幸福指数的目的?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会发现什么样的问题呢?有了这些思想,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本文认为研究我国社区合作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城市日益竞争综合竞争力的背景下,社区一直是政府关注的薄弱环节。 在现实生活中,专门负责政府的机构是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此外,还有越来越强大的中心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办公室和居民不可忽视。 因此,本文认为,对我国社区合作治理主体互动的研究有利于社区治理领域的理论研究,也有助于各主体在现实中找到自己在社区治理中的位置,实现自己的功能,最终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1.2国内外主要研究综述1.2.1国内研究综述第一,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研究 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中国实行以单位制为主、街道住宅制为辅的城市管理体制。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的转型,政府不能兼顾社区领域的管理和服务。该单元系统已被逐步淘汰。街道住房制度下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制度已经成为社区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在这种背景下,社区治理逐渐成为管理学、社会学等地方的研究热点。 学者们大多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社区管理制度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社区管理体制的演变和发展、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机制等问题的研究 一些学者梳理了我国社区治理制度的主要阶段,即第一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形成的以单位为管理单位的单位制管理制度,第二阶段是以街道住宅制度为补充的单位制,第三阶段是现阶段,其中城市管理制度是社区制 也有一些学者对社区治理体系应该坚持行政领导还是自主领导进行了研究。 以徐勇为代表的学者倡导自治取向,其出发点是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和加强基层民主。在支持自治方向的同时,他们还提议用合作的概念协调政府和居民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以朱建刚、蒲兴祖、傅月华、周平为代表的学者对行政领导模式提出了相关意见,主张扩大街道权力。 但是,无论是支持社区自治还是行政领导,双方讨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街道房屋制度管理体制存在管理困境,街道办事处的职责和权限严重不平等,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城市社区治理不同模式的分类和总结 进入21世纪后,社会转型带来了社区治理的变革。不同地方出现了不同的治理实践案例。学者们对它们进行了研究,并根据不同的分类总结了不同的模型。 例如,一些学者在实践中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如铜陵模式、青岛模式、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等。 一些学者在实际的主体互动过程中根据主导类型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是许多学者研究的分类角度。虽然名称不同,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行政主导模式、半行政半自治模式和自治模式 ............................第二章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主体互动关系的演变与应用理论2.1城市社区治理的内涵与体系概述2.1.1城市社区治理的内涵根据目前学术界达成的共识,“社区”的概念首先由德国社会学家托尼斯(Toennies)提出。他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双子座”的概念。中文翻译是“一种由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同质群体组成的社会群体,具有密切的关系、相互帮助和一种与人接触的社会关系” (1)“根据托尼斯对社区一词的理解,费孝通先生和当时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同学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中国社区的概念 经过社区本身的改革发展和多年来学者们的理论研究,社区的概念也结合了中国的国情。虽然没有标准的定义,但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要素:第一,人口要素,即一定数量的人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并有日常行为的交集;二是区域因素,即社区的存在有一个固定的区域边界,社区生活必须在一定的边界范围内进行。第三是组织要素,即一些与社区利益相关的组织为社区生活提供服务或组织公共事务。四是文化因素,即社区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生活和情感归宿,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化功能 简而言之,社区可以被理解为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共同生活的社会社区,由相对稳定的系统规范和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社会具有城乡二元结构。相应的社区也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一些研究人员还将社区分为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 鉴于作者知识和经验有限,本文选择城市社区作为研究对象。 城市社区主要包括由单位集中安排的职工住宅区、由街道单位共同居住的普通住宅区和通过购买商品房形成的住宅区。 在城市社区生活中,政府和社区基层政权、社会组织、企业和社区居民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和角色定位,将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这个过程就是城市社区治理 ................................2.2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主体互动的演变 在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研究者从“合作治理模式、合作关系、主体互动机制或互动网络”的角度梳理了合作主体。由于本文的出发点是研究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本文梳理了城市社区出现以来城市社区治理主体之间互动的演变。 根据“国家-社会-市场”对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治理主体进行分类的思想,社区治理主体也可以根据这一框架进行概括。 在国家一级,治理的主要机构是社区党组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在社会层面,主要治理机构是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社区居民、驻区社区单位和非营利组织。在市场层面,主要治理机构是物业管理委员会、企业等。 从20世纪80年代社区建设开始至今,城市社区治理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政府主导、其他依赖”、“政府主导、共同参与”和“多元联动、合作共治”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000年,第一阶段可以概括为“政府主导、其他依赖” 现阶段,国家经济改革的重点已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社区建设问题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1987年9月,有关部门在武汉举办了“全国社区服务论坛”。1991年5月,民政部首次提出基层组织要做好“社区建设”。此后,全国各省市都开始了社区建设。 这一阶段主体互动的特点是政府几乎完全发挥主导作用。它是社区制度和规则的制定者,是社区建设的发起者和动员者,其他主体在政府动员或行政命令的指导下开展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附属于政府的。 这种互动关系的原因是,在“社区制度”建立之初,社区管理制度仍然主要是以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为基础,受过去“单位制”和“街道住宅制”的影响。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薄弱,能力有限,参与形式被动,没有形成真正的“治理”。事实上,它们仍然属于双重管理体系。 ................................第三章城市社区合作治理案例研究:北京市丰台区社区青年会议项目153.1项目实施背景153.1.1................需要多主体合作治理……153.1.2在社会转型期,党和政府要求社会建设实现创新。……16第四章社区青年交流项目合作治理主体的互动分析274.1合作治理主体的成功经验..............................................................274.1.1关键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与..............................274.1.2三个社会.............................................28第五章改善城市社区合作治理主体互动的措施............................365.1培养社区合作精神。...................365.1.1引导公民参与,增强社区凝聚力................................365.1.2建立信任机制,培养合作精神............................36第五章完善城市社区合作治理主体互动的对策5.1培育社区合作精神是引导合作行为的内在支撑。今天,无论是国际交流与合作,还是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都需要有合作精神才能进行一系列的行为。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难做到的。 具有公共精神和合作意识是城市社区合作治理主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培育社区合作精神,促进公民的社区参与,丰富社区活动,增强合作主体之间的信任。 5.1.1要引导公民参与,增强社区凝聚力,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公民参与社区生活。 城市社区的功能之一是具有文化功能,营造和谐氛围、文明健康的公共生活,这有利于每个社区居民对自己生活的社区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 在宣传方面,政府应该带头发挥作用。它不仅应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公共生活,还应为其他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代言人”。例如,在青年交流项目中,社会工作者应该组织一些活动,街道办事处和地区政府也可以进行宣传,形成一支联合力量。 其次,有必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参与公共生活的渠道,如设立公告栏和建议箱,增加社区居民参加会议的人数,允许社区居委会走出办公室,与居民进行更多的沟通。某些细节的变化往往会起到微妙的作用。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提供参与渠道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相反,它可以成为一件简单而有趣的事情。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微博和微信平台可以用来与社区居民互动。例如,可以开展社区公共活动,可以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宣传、评估投票和互动信息,这将无形中增加社区的凝聚力。 的结论、不足和展望................................美国的研究不能脱离政府,更不能脱离社会。在合作治理理论的指导下,社区治理的主体从单一政府转变为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等多种主体。 在以上研究中,本文以北京市丰台区社区青年会议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中心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城市社区治理、三大社会组织有序联动、政府采购搭建平台的经验,并分析了组织间网络缺乏紧密性和完整性、社会工作办公室运行标准需要提高、基层社会工作质量参差不齐、社区居民主体作用缺乏重视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出了积极与消极、更具普遍性的启示,即:一方面,在社区合作治理主体关系中,枢纽型社会组织可以利用其政治优势主动发起项目,发挥主导作用 在实现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之间的联系方面,可以通过社区合作项目来实现。同时,应根据当地情况加以推广,让不同的项目实施者有一个空的范围,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政府导向方面,案例证明,在社区治理领域,政府可以将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服务的职能转移到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身上。 另一方面,中心社会组织应避免官僚化,尊重其他合作主体的地位。 社区社会组织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专业操作获得合法性。 政府和第三方运营中心应有效发挥作用。 最后,本文从培育社区合作精神、完善社区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心社会组织的作用和提高社区社会组织的治理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城市社区合作治理的现状和问题。为了获得更多真实的案例数据,本文以北京市团委发起的社区青年交流项目为研究对象。但是,由于能力有限,我只能选择我学习和生活的丰台区社区青少年交流项目作为案例分析对象,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案例的代表性。其次,在与受访者沟通、总结项目运作体系、分析数据来源、发现问题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在原因分析和对策部分,也可能存在概念不完整、现实操作性不强等缺陷。请随意评论、批评和纠正我。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