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475字硕士毕业论文青岛的殖民现代化形态——1897-1949年的青岛文学

38475字硕士毕业论文青岛的殖民现代化形态——1897-1949年的青岛文学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475字
论点:青岛,殖民,城市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学论文,本论文试图从现有理论出发,注重抓住文本中青岛城市形象特征进行分析,力求从最具有特色的城市风貌和人情描画中揣摩时代与作者的互文关系,把握民族国家观念在这座城

论文正文:

绪方贞子说,由于主权的丧失,近代中国的一些城市依赖殖民主权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开始了现代化的道路。这种城市演变在本质上可以称为“殖民现代化”。 鸦片战争后,殖民现代化现象更加普遍,尤其是在港口城市,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港口城市成为中国通往殖民帝国的第一个门户。 这些城市是在殖民现代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它们的现代化建设是由殖民帝国主导的。为了模仿主权国家,他们拥有浓厚的西方文化,如建造欧式建筑、建立西方管理制度、推广西方生活理念和教授主权国家的语言。 殖民现代化进程发生在殖民侵略时期。一方面,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竭力规训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现代化因其自身的缺陷和殖民色彩而遭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质疑和拒绝。 受民族观念、意识形态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对殖民主义和现代城市想象表现出矛盾而复杂的情感。 以青岛为例,殖民现代性的表达是青岛城市想象的主题。作家们总是围绕殖民主义的渗透和反渗透来描述它,喜欢拥有它,抱怨拥有它,但也无助于拥有它。 然而,建国前后作家的侧重点不同。现代作家有许多关于殖民侵略和资本主义的进步和邪恶的表述。当代作家对历史的回顾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突出了共产主义的政治立场。 青岛,原名秦岛,是指胶州湾海口以北的一个岛屿。自明朝以来,这个名字所覆盖的土地逐渐扩大,从海洋延伸到陆地。 光绪年间,清政府在皎皎设立海防,并派驻总兵章高元。 1897年11月,德国占领胶州,次年清政府签署了胶州租界条约。在此期间,德国威廉姆森二世将胶州租赁区的新区命名为“青岛”。 德国占领青岛后,仿照英国对香港的计划,把青岛作为他们在远东的势力基础,为长期的商业统治做准备。 为此,德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试图把青岛变成一个“模范殖民地” 青岛确实是在德国人的规划和建设下发展起来的。德国人不仅为此感到自豪:“这座城市拥有最美丽的德国特色,比东亚和整个亚洲的所有城市干净整洁得多”。甚至中国人也陶醉于它先进文明的风格:“它有适合行人和马匹的宽阔整洁的街道,适合手工艺术的铺砌道路,以及种植在两侧人行道上的遮荫树。穿过这座迷人城市的是装饰精美的房屋和郁郁葱葱的山丘,它们一直延伸到崂山的中心。” 要在文学中研究一个城市,必须掌握写这个城市的作家和作品。 青岛作为德国和日本相继占领的海滨城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历史。在一个暴风雨频繁的时代,青岛给许多作家和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写下了对城市的记忆,形成了青岛的文学形象。 在王统照之前,近代青岛没有引人注目的文学创作。1917年出版的小说《桃园梦》讲述了在青岛避难的满族遗民的生活,也只有“严琦累在青岛”的笔名。提交人的真实身份不明。 王统照于1927年来到青岛,在青岛生活了近30年。他在青岛的文学创作填补了青岛文学的早期空白空怀特 青岛第一份文学月刊《青潮》创办于1929年9月,标志着王统照领导的青岛本土作家正式崛起,青岛现代文学进入自觉时代②20世纪30年代,青岛迎来了文学发展的高峰。不同的作家在青岛分别创作了大量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但他们以青岛为背景的文学创作较少。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八君图》更具代表性。这部小说不仅写在他在青岛的“狭小而发霉的书房”,而且以青岛大学教授宿舍楼为创作原型。 大多数其他人对青岛的描述都出现在散文游记中。 流行小说作家王都禄在青岛有丰富的作品,但其中只有《灵魂之锁》是以青岛为背景的。 当代小说最典型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的青岛,张兆林过去的青岛和刘杰的大商埠。 《青岛的过去》和《大商埠》都以历史发展为背景,但《青岛的过去》聚焦于二战日本占领时期的青岛,凸显了侵略战争的不公正和中国共产党以日本殖民者的野蛮和中国人民的苦难为主题的英雄形象。“大商埠”涵盖的时间范围更广,试图展示近代变迁给青岛带来的各种影响。 文学中的青岛是以真实的青岛为基础,融合了作家的情感色彩。线间展示的城市形象是城市的文学想象。研究和分析这一点,不仅有助于追溯历史,清理城市文化遗产,也有助于透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曲折进程,反思殖民化的后果,以史为鉴重塑当代城市形象。 ......1.殖民现代化背景下的人们建造并生活在城市中。城市形式或功能的变化归因于人们的行为。人们经常对城市进行想象。因此,要探索1897-1949年青岛文学中的城市形象,还必须关注青岛市这群作家精心塑造的人物。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租赁的土地上。他们聚集在青岛,要么是为了谋生,要么是出于贪婪,要么是为了寻找阴凉。不同的力量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使得青岛在这一时期变化多端。 在殖民现代化的背景下,动荡的城市生活不仅滋生了一群势利和投机取巧的人,而且上层社会的人往往需要双管齐下才能保持理智。 作为一个殖民大国,外国人也是青岛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德国人带着征服者的荣耀来到中国,并想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德国的荣耀。日本人只想尽可能多地吞下青岛。 本章从众多的社会力量中选取了三对具有一定反差的人物,并从社会统治者、中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感受。 同时,外国奴隶叛徒、前王朝的遗产和殖民统治者也是那个时代的独特产物。它们具有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因此值得分析。 (1)建城的德国人和掠夺破坏青岛的日本人占领青岛后,他们把青岛从一个偏僻的海港渔村完全改造成了一个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与掠夺殖民地经济和原材料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不同,德国把青岛作为长期投资和建设的永久殖民地。十七年来,德国政府一直为这座城市的建设提供财政资金。一些学者直接认为“德国占领时期是青岛现代化的开始” 也许城市建设的成功使中国人对德国殖民者的感情复杂化了:这些外国人夺取了中国的领土和利益,羞辱了中华民族;他还用心建造了这片土地,促进了青岛的发展,使青岛人民乃至全体中国人民从中受益。 小说《桃花梦》只写了德国殖民者对中国掠夺时尚的不满。其余几页致力于展示德国的开放和严谨。在日本人扮演殖民者角色的文学作品中,德国人大多以牧师、传教士和军官的身份出现。他们不同于日本人的残忍,大多是宽容和友好的。 相比之下,中国人民实际上赞赏德国人在建设过程中所做的艰苦努力,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对德国人在青岛多年的描写,这些作品更强调展示他们作为与中国人民利益共同体的形象。 《桃园梦》中描述的故事是在德国殖民统治时期第一次写成的。德国在中国修建了铁路。他们“选择了有更多地雷的地方,并决定了路线”。然而,他们给予的补偿是合理的。相反,中国官员进行了干预,并把自己的钱装进了口袋。结果,中国农民和德国军队在土地销售问题上发生了冲突。 在关键时刻,一个名叫威廉的传教士走上前去,站在枪口前。“我没办法,如果你想打他们,请先杀了我。” ①就国家利益而言,德国对中国的掠夺是邪恶的,但他们的文化宣传是积极的,宗教信仰是全人类的一大爱好,没有哪个国家 德国省长也对幸存的儿孙们持宽容态度,支持他们在三江会馆召开敦颐会议,并同意向慈禧太后致敬。即使德国在青岛的统治大厦即将倒塌,幸存的子孙也得到妥善安排,可以买到离开青岛的火车票。只有德国人被要求留在青岛,为国家战斗到底。对于殖民化和被殖民化之间的关系,殖民者负责任的态度确实得到了足够的赞扬。 与自私和享乐主义的前清遗民相比,德国人的形象更加正面。他们积极办学,重视教育,尊重中国文化。在一次交流中,杨柳,省长衙门的中文译本,几乎变成了一个提倡改革和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他恰当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应该指出,由于科学的进步,中国的优势在于重视五项原则。如果五项原则忽视科学,即使一个人是绅士,他也不能看一个强大国家的肩膀和肩膀。” 20世纪30年代左右,大量学者来到青岛居住,因为青岛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货运和旅游胜地,也是北方的中心工业城市之一”,而且“拥有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享有同等声誉的国立山东大学”他们在青岛留下了许多受欢迎的篇章,特别是写下了他们在这里生活时所看到和感受到的散文,从而在知识分子的眼中构建了青岛:一座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经济繁荣的现代化城市。 由于近代的殖民历史,见证了西方先进文明的中国人普遍具有崇洋媚外的情结,尤其是沐浴在欧洲风情和美的知识分子。 当他们来到青岛时,这个舒适而宜居的“东日内瓦”立刻给了人们一个全新的视角。他们似乎看到了中国城市充满希望的未来。 郁达夫写道:“今年我带着我的孩子,在这里呆了一个夏天。我只是觉得“东方最好的港口”和“东方第一避暑胜地”的名称不仅仅是空洞的名字。 然而,这座外国风味的城市会引起他们不愉快的殖民经历。对青岛赞不绝口的郁达夫也批评了青岛的一个缺点,即“来青岛夏季停泊的外国东方船队数量实在太多” 从《名人笔下的青岛》中现代知识分子写的一系列关于青岛的散文和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知识分子对中国城市建设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希望中国人民能够受到德国人民治理城市的榜样的鼓舞和启发,但同时他们对资本主义城市文明持怀疑态度,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八军图》展现了遭受现代性压迫的知识分子的一面。 “八君图”由八个不同学科的教授代表,显示了他们内心深处被压抑的原始欲望。 “他们是社会上有名的“快马”。他们的精神欲望在文明和知识的圈子里受到压抑和阻碍,但他们不愿意脱下文明的衣服,只能体面地发泄他们的变态心理。”①这些出国的知识分子在美丽的青岛找不到精神避难所。这座城市加深了他们的疏离感和孤独感。正如沈从文所说,“他们觉得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没有精神交流的希望。我们不能草率地生活,也不能果断地死去。我们只能用自己的头脑建立一个世界,并委托文字来保存它。我们期待在另一个时代心灵之间的交流。 (2)青岛宜人的气候和美丽的风景本应适合休养生息,但城市文明加剧了这些知识分子的内心病态。 在自然美的岛上,在先进的城市文明下,有压抑的人性和不健康的人格。 作者对这些知识分子人格缺陷的展示是一个现代城市文明的问题。青岛通过殖民获得了先进的文明,就像从传统的土地上被连根拔起。尽管它吸收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但没有什么可以被视为文化目的地。 多彩的现代性无法完全释放和平息,最终像病态人格一样在城市中定居,成为病态社会。 ……三、反殖民现代性的叙事选择……33 (1)强烈的地方色彩……331.胶州方言的使用.......332.传统习俗描述.......353.儒道文化的体现.......37 (2)海滨拼图城……391.先进城市与落后棚户区...392.环境是美丽的,但心是丑陋的........41 (3)文化分离:异国浪漫的悲剧结局……433.反殖民现代性的叙事选择展示了青岛的现代化进程,反映了当代作家对这一历史趋势的接受。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普遍认同殖民现代化带来的进步和文明。 然而,青岛的城市现代化与殖民入侵密切相关,因此在民族意识下,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了反抗殖民现代性的叙事选择,以表达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旺盛民族活力的信心。 殖民现代化是一个走向地方的过程。德国人完全模仿远在欧洲的家乡青岛。“从道路、房屋和人们的角度来看,他们接触到的东西不像是在中国,而是在外国。” 对中国人来说,青岛类似于上海和香港。它们都是外国人开发的城市。它们都有现代化的摩天大楼,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殖民现代化的方式使这些城市具有相同的城市特征。 在这些城市,现代性和殖民主义相互依赖。当作家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现代文明时,他们无法拒绝深刻的殖民耻辱。 老舍说:“度过夏天的人有福了,但夏天已经过去了。那些没有好运的人避开夏季炎热,而那些没有好运的人则有罪。”2)他的感叹揭示了他对青岛殖民现代性的反抗,这种反抗在他许多描写青岛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 “到那时,青岛将几乎不属于青岛人民。谁有钱,谁就更有气势,汽车的眼睛看不见山川。” 因此,作者在想象青岛城市的现代性和进步性的同时,实际上是指向了反殖民现代性的叙事选择,以及对地方特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化表达、现代城市问题的展示和难以调和的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描绘。 (一)强烈的地方色彩在几乎所有青岛城市的文字中,“小敏/男人”作为山东当地年轻女性的称呼都会出现,不仅在作品中的地方人物张嘴说话,就连叙述者也使用了这个词,“虽然是日本的百货公司,但是站在柜台边的小男人不仅穿着得体,而且还看到了顾客们的微笑”④,方言叙事已经成为当地特色的代表 在殖民地推广主权国家的语言是殖民统治的重要手段,因为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可以巩固政治权力。 被殖民者可以通过使用主权国家的语言接近殖民者。因此,在德国和日本占领时期,德国和日本成为一些人的学习对象。 也有一些人出于对外国的渴望,为了出国学习而学习那个国家的语言。在桃园梦里,有这样一个例子写道:“如果陆如打算请吕霄出国留学,首先请他在这里准备一门外语。” 语言习惯也是一个人所属群体的标志。当黄福山说出“支持”这个词时,李文卿有些反感,“因为日本人喜欢用这两个词”②。正是因为殖民色彩渗透了语言的民族特色,中国人民才不满意殖民一方的语言习惯。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外语已经渗透到青岛的教育和生活中。在青岛的过去,据记载声乐老师在安排合唱队形时说过:“现在我们正在安排队形,男高音站在这里,女高音在这里,基地在这里,女低音在这里。” (3)当教育者说中英混合对话时,西方文化已经以现代和先进的方式成为青岛城市想象的一部分 作者没有单方面表现知识分子或上层阶级语言的西化,而是用本土色彩描绘了青岛底层民众的生活和对话,以淡化青岛的殖民色彩,抵制由此产生的殖民现代性。 ......结束语从1897年到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青岛的统治者经历了几轮轮换,先后经历了德国、日本和北洋政府,然后是日本和南京政府。 自殖民入侵以来,半个世纪后,这座年轻的城市一直被包围并推进着世界发展的轨道。它已经从一个偏远的渔村发展成为一个世界贸易和旅游城市。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这里激烈碰撞和交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不能幸免于此。命运的轨迹随着时代的起伏而变化。 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容器,个人的生活就像一滴水。 人类的命运和城市的命运总是紧密相连的,因此人类群体已经成为解剖城市的首要起点。 上层社会的聚集和分散反映了城市政治,下层社会的冷与热反映了城市经济。 从清朝的大臣到知识分子,新旧社会力量在动荡的时代表现出巨大的价值追求。 对卖淫盛行和叛徒猖獗的社会描写揭示了作者对殖民现代化肮脏和奢侈性质的拒绝。 德国人对青岛的改造和建设为青岛后来的城市发展铺平了道路。他们不仅是殖民侵略者,也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他们的双重历史地位使得中国人对德国人的感情具有双重性——他们憎恨德国人对中国主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掠夺,他们尊重德国人成功地让青岛焕然一新。 特别是,那天我从德国手中接管了青岛,并采取了掠夺性的殖民政策。除了中日战争爆发的大环境之外,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之间的民族敌意遮蔽了所有现代话语。日本殖民者的霸权和驱逐舰的形象成为主流。相比之下,中国人民更欣赏德国在青岛的艰苦努力。 作者所描述的青岛,因其迅速崛起而充满活力和希望,并对殖民化的历史背景深感悲哀。矛盾的情感贯穿青岛城市想象始终,尤其是在青岛传统的殖民现代性学科中。 德国对青岛市空的改造具有强烈的殖民意味。他们的城市区域划分导致了青岛地区发展的长期不平衡。 城市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劳动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伴随着中国人的痛苦和不适,使青岛进入了西方文明的轨道。 中的引用……(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