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装备制造业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2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装备制造业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0000字
论点:技术进步,溢出,经济增长
论文概述: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通过创新过程对经济增长的启动、加速和持续性起到关键作用,是经济增长的来源和演化的动力。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看做外生变量,认为资本和劳动

论文正文:

导言
1。1研究背景和主题的意义
设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设备的所有制造业的总称。它具有产业关联性高、经济增长驱动力强、技术资本密集的特点。高度
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的基础和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决定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根据产业关联理论,在经济活动过程中,
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技术和经济联系。由于科技知识公共产品的性质,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正外部性。特定行业的技术进步不仅会带动本部门的经济增长,还会通过
企业与行业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带动相关部门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增长。尤其是设备制造业,它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战略性产业,工业经济的所有部门都是设备产品的用户行业
。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是各行业调整、转型、优化和升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就没有先进的工业”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各界的一致认同。因此,从理论层面
来看,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不仅会促进自身产出增长,还会产生溢出效应,这将相应提高非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从而带动整个工业经济部门的发展。
在政策层面,技术进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注。1993年,美国政府批准了在[联邦科学、工程和技术协调委员会(FCCSET)主持下实施的先进制造技术计划(AMTP),随后是制造技术中心计划(MTC),以促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基于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三条“振兴法”,日本于1990年提出了“智能
能力制造系统(IMS)计划。目的是将美国软件技术和西欧精密仪器的专业知识与日本制造技术相结合,创建一个先进的智能制造系统。自1994年以来,欧盟一直在执行第四个框架
计划和((第五个框架计划),其中与先进制造技术有关的项目占相当大的比例。1991年,韩国正式启动先进技术国家计划(G7计划)。G7成品技术开发计划中的“第一个
进入制造系统”项目旨在通过提高制造技术水平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强调了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推动[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br/]。从“十一五”规划到《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再到《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意见》,国家政府将装备制造业振兴
提升到关系国家和国家安全的前所未有的水平,明确了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关键作用。可见,
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本地位,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是否如[理论与政策研究所/br/],对非装备制造业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并促进了整个工业经济的增长?因此,无论是从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还是从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对非装备制造业的溢出效应
和整个工业经济增长的机理来看,本文的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 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BR/]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通过创新过程在经济增长的启动、加速和可持续性中起着关键作用,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驱动力。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变量,认为资本和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但资本边际产出效率的降低使得任何经济体都不可能实现长期增长。内生增长理论有两种模型:一种是基于阿罗的模型
,包括罗默的知识溢出和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二是以阿格申和豪利特为代表的熊彼特内生创新增长模型。罗默在1986年发表的文章《增加回报
和长期增长》对阿罗的“边干边学”模型进行了重大的修正和扩展,提出了一个由三个要素组成的竞争均衡模型
:外部效应、增加产出生产的回报和减少新知识生产的回报,这开启了“边干边学”的知识溢出和内生增长的思维。卢卡斯(1988)强调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为溢出效应来自人力资本投资,而不是物质资本。单位人力资本的增加不仅导致
产量的增加,还导致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了社会的平均经营效率[2]0 1990年,罗默提出了引入人力资本后的第二个内生增长模型。假设
有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技术四种投入,社会生产分为研究部门、中间产品生产部门和最终生产部门。研究部门利用人力资本和现有知识生产新知识,中间产品部门利用新知识和最终产品生产耐用品
,最终产品部门利用人力资本、生产者耐用品和劳动力生产最终产品,因此技术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都起着决定性作用[·[3]。内生增长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是新熊彼特主义的复兴,即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思想内化为经济增长理论。Grossman和Helpman假设经济中有一个研究部门和一个消费品部门。前者开发新的消费品,后者
购买研究部门的新设计。新设计中包含的知识促进了研究部门的成本降低和生产率提高。消费多样化提高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在上述两种知识外部性下,经济实现了内部
增长[4]。1992年,阿甘和豪伊特在新古典主义框架下,建立了由包括随机因素在内的垂直创新驱动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后来,他们在《内生增长理论》一书中详细分析了技术进步对
的破坏性影响。本文阐述了创造性破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奥勇(1993)构建了一个用创新解释经济增长和边做边学的模型,其中技术创新也表现为
类消费品的增加,边做边学反映了创新的溢出效应,并得出结论:经济增长率的大小取决于[的创新成本水平。在上述理论框架下,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围绕着一个国家的宏观或产出[参考[[下午1:00。 政治经济学杂志,
1986年。94:1002-1037。
[2]卢卡斯。《论经济发展的机制》,[。货币经济学杂志,
1988 (22):3-42。
[3]下午划手。内生技术变革[。政治经济学杂志,1990,5:
71-102。
[4]格罗斯曼和艾尔普曼。理论的创新和成长[。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分校出版社,1991年。
[5]阿金和豪伊特。通过创造性破坏的增长模型[。计量经济学,
1992,(2):323-351。
[6]阿金和豪伊特。内生增长理论[。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8年。
[7]杨。通过做[创造有限的学习。政治经济学杂志,
1993,(3):443-472。
[8]巴罗。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一项跨国实证研究[。剑桥: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8。
[9]阿布拉莫维奇。迎头赶上,勇往直前,落后于[。[经济杂志/br/]历史,1986,(2):385-406。
[10]伯恩斯坦。生产成本,产业内和产业间R&D溢出效应:加拿大
证据[J]。加拿大经济学杂志,1988,21:324-347。[/比尔/][11]贾菲,特拉特滕贝格,亨德森。知识溢出的地理定位
如专利引文[所证明的那样。经济学季刊,1993,108:577-598。[/比尔/][12]亨德森,贾菲,特拉特滕贝格。作为商业来源的大学
技术:大学专利的详细分析,1965-1988[。《[经济学评论》和《统计》,1998年,80:119-127。
[知识溢出与专利引用:
发明家[调查的证据。《美国经济评论》,2000,90:215-218。
[14]马杜格尔,G. D .阿博德私人投资的收益和成本:理论上的
方法。经济记录。1960,(36):13-25。
[15]凯夫,R. E .跨国公司,东道国市场中的竞争和生产率[。
Economica,1974,(41):176-193。
[16]小泉纯一郎,《经济增长、资本流动和国际
技术知识转让[J]。国际经济学杂志,1977,(7):45-65。
[17]相对落后、外国直接投资与[技术转让:一个简单的动态模型[J]。经济学杂志季刊,1978,(37):1-16。
摘要4-5[/BR/]摘要5-6
1引言9-18
1.1研究背景与意义9-10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0-15
1.2.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10-11 [/BR/] 1.2.2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1-12 [/BR/] 1.2.3理论与实证研究 理念与创新15-18
1.3.1论文研究方法15-16
1.3.2论文研究理念16
1.3.3论文创新16-18
2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溢出机制18-28 [/BR/] 2.1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的内涵18-20
2.1.1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的定义18-20
2 2.2.2落后技术进步溢出23-24[/比尔/] 2.3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溢出24-28[/比尔/] 2.3.1技术进步溢出25-26[/比尔/] 2.3.2技术溢出接收者26-27[/比尔/] 2.3.3技术差距27-28[/比尔/]3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溢出效应模型构建28-38[/比尔/] 3.1二 3.3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溢出效应测量模型32-38[/比尔/] 3.3.1测量模型构建32-35[/比尔/] 3.3.2变量描述35-36[/比尔/] 3.3.3理论假设36-38[/比尔/] 4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溢出效应实证检验38-52[/比尔/] 4.1变量选择和描述性统计38-40[/比尔/] 4.1.1股本测量 4.3实证结果与分析43-52[/比尔/] 4.3.1装备制造业产出弹性的测量结果43[/比尔/] 4.3.2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的实证结果43-46[/比尔/] 4.3.3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的稳健性检验46-48[/比尔/] 4.3.4不同区域组下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溢出弹性的估计48-52[/比尔/] 5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