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转型科研机构任务疲劳的实证研究

2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转型科研机构任务疲劳的实证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0000字
论点:倦怠,工作,研究
论文概述: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4年和2008年开展了2次大规模的网上工作倦怠调查,调查涉及10几个省市近20个行业。请联系qq1847080343,电话13795478425

论文正文:

导言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我国经济也受到很大影响。上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职场人士的工作压力更是成倍增加。长期处于工作高压力下的个体会产生一系列的身心及行为反应,当些反应得不到有效缓解时,就容易出现身心疲惫、工作能力降低、工作热情丧失、人际关系恶化等各种症状,这些症状就是工作倦怠的典型表现。工作倦怠对个人、组织、家庭和社会都有很大的负性影响。对个体而言,工作倦怠会引发一系列负面的心理和生理疾病,比如焦虑、压抑、低自尊、头疼、失眠、肠胃功能紊乱等;对组织而言,工作倦怠会导致满意度降低、工作绩效降低、缺勤率升高、消极怠工和离职意向增加等不良后果;对家庭和社会而合,工作倦怠程度高的个体会疏远亲友、减少社交,有时甚至可能产生攻击他人和自杀等极端行为。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4年和2008年开展了2次大规模的网上工作倦怠调查,调查涉及10几个省市近20个行业。最近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约有74%的职场人士具有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比2004年的情况更加严重。说明工作倦怠在国内己经比较普遍并且呈逐年增加的势头,必须引起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其实工作倦怠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受到西方学术界关注,在90年代更是因被国外学者称为“上班族的头号大敌”而引起广泛深入的研究。我国在工作倦怠领域的研究是近10年来刁‘开始的,起步较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非常有限。目前国内研究报道主要涉及教师、警察、银行职员、医护人员等职业领域。截至2008年11月,笔者在中国知网(原中国期刊网)查阅以工作倦怠为主题的期刊和论文,共查到该主题期刊1100余篇,优秀硕博论文300余篇,会议论文90余篇。其中以教师、警察为研究对象的约占8成以上,非助人行业的文章寥寥无几,未见有涉及转制科研单位的研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科研事业单位大部分转制成为企业,其运作模式具有独特性:既要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又要进行市场开发创收;既要满足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又要满足市场客户的要求。企业中各类员工的工作压力都是多方面的,工作倦怠问题不容忽视。加之转制科研单位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科技发展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能否良胜发展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因此针对转制科研单位的工作倦怠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1.2.1研究内容和思路研究内容本文以某转制科研单位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①对现有工作倦怠的成就感低落分量表加以修订并验证;②调查分析研究对象的工作倦怠水平和结构;③分析工作倦怠在不同个体因素(人口统计学和人格)上的差异;④从个体、工作、组织与社会支持4个层面探讨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做定性和定量分析;⑤从整体满意度、工作绩效、离职怠工倾向和身心健康4个角度探讨工作倦怠产生的不良后果;⑥有针对性的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提出改进建议。1.2.2研究思路本研究在确定了研究对象和目的之后,首先对己有的工作倦怠相关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确定工作倦怠的定义,选取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形成研究框架,提出研究假设。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相关数据,运用SPSS13.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得出研究结论。最后提出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议。参考文献〔1] .Freudenberger HJ.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59-165.李永鑫.三种职业人群I_作倦怠的比较研究_基于整合的视角.博十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郭灵.知识型员_「_!一作倦怠影响应试研究.硕十论文,山东大学,2007.卞冉,龙立荣.I.作倦怠的理论研究及其进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 11(4) :317-320 .Maslach  C,Jackson  S.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ur,1981,2:99-1136].贾晓波,陈凤荣一I:作倦怠的测量及其干预研究综述.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 4 (1) : 55-60.Maslach C, Jackson SE.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 Journal of Occuaptional Behavior, 1981,2:99-115.Maslach  C,Jackson  S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anual(2nd  ed.).  PaloAIto,CA: ConsultingPsychologists Press,1986.李永鑫. I:作倦怠及其测量.心理科学,2003,26(3):556-55710].Pines A, Aronson E. Why managers burn out. Sales &Mar-keting Management, 1989,141 (2):34-44.Pines A. Burnout. In: Goldberger L, Breznitz S (Eds.). Handbook of Stress. NewYork: The Free  Press,1993.386-403 .Shirom A. Job-related burnout. In: Quick JC, Tetrick LE (Eds.). Handbook of occupational healthpsycholog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3. 245-26413].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_1_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3 11 (5):567-572.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作倦怠的影响.心理学报,2003, 35 (5) :677-684.李永鑫,吴明证.」:作倦怠的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5,  28 (2) : 454-457.仁16].李永鑫,张阔,赵国祥._I:作倦怠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心理学探新,2005, 25 (4) : 70-73[17].刘华,曹蓉.国内工作倦怠研究述评郑州航空!_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 26 (2):204-206厂18].李永鑫,李艺敏._1:作倦怠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J].心理科学,2006, 29(1):148-150[19].赵玉芳,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  19(1):80一83[20].李超平,时勘,罗止学等.医护人员I_作家庭冲突与I_作倦怠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12):807-809[21].蒋奖,许燕,张妹明,等.心理咨询师I一作倦怠调杳,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 18(12): 854摘要 4-5 Abstract 5-6 1 引言 9-11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9-10     1.2 研究内容和思路 10-11         1.2.1 研究内容 10         1.2.2 研究思路 10-11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1-20     2.1 工作倦怠概念研究 11-12     2.2 工作倦怠结构(维度)、测量及诊断(评价标准)研究 12-15         2.2.1 结构(维度)研究 12-13         2.2.2 工作倦怠的测量/量表编制研究 13-14         2.2.3 诊断(评价)标准研究 14-15     2.3 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 15-17         2.3.1 单因素研究 15-17         2.3.2 模型研究 17     2.4 工作倦怠的结果变量研究 17-18     2.5 工作倦怠的干预研究 18-20 3 研究构想与研究设计 20-26     3.1 研究对象 20     3.2 研究框架及假设 20-21         3.2.1 研究框架 20-21         3.2.2 研究假设 21     3.3 研究变量及量表的设计选取 21-25         3.3.1 工作倦怠概念及量表 21-22         3.3.2 前因变量概念及量表 22-24         3.3.3 结果变量概念及量表 24-25     3.4 研究实施和数据处理方法 25-26 4 数据统计分析 26-62     4.1 量表的验证分析 26-28         4.1.1 倦怠量表构造检验 26-27         4.1.2 前因变量测量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27-28         4.1.3 结果变量测量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28     4.2 研究对象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8-37         4.2.1 研究对象总体描述 28-30         4.2.2 研究对象工作倦怠状况描述 30-32         4.2.3 工作倦怠前因变量描述 32-36         4.2.4 工作倦怠结果变量描述(整体满意度、工作绩效、离职/怠工倾向、身心健康) 36-37     4.3 工作倦怠水平的差异分析 37-51         4.3.1 工作倦怠在个体变量上的差异 37-46         4.3.2 整体满意度、离职/怠工倾向、工作绩效、身心健康在倦怠各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46-51     4.4 工作倦怠各维度及其与前因/结果变量的相关分析 51-54         4.4.1 工作倦怠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51         4.4.2 前因变量与工作倦怠的相关分析 51-53         4.4.3 工作倦怠与结果变量的相关分析 53         4.4.4 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的相关分析 53-54     4.5 工作倦怠水平及结果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54-62         4.5.1 影响工作倦怠各维度及总体水平的因素回归分析 55-57         4.5.2 影响整体满意度的因素回归分析 57-58         4.5.3 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回归分析 58-59         4.5.4 影响离职/怠工倾向的因素回归分析 59-60         4.5.5 影响身心健康的因素回归分析 60-62 5 研究结果讨论与建议 62-70     5.1 研究结果讨论 62-67         5.1.1 倦怠量表的改编效果 62         5.1.2 研究对象的倦怠水平 62-63         5.1.3 研究对象工作倦怠水平在个体变量上的差异 63-64         5.1.4 研究对象在工作、组织和社会支持各方面上的感受(满意度) 64-65         5.1.5 研究对象工作倦怠水平的影响因素 65-66         5.1.6 研究对象的整体满意度、工作绩效、离职/怠工倾向和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66-67     5.2 通过本研究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建议 67-70         5.2.1 通过招聘控制人格因素的影响 67         5.2.2 改善的工作因素和组织因素 67-68         5.2.3 重点加强上级对下级的关心、支持 68-69         5.2.4 增加员工培训、建立心理辅导机制,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69-70 6 结论与展望 70-72     6.1 主要研究结论 70     6.2 局限性和展望 70-72 参考文献 72-75 致谢 75-76 附录A:工作倦怠调查问卷 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