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硕士毕业论文基于FEEEP系统分析的延安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基于FEEEP系统分析的延安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
论点:延安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论文概述: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地域性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危机。人类及其发展的能动作用已达到了相当大的强度,不少影响对环境和资

论文正文:

朱一印[站/br/]2月] 1日。刁静
1。1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背景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等区域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危机。
。许多对环境和资源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它们的正面影响。反过来,环境和资源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增加。受污染的
环境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资源因掠夺性利用而相应枯竭,从而制约了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如果不加以遏制,这种恶性区域循环将危及人类的未来和地球的命运。
自1987年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倡导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必然选择。中国政府将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
并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长期目标纲要》,从而推动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施进程。可持续
发展已成为最重要的前沿领域之一,包括当前的经济、环境、社会和其他学科。可持续发展研究必须从区域可持续发展入手,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F810
“十一五”是中国实施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延安f910
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重要阶段,要实现延安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描述和反映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评价延安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程度,预测延安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因此,建立一套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来反映延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延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程度是非常必要的。
指标体系不仅能反映和评价延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程度,还能揭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从而确定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
优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Yoba
是决策者和公众了解延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本文的选题来源于延安“十一五”规划。其重要课题之一是延安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重点研究和构建延安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通过建立新疆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找出延安市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实现延安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旨在促进延安市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1。2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基于
生态可持续性、社会正义和人民积极参与自己的发展决策。他的目标不仅是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充分发展个人,而且是保护
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1l]。就发展评价指标而言,发展不仅是以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也是以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人口和其他指标衡量的,
。这种发展观更好地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地方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使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1Z] 0
延安是我国新世纪重要的能源和重化工业基地,是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地区之一,也是我国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城市[[13]。近年来,在能源发展和国家政策[/BR/]的支持下,经济发展略有改善,但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非常严重。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延安只有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才能实现其历史使命。大量文献表明,国内对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仅限于生态与经济的互动、水资源
或土地资源的利用、农业、林业、工业等具体产业的讨论。,忽视了人口和食物这两个基本因素,使得这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现实意义,[14-20]。此外,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
小规模地区,如特定的村庄和地区,很少在市级中等规模地区进行研究。因此,研究延安资源、环境和人口经济的协调发展,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各因素的协调程度,对于制定延安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高效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人口、粮食、资源、环境与经济关系的方法和理论,结合延安市的具体实际,研究了粮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协调问题。实现以下两个研究目标:
一是从延安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出发,并借鉴

参考文献
[1」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2: 32-36.
[2〕毛汉英.人地系统与区域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20.
Hansen, J.W.Is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 useful concept[J].Agricultural
  Systems,1996, (50):117-143.
Smith, C.S, McDonald, CST. Assess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e at the
  planning stag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8,(52):15-37.
[5〕严登华,何言.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模型研究〔J].环境与开发,
2001,8 (3):32-36.
Hardi P, Barg S.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
occasional paper number 17[R].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997.
Cornelissen A M GSBerg J,Koops W J.Assessment of the contribution of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novel approach using fuzzyset
theory[J].Agriculture,Ecosystem and Enviroment, 2001(86): 173一185.
K.Fatai, Les Oxley, F.C}Scrimgeour. Modelling the cas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New Zealand, Australia, India, Indonesia, The
Philippines and Thailand[月.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2004(64):
431445.
[9」张璞,潘新华.论陕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J].延安大学
学报,1997 (2) : 40-43.
[10〕胡鞍钢.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 11 ] Wankeun  Oh, Kihoon Lee,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revisitedahe case of Korea 1970-1999[月.Energy Economics, 2004(26): 5159.
[12」李忱,王春和.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 ( 3 )
153-154.
[13]周万龙.陕西省山川秀美建设探索与实践[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摘要 3-5
Abstract 5-7
第1章 引言 11-20
    1.1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背景 11-12
    1.2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3
    1.3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综述 13-18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6
        1.3.2 国内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16-18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8-20
        1.4.1 研究思路 18
        1.4.2 研究方法 18
        1.4.3 技术路线 18-20
第2章 区域FEEEP系统分析的科学内涵与相关理论 20-24
    2.1 FEEEP系统分析的科学内涵 20-21
    2.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21-24
第3章 延安市FEEEP系统现状分析 24-30
    3.1 研究区概况 24-25
        3.1.1 区位环境 24
        3.1.2 自然环境 24-25
        3.1.3 人文环境 25
    3.2 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 25-26
        3.2.1 发展背景 25
        3.2.2 发展条件 25-26
    3.3 FEEEP子系统现状分析 26-30
        3.3.1 粮食系统(Food)发展现状 26-27
        3.3.2 环境系统(Environment)发展现状 27-28
        3.3.3 能源系统发展现状 28
        3.3.4 经济、人口系统发展现状 28-30
第4章 FEEEP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分析 30-52
    4.1 延安市FEEEP系统协调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30-45
        4.1.1 FEEEP指标体系构建 30-31
        4.1.2 灰色关联分析理论 31-35
        4.1.3 延安市FEEEP系统灰色关联分析 35-45
    4.2 延安市FEEEP复合系统协调度分析 45-52
        4.2.1 区域FEEEP协调度方法概述 45-47
        4.2.2 能源富集区可持续协调发展系统综合评价 47-52
第5章 延安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模式 52-57
    5.1 发展思路 52-54
        5.1.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53
        5.1.2 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组合 53-54
    5.2 发展模式 54-57
        5.2.1 旅游与经济互动发展模式 54-55
        5.2.2 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模式 55-57
第6章 延安市FEEEP系统协调发展机制与对策 57-62
    6.1 发展机制 57-59
        6.1.1 生态补偿机制 57-58
        6.1.2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共生机制” 58
        6.1.3 协同管理机制 58-59
    6.2 延安市FEEEP协调发展对策 59-62
        6.2.1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59
        6.2.2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合理迁移 59-60
        6.2.3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60
        6.2.4 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 60-61
        6.2.5 综合治理,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 61-62
第7章 结语 62-64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63
    7.2 创新之处与努力方向 63-64
        7.2.1 创新之处 63
        7.2.2 努力方向 63-64
参考文献 64-6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9-70
致谢
 参考
[1]牛文远。可持续发展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2-36。
[2]毛·韩影。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20。
[3]汉森。农业可持续性是一个有用的概念吗?[。农业
系统,1996,(50):117-143。
[4]史密斯,哥伦比亚,麦当劳,哥伦比亚。在
规划阶段评估农业的可持续性[j]。环境管理杂志,1998,(52): 15-37。
阎邓华。言和。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模式研究[。环境与发展,[/BR/] 2001,8 (3): 32-36。[/比尔/] [6]哈迪,巴尔格. s .测量可持续发展:当前实践回顾。
不定期文件第17号[报告]。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1997年。[
[7]康奈利森. A . M . GSBerg . J .,Koops . W . J .评估
可持续性指标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使用模糊集
理论的新方法[. J]。农业、生态系统和环境,2001 (86): 173-185。
[8]凯·法泰,莱斯·奥克斯利,联邦法院斯克里姆杰。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和泰国[月
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偶然关系建模。数学和计算机模拟,2004 (64):
431445。
[9]张普,潘新华。陕北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延安大学学报[版/br/],1997 (2): 40-43。[/比尔/] [10]胡鞍钢。[西部大开发新战略。北京:中国规划出版社,2001。[/比尔/] [11]万科·吴,基·李勋。双方同意在21世纪进一步加强两国的合作。王春和。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 (3) [/BR/] 153-154。[/比尔/] [13]周万龙。陕西省[美丽山川建设的探索与实践。Xi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
摘要3-5[/BR/]摘要5-7
第1章导言11-20
1.1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背景11-12
1.2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标和意义12-13
1.3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13-18 [/BR/] 1.3.1国外研究发展综述13-16 [/BR/] 1.3.2国内研究综述 方法与技术路线18-20
1.4.1研究思路18
1.4.2研究方法18
1.4.3技术路线18-20
第2章区域FEEEP系统分析的科学内涵及相关理论20-24
2.1 FEEP系统分析的科学内涵20-21
2.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21-24
第3章现状分析 3.1.3人类环境25
3.2发展背景和条件25-26
3.2.1发展背景25
3.2.2发展条件25-26
3.3 FEEEP子系统状态分析26-30
3.3.1粮食发展状态26-27
3.3.2环境发展状态27-28
3.3.3能源系统发展状态27 4.1延安市FEEP系统协调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30-45[/溴/]4 . 1 . 1 FEEP指标体系30-31[/溴/] 4.1.2灰色关联分析理论31-35[/溴/] 4.1.3延安FEEP系统灰色关联分析35-45[/溴/] 4.2延安FEEP综合系统协调分析45-52[/溴/] 4.2.1区域FEEP协调方法综述45-45 第五章延安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52-57
5.1发展理念52-54
5.1.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53
5.1.2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相结合53-54
5.2发展模式54-57
5.2.1互动发展模式54-55
5.2.2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模式55-55 6.1.2“共生机制”58[/比尔/]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6.1.3合作管理机制58-59[/比尔/] 6.2延安市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策59-62[/比尔/] 6.2.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59[/比尔/] 6.2.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实现人口59-60
6.2.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60
6.2.4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60-61
6.2.5综合治理,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61-62
第7章结论62-64
7.1主要结论62-63
7.2创新和努力63-64
7.2.1创新63
7.2.2努力63-64
参考文献64-69
科学研究成果69-70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