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9899字硕士毕业论文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地方政府行政行为研究

29899字硕士毕业论文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地方政府行政行为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9899字
论点:地方政府,扶贫,电子商务
论文概述:

本文是行政管理论文,本研究以组织行为理论为研究基础,将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地方政府的行为动力、行为模式和行为合理性有效地整合成研究体系,探索地方政府在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的。

论文正文:

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将信息技术与商品交换相结合的商业活动,在过去十年中随着互联网保持了快速的增长。 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8.3万亿元,年均增长36.5%,近2000万人从事电子商务行业,铸就了许多人致富的梦想。 因此,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同步发展。 大多数贫困地区有许多不利因素,如地形复杂、生产生活条件差、交通通讯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基础薄弱。 许多农产品的贸易在省内受到限制,无法有效地流通到国内外的大市场,从而导致生产和销售分离,农民增产而非增收的现象。 即使农产品可以出口,从农产品到消费者的道路也需要经过一系列环节,这严重影响了穷人的收入和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农产品贸易尤其需要在农产品和市场之间建立直接联系渠道,打破农产品销售的时间和空限制,降低交易成本。 因此,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融合现代营销理念、新互联网技术和消除市场壁垒功能的创新方式,适合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现状。它可以帮助穷人“借互联网”致富,实现信息化扶贫。 然而,2015年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量仅为3530亿元,相比之下,存在发展明显滞后、发展规模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扶贫进程。 地方政府作为农村电子商务扶贫的骨干力量,承担着实现扶贫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制定和规划相关的农村电子商务激励政策,消除农村电子商务扶贫活动中的障碍,引导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等。这些都是地方政府扶贫工作行为的表现。 地方政府行为是地方政府针对中央反贫困政策和当地贫困现状而采取的系统性反贫困行动的总称。它是反贫困措施的外在表现,具有强烈的感知力和直觉。 可以说,扶贫行为是地方政府扶贫实施过程的“风向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从地方政府在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的行为动机出发,基于不同贫困地区的约束条件,明确地方政府在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的行为模式,并通过行为合理性理论来判断地方政府行为的合理性,从而构建地方政府在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的行为理论。 这对地方政府在农村电子商务扶贫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1)地方政府行为研究地方政府行为已形成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地方的相关理论观点。 其中,许多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地方政府的行为,如地方方法论社团主义、公共选择理论、政治激励和委托代理理论。 沃尔登从土地方法论社团主义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地方政府是公司”的基本论点,认为地方政府具有典型的大型产业组织的特征。 只有建立庇护关系,普通人和地方政府才能保护他们的利益。 布坎南用公共选择理论来阐述,认为地方政府的利益包括地方官员的个人利益。 因此,在研究地方政府在相关活动中的行为时,地方官员的个人利益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因素 艾丁从政治激励的角度分析了地方政府行为在政治激励下的突出作用,即现有的官员晋升和考核机制 委托代理理论是詹森提出并应用于地方政府行为研究的。人们认为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委托代理关系。 (2)地方政府扶贫研究国外最早的地方政府扶贫研究是在分析各国贫困原因的基础上形成的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在于低人均收入的“恶性循环”。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表明,为了摆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贫困,政府必须增加投资,切断恶性循环,增加居民家庭储蓄,促进资本积累。 当应用于政府的扶贫活动时,政府认为政府应该敦促国家或地区增加投资,中断资本供求的流通链,实现资本积累 纳尔逊的“低级均衡陷阱”理论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由人口快速增长和资本稀缺造成的。 从政府的扶贫行为来看,政府应该提高人均收入,加强资本积累和形成。 迈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中,各种社会和经济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的积累关系。 他认为应该在权力、土地、教育和其他领域进行改革,以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增加穷人的消费,增加投资的诱惑。 .............................2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2.1地方政府行为分析的理论基础2.1.1组织行为理论(1)组织行为动机组织行为动机是指激励组织在组织需求的刺激下产生相关行为的因素 组织行为动机的形成有两个条件 一是权力形成的内部条件或基础,即需求 也就是说,组织缺乏某种东西或需求,并促使自己产生满足需求的内部动力,从而触发相关行为。 第二,外部激励 这是发电的直接刺激因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动机是行为的直接驱动力。任何组织都有强烈的需求。当客观条件满足某些要求时,就会产生动力。 激励是推动一个组织满足其需求的实际行动。 因此,权力具有行为驱动、导向和调节等功能。 根据学术定义,组织可以根据与市场的关系分为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 营利性组织受利益最大化的驱动,而非营利性组织受公众期望视角下的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驱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与其他市场经济实体一样,地方政府部门也有利益和需求在行动中最大化自身利益。 因此,政府不是公共利益的自然道德模式,也有自己的利益。 换言之,政府的自身利益是地方政府在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行为的重要驱动力。 (2)组织行为控制组织行为控制包括组织自我控制和他人控制 自我控制侧重于研究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和联合行动。 它分为检测系统、刺激反应系统、规则学习进化系统和执行系统等。 四个子系统的共同功能是形成一个自控过程系统。 此外,组织行为自我控制理论还强调,组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该理性,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对他人的控制可以理解为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控制活动,即管理主体对客体的激励和约束行为。 在管理方面,个人和团体都可能偏离组织的目标,因此有必要鼓励和限制组织的行为。 激励是通过调动组织内部的积极性来刺激组织的行为以实现其目标,而约束是控制组织的行为不偏离组织目标的方向(1) 通过激励和约束提高组织行为的效率和有效性是建立组织行为激励和约束的根本目的。 ..............................2.2地方政府在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的职能理论 “沙吉模式”、“青川模式”和“蒲军模式”都证明了农村电子商务在扶贫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然而,地方政府通过工业发展扶贫是促进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手段,并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变化和演变。 因此,地方政府在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2.2.1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商品和服务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有效配置的情况 具体表现为:一是条件性市场失灵,即现有市场条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第二,现实市场具备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但市场经济的调节效果不能满足要求。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由于地形复杂、生产生活条件差、交通通讯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等诸多不利因素,一些贫困地区仍处于贫困之中。 从贫困的原因来看,贫困地区的工业发展基础薄弱,难以与大市场接轨,实现产品的大流通。 市场经济的自由和利益决定了它在贫困地区的弱点。企业对工业发展缺乏热情,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 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地方政府应该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看手”的作用。 虽然扶贫具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需要投资于工业发展的所有领域。 工业扶贫是目的,工业是手段,即市场行为。 因此,如果政府干预过多,可能会产生替代效应,不利于企业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地方政府在探索农村电子商务扶贫模式时,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技术、人才和宏观调控的投入,为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基础。 年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地方政府的动态行为分析..............................;.............................163.1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地方政府的动态行为结构分析;...................163.1.1地方政府动态行为的形成机制........……163.1.2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地方政府行为的动态结构……174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的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研究................................244.1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分类............................244.1.1农村电子商务扶贫行为特征的形成机制...................244.1.2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分类……255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地方政府行为的合理性分析..............................315.1行为合理性的内涵和分析角度。……315.1.1行为理性的内涵................315.1.2行为理性的分析角度..............................326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的地方政府行为激励与约束6.1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的地方政府行为激励与约束路径行为激励与约束是行为主体根据组织的目标以各种方式激发人们的动机,提升他们实现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促使他们朝着组织的目标进行相关行为的过程。 科斯对剩余索取权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此后,经济学家逐渐认识到剩余索取权的激励作用,并完善了自己的理论。 阿尔希安和德姆塞茨强调剩余索取权在激励监督中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激励与约束理论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 就政府行为而言,在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建设、地方债券等方面的转变过程中,运用了约束和激励。 因此,运用激励约束理论研究地方政府行为目标的偏离,对纠正地方政府行为的非理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存在差异,由此导致的行为目标和原因的偏离也是不同的。 因此,中央政府应根据不同情况鼓励和限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在政府主导的地区,由于上级政府对地方官员考核行为的控制因素,地方政府在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出现极端行为、野心过大和过于重视上级政府的考核。 因此,为了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中央政府给予的行为激励和约束是要使评估内容科学合理,从而促使地方政府在重视评估内容的同时也实现中央政府的扶贫目标。 在政府主导的地区,由于地方政府定位错误和对贫困人口认识不足的问题,贫困人口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没有体现出作为扶贫主体的作用,从而丧失了发挥扶贫主动性的能力。 因此,为了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中央政府应建立合理的行为激励和约束机制,丰富农村电子商务扶贫的核心内容,采用政府主导模式促进地区人民的全面发展。 ................................7结论与展望7.1结论本文沿着地方政府行为动机——行为模式——行为合理性判断——行为动机与约束的思路研究农村电子商务扶贫。 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农村电子商务扶贫行为动态结构的形成取决于政府的权力结构。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实行双轨运行,即中央集权和分权的政府间权力结构,这决定了地方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获得需要反映在对地方收入和上级政府的评估中。 然而,在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实现地方收入的渠道包括中央政府的扶贫支持和地方政府的自我价值创造 实现地方收入的驱动因素包括环境和个人条件,而对上级政府的评估是地方政府官员个人利益的体现。 在中央政府统一分配农村电子商务的政策中,地方政府通过影响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实现地方利益的渠道和区域约束,呈现出不同的行为内容,即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包括政府主导行为模式、政府主导行为模式和政府监督行为模式。 同时,本文探讨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穷人发展中的三种行为模式,并给出了典型的例子加以说明。 本文在比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利益产生的行为目标的基础上,研究了地方政府行为的合理性。 从扶贫效果和农村电子商务基本要素的改善来看,地方政府的三种行为模式是一致的。 然而,在政府主导的行为模式下,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实现经济增长模式和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存在差异,而在政府主导的行为模式下,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穷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存在差异。 通过对行为目标偏离现象的深入探讨,分析了行为目标偏离的原因,并根据行为激励和约束理论找到了政府主导行为模式下地方政府行为目标偏离的原因。 研究表明,地方政府行为目标偏离的根本原因在于上级政府对农村电子商务扶贫的评价机制不完善。政府主导行为模式下地方政府行为目标偏离的原因在于对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贫困人口的定位、目标和扶贫方式认识不足。 为了解决偏差问题,政府应建立农村电子商务组织保障;规范地方政府农村电子商务扶贫评估体系,将评估指标由单一指标改为多指标,促进农村电子商务扶贫政府评估内容更加规范和科学;从制度创新、扶贫项目申请审批、政策解读等方面,提高农村电子商务扶贫意识,从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保证扶贫和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