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5600字硕士毕业论文红色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45600字硕士毕业论文红色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5600字
论点:马克思主义,精神,大众化
论文概述:

红色精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思想精髓、精神实质、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红色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动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弘扬红色精神注入了新活力。弘扬红色精神,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红色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本章将从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和创新点五个方面对红色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进行简要概述。

根据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实现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造就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在进步的时代,总是有一种为进步而奋斗的精神。发展中国家总是有侵略性的意志。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辩证唯物主义不仅认识到物质对精神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强调精神对物质的反应。精神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促进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塑造高尚的人,培养高尚的人,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克服困难和障碍,依靠自己的努力,努力克服困难和困难,创造了伟大的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永恒的丰碑。

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提高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理论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和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党和国家的整体事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我们建设强大的国家,引导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普遍提高人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社会主义意识,使人民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巩固执政党的文化地位。

红色精神在思想本质、精神本质和价值取向上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致的。红色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动力支持,为红色精神的弘扬注入了新的活力。弘扬红色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导全国人民幸福生活。

1.2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看,弘扬红色精神,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弘扬红色精神,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大众化,这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可以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助于团结群众,凝聚人心,振奋人心,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

从实际出发,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弘扬红色精神,必须牢记党的崇高理想、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和凝聚亿万人民,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把握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有效应对风险和挑战,不断围绕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进行新的概括,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站在群众立场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刻回答和认真解决群众共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统一群众思想,凝聚力量,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更好地促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1.3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国内外尚未将红色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研究。红色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是分开进行的。

参考
[1]毛泽东和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屠鄢国,刘质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7]毛·于梅。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新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9]李孝义。中国共产党人“三个代表”精神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0]马新发。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革命精神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1]冯刚。[大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北京:光明口出版社,2009。

中文摘要4-7
摘要7-9
第1章引言13-18
1.1基于13-14
1.2研究意义14
1.3研究现状综述14-16
1.4研究方法16
1.5论文框架与创新观点16-18
第2章红色精神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8-38 第三章红色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价值32-38
3.1红色精神凸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32-33
3.2红色精神凸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内容33-34
3.3红色精神奠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理念34-36
3.4红色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36-38
第四章红色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意义4.3红色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41-43[/比尔/] 4.4红色精神树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43-45[/比尔/]第五章红色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路径选择45-51[/比尔/] 5.1弘扬红色精神,必须坚持党的领导45-46[/比尔/] 5.2弘扬红色精神, 要结合时代特点46-48
5.3弘扬红色精神,加强红色基地建设48-49
5.4弘扬红色精神,必须创新传播方式49-51
结论51-52
参考52-56
作者简介56-57
后记57张东刚凤岗。[大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北京:光明口出版社。2010.
[13]宋胜生,杜军,韩广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14]杜绍安,周玉清。热爱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的历史。北京:中共历史出版社。2011.
[16]李斌雄。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7]卢少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18]袁贵仁,韩震。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