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 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探析,你同意传统文化能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发展吗...

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探析,你同意传统文化能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发展吗...

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探析

你同意传统文化能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发展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思想火焰,是社会进步的精神源泉。实现社会和谐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还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运用了“和谐文化”的新概念,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探析

辩题: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这个问题需要严格论证。我估计对方的辩护朋友都不明白。当代政治哲学的两大派别——自由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关于正义的辩论的步骤如下:1 .解释什么是贫富差距;2.在什么情况下贫富差距才是正义的(这是要通过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自己来实现的)。

你同意传统文化能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发展吗...

你同意传统文化能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发展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思想火焰,是社会进步的精神源泉。实现社会和谐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还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运用了“和谐文化”的新概念,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探析

辩题: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探析范文

摘要:面对全球化带来的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文化认同不仅充分肯定自己的文化,而且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的文化,通过对话和交流寻求文化间的共同相似性,从而为多元文化共存搭建理解和交流的桥梁,同时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文化认同;和谐社会;多样性与和谐;

摘要: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复杂文化生态。文化认同不仅充分肯定自我文化,而且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的文化,通过对话和交流寻求文化间的共同之处。文化认同为多元文化的共存搭建了理解交流的桥梁。同时,它也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文化认同;和谐社会;多元化与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第19次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振兴国家,带来繁荣。文化加强了国家。”[1](P40)深刻地解释了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文化的力量似乎看不见,但它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微妙的影响。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制度。它还需要一种多元和互动的文化以及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文化认同,作为团结力量和维护团结的纽带。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我们如何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不仅是一种文化态度,也是一种文化责任。

在他80岁生日的时候,费孝通先生提出了16句谚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美之美,美与世界是一体的。”[2](P186)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充分的自信和自知之明,还要以平等的对话态度欣赏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学习和吸收其他文化的经验和优势。各种文化和谐相处,取长补短,共同建设一个和谐、不同的大同世界。这句话可以用来解释构建和谐社会中文化认同的维度,分别对应于自我认同、他人认同、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的关系以及和谐社会。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丽——自我认同

了解你自己

刻在雅典阿波罗神庙门上的“认识你自己”是对人类不断探索其意义和理想生存状态的哲学探索,回荡在整个人类历史中。自我认同是对“自我”的追求和确认,是对一个人所处的文化社区的特征、历史和未来的理解。像费孝通先生的文化意识;\"生活在某种文化中的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了解其起源、形成过程、特点和发展趋势.\"[2](P185)费孝通先生还提出了文化意识的坐标,即自我认同的时间维度和空之间的维度,“纵轴是从传统和创造的结合来看未来,并通过结合过去和现在的条件和要求来为未来文化开启一个新的起点,这就是时间轴;横轴是一个空轴,用于在当前背景下寻找民族文化的自我定位,确定其存在的意义及其对世界的可能贡献。”[3]

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自我认同从过去开始,反思现在,指向未来。我们需要在历史经验和文化记忆的背景下把握对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按照我们自己的逻辑,从历史走向未来,在时间空上发展自我认同。自我认同需要回顾和展望。我们需要继承和创新。文化认同将人类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与一条链条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未来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从过去继承的文化身份通过我们传递到未来。对未来选择的评估引发了新一轮认同冥想。

从空的维度来看,在全球化空创造的多元文化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反思并自问什么是中国文化,它有什么不同,它如何在多元文化世界中确立自己的地位,以及中国文明能为世界做出什么贡献。“我们常常不假思索地将自己的文化视为理所当然,因为它早已与我们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然而,一旦我们意识到其他国家与我们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习俗,我们将立即开始思考如何分享某些想法和习俗。”[4](P577)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使命感,促使我们思考和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文化个性

马克思说:“一个人展示他的生活,他也是。”[5](P67~68)我们的文化特征反映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我们的服装、饮食、建筑、音乐、宗教和哲学都以各种形式展示了我们的文化个性和价值观。这种生活土壤使民族文化显示出活力。最突出的自我形象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个性。文化人格是一个文化共同体通过历史实践展示的独特文化魅力。它被内化在民族的灵魂中,渗透在民族的血液中,激荡在民族的气质中,在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历经沧桑而生存,与民族群体一起生活。文化个性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它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符号。作为民族文化的基因,民族共同体走过历史并延续至今是一个谜。

文化人格的稳定结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文化个性不断地改变着它的表现形式,在发展和变化的演变中解释着同样的东西。一切事物都以对立统一的矛盾为发展的动力,文化也不例外。文化也是矛盾和冲突的综合体。不仅有内部的“传统”和“现代”游戏,还有外部的“自我”和“其他”碰撞。历史车轮的滚动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都会导致文化个性的改变。然而,这种变化并不是向另一种定性文化的转变,而是在文化框架内,时间和空赋予的新内容将被消化、吸收和重组,并以全新的姿态展示而不丧失其外观。从辩证法来看,这是自我发展、自我创新和自我完善,这将使民族文化更加生机勃勃。中华文明经历了岁月的变迁,一直延续到今天。也就是说,民族性格在护送和确保文化的连续性和连续性。

(3)文化价值

自我认同不仅需要对自身文化的自我认识,还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自己,在自己的历史领域建立自己的价值世界和自我形象,用自己的历史经验和文化记忆讲述自己的故事。面对“中国威胁论”,我们应该彰显中国热爱和平、谋求共同发展的价值立场,消除误读和误解,维护自身文化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化解“中国威胁论”的狭隘不安。

自我认同还承担着确保文化主权的使命,这“意味着现代民族国家通过将自己文化的习惯、信仰和价值观提升到民族意志之上,对自己的文化拥有最高的独立权力和权威”。[6]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人类一直在不懈地为国家的集体命运而战,为文化而战,为荣誉、归属和自我价值等精神领域的独立和主权而战,甚至挑战权力,面临死亡。这是对超越功利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和向往。

一个国家的未来不取决于我们能取得多少经济成就和政治抱负,而取决于我们能为后代留下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理想。“我们越能理性地理解世界和我们自己,我们就越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塑造历史。”[7](P2)自我认同和文化理想决定了自我实现的程度和可能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累了数千年的智慧,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它能对促进全球文化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如政治和谐、最重要的和谐、心灵和谐、现实生活和谐等。,它们都是“和谐”的表达和应用。中国的“和谐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和谐的生活方式,并能为建设国际和平环境提供指导思想。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和谐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衷心认可。

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说:“中国人探索的生活方式已经跟随了几千年。如果它能被全世界所接受,地球肯定会比现在更加幸福与和平。”[8](P7)

西方历史学家汤因比也多次阐述了中国文化在人类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国“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成功地在政治和文化上团结了亿万人民”。他们展示了这种政治和文化统一的能力,并拥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种统一是当今世界的绝对要求。”[9](P294)

2。美丽之美——其他人同意

(一)文化他人的客观存在

每次我们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我们都必须通过认同彼此的文化来重新审视自己。马克思指出:“只有通过他与他人的关系,他才能把自己认定为客观现实的关系。”[10](P99)文化他者的出现将把自我无意识转化为一种文化意识。我们经常忽视周围已经习以为常的文化。当另一种文化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突然发现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异。面对这些差异,我们开始重新定义和叙述我们的生活世界。

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其他人都独立于人类意志,客观有效地存在。罗德里克·麦基利说:“我们总是面对‘对方’,我们永远也摆脱不了对方。”[11](P223)只要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对方就会永远与我们同甘共苦,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对方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代信息手段打破了我们对距离和地理边界的传统理解,甚至可以将神秘亚马逊部落的原始生活呈现在我们眼前。

(2)自我与他人平等共存

可以说,自我中心主义是每个群体和个人心中的一个秘密情结,也是由差异引起的冲突的隐患。当差异第一次出现时,我们总是想办法把另一个整合到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去评估。由于水和土壤的不满,另一种文化很可能被抵制或拒绝。我们还将采取行动统一对方,这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然而,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同化对方,对方仍然是对方,而差异仍然是他们的差异。

另一种文化有其自然环境和历史渊源,有其独立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它不会因为我们是否认同它而失去独立性。另一种文化和自我文化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平行关系。正如博尔赫斯所说:“宇宙包含许多时间历史,它们相互汇聚、相互分离,并行发展,形成一个无穷无尽的时间网络迷宫。几个世纪以来,这些贯穿各领域的时间历史相互接触、分裂或根本不为人知。”[12](P435)另一种文化和自我文化分别在各自的时代发展演变/[/k0/】。无论它们是否趋同,都不会影响平等和独立的存在。

只有赞美差异,承认差异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我们才能认同他人,接受和欣赏他人神秘而耀眼的文化。他人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自我中心。通过与其他文化的竞争与和解,我们将改变我们对差异的认知和理解,超越固有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我们自己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以宽广的胸怀为自我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建设一个更广阔的文化空。以宽广的视野观察和理解其他文化的内涵。

(3)利用他人的智慧

在自我认同和自我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他人,渴望他人,因为只有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我们才能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和照顾自己,才能获得一种我们无法在自己内心获得的知识,拓展和丰富自我创新的源泉,凸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那些认同他人并利用他人智慧的人是自我进步的驱动力。

有些人担心吸收其他文化会改变自我文化的纯度。事实上,从历代文化实践的角度来看,文化的吸收不会被完全复制,而是会从独特的文化角度过滤其他文化,消化并转化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结果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创新的结合。它不是对自我的否定,而是自我的丰富和发展。只有尊重他人,赞美差异,我们才能实现文化宽容和文化多元化。

三。和谐——自我认同和其他认同的维度

(一)文化交流不会消除文化特征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文化交流是不可阻挡的。自我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间的相遇可能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个是文化冲突、生与死的敌意和对抗。一个是文化的融合,在其中你有我,我有你的尊重和理解。这两种情况不是截然相反的,不是一种,就是另一种,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相互转化。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文化冲突或为了保持文化本身的优势和独特性而放弃文化交流和发展。由于拒绝文化交流,文化灭绝是很常见的。许多国家和文化已经消失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例如,曾经辉煌的玛雅文化只在丛林中留下了一些巨大的石头,这些石头仍然讲述着过去逝去的时光,只留下忧郁和遐想。中国近代百年闭关锁国的政策实际上源于对自己文化的自满和骄傲。中国曾宣称是世界中心,不屑与其他国家交往。然而,当它自鸣得意时,它已经被西方国家超越并远远落后。事实上,在文化交流中,当异质文化出现在我们面前,或者感到受到文化同质化的威胁和侵犯时,文化的特殊性将变得越来越强烈,以维护自身的存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不会消解文化特征,但会使文化个性更加明显。

无论是文化冲突还是文化融合,它们都同时打破了封闭和约束,将文化从自我进化、自我积累空和与其他文化融合的局限中解放出来。文化交流为每种文化提供了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的资源和灵感。同时,它们也为每种文化提供了展示自己文化个性和风采的机会和场所。

(二)文化个性和文化共性

文化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也具有交流的共性。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不断变化的,所创造的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有其自身的特点,体现了文化的个性。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人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千年。他们对自然、社会和生活有着相同的认知和感受。因此,它们也将显示人类在文化上的共性。文化个性吸引不同文化交流的兴趣,文化共性为文化相互理解和尊重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文化交流可以将文化个性转化为普遍共性,也可以将共性价值观融入文化个性的发展和创新中。文化交流和对话是创造性的相遇,是一个你有我,我有你的双向过程。

(三)文化认同促进文化间的平等交流和和谐共处

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历史传统,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每个社会都在人类存在的各种可能性范围内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没有办法比较不同的选择。所有选择都同样真实有效。”[13](P502)所有民族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欣赏和研究。一个人不能根据自己的文化来判断另一个人的文化质量。每种文化都有平等的交流和发展权利。恩格斯曾经指出:“只有当每个民族在自己的家里完全独立时,所有民族之间真诚的国际合作才能实现。”[5](P267)由于害怕冲突而自满的文化保守主义,以及试图压制和消除其他文化以排斥异见者的文化帝国主义,都将成为热爱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公民的公敌。每种文化只有以平等的态度融入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才能确保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创新。

文化认同是在冲突和融合中发展起来的。它引导我们走出“自我中心主义”的思想禁锢,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话取代对抗,合作取代斗争,共存取代生与死。冲突中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对话中扬长避短,相互理解与和谐是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文化的共存和共同繁荣是民族文化繁荣的唯一途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过去多次被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14](P8)

每个文明都可以为世界文明的繁荣增添力量,也可以从其他文明中汲取营养。东方文化吸收了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西方文明也吸收了东方文明的营养。中国的四大发明曾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马克思精辟地指出:“火药粉碎了侠义阶层,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成为新教的工具,一般来说是科学复兴的手段,也是为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先决条件的最有力杠杆。”[15](P427)

文化认同作为连接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纽带,有助于解决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使他们更好地相互学习和交流,确保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个人和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文化认同使每个国家不仅关心自己的传统,而且向世界敞开心扉,选择好的传统。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只有把“自我”和“他人”视为平等的文化主体,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享受,才能实现一个和谐的多维世界。

4。世界是一体的——和谐社会

普遍文明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关于“普世文明”的讨论越来越热烈。对于宇宙文明的可能性和实现,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支持者和反对者。当回答宇宙文明存在的问题时,让我们首先分析宇宙文明的意义。如果我们说普遍文明是指全人类共同遵循的价值原则和普遍公认的文化精神,如为保护生态环境而达成的共识、为实现稳定的经济发展而制定的贸易规则以及全世界人民追求的人文理念,那么就有了这种意义上的普遍文明,它的概念和内涵将会越来越清晰,因为全球化已经把许多地方事务变成了全人类都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为了避免全球灾难和世界动荡,一个具有调整意义的普遍文明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

如果宇宙文明是指全球文化的融合和同质化,或者更重要的是,它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西方化,那么这个宇宙文明就被我们坚决地拒绝和抵制。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殊背景。西方哲学倡导“自我”思维方式,为西方社会的“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奠定基础。西方的“自我中心主义”世界观明显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谐”为核心价值观的集体主义精神。中国不仅不能完全接受它,其他民族国家也可能不完全同意它,它更不可能成为普遍文明的价值观念。

当然,普遍文明不能与特殊文化分开。宇宙文明由几种特殊的文化组成。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和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当这种特殊性被其他文化形式所认识和认可时,它将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文化。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本质不断得到所有国家的承认和人类的共享,从而成为人类共同的文明财富。

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将其特殊性转化为普遍性,并不取决于其坚强的态度和扩张的范围,而是取决于该民族的文化经验和文化精神能在多大程度上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参考价值。面对环境、资源、和平与发展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能否找到值得分享的价值观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决定一种特殊文化能否上升为普遍文明的关键。

1988年1月,来自世界各地的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想要在21世纪生存,他们必须回溯2500年来吸收孔子的智慧。孔子提出了“礼、和为贵”、“和为贵”的文化精神,为解决复杂的民族关系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原则。

费孝通先生总结了中国的民族文化,即“多元一体的格局”。这种“和谐与差异的模式”经历了多年的洗礼。它是祖先在文化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而形成的成熟完善的协调模式,体现了古今中外的认同智慧和文化遗产。它为全球文化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参考模型。

(二)多元文化的和谐图景

未来文化的发展不会是文化的融合。古人说:“同样的事情不会继续下去。”这不会是一种文化自恋,文化孤立也会减少。著名历史哲学家宾格勒在《西方的衰落》中向我们描述了一幅充满活力的世界文化图景:“我们所看到的是一部由一群伟大文化组成的戏剧,其中每种文化都以原始的力量从其本土土中崛起,并在其一生中与该本土土紧密相连。每种文化都在它的材料上印上自己的形象,即人类。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激情,自己的生活,愿望和感受,自己的死亡。这里丰富多彩,光彩夺目,充满运动...这些文化是纯净生活的精髓,它们像鲜花一样生长在没有最终目的地的田野里...我认为世界历史是一幅无穷无尽的形成和变化的画面,也是一幅利润和损失惊人的有机形式的画面。”[16](P39)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世界文化的图景。“过去,地方和族裔群体的自给自足和孤立状态被所有族裔群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依存所取代。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已经成为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世界文学是由多种民族和地方文学组成的。”[5](P276)

世界文化应该如此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文化交汇处汹涌澎湃的冲突孕育了新的生命和新文化。文化全球化不是文化的统一。未来世界的文化前景应该是多元文化平等交流、宽容互动、和谐共处的局面。每个民族的文化因其独特性而独立存在于多元文化中,并不断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参与世界多元文化体系的建设。它也为多元文化的和谐运动演奏了独特的旋律。

五.文化认同是社会和谐的驱动力

冷战结束后,它被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多极世界的共同繁荣所取代。虽然多极世界仍在曲折中发展,但当前的国际形势为“和而不同”的和谐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谐社会”将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理想。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中,文化认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明显的对应关系。什么样的社会存在有适应社会存在的文化背景。文化一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影响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深刻而长期的。随着人类文化意识的不断提高,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已经成为人类实现持续发展和赢得自由的重要基础。

“文化认同不仅是坚持自我文化主体性和文化价值的立场,而且是在理解他人文化价值体系内在逻辑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反思自己的文化,通过对话和交流,寻求文化间相互理解和融合的共同基础。”[17](P120)文化认同不仅是自我认同和相互欣赏,也是不同生活世界中文化的和谐共处。只有用这样的文化认同理念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才有可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和谐的文化氛围。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文化认同可以承担现实责任,为多元文化共存搭建理解和沟通的桥梁。生态多样性是环境和谐的瑰宝。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和谐的祝福。每个民族国家都保证自己的文化主权,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尊重和理解对方,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保证。

“文化认同”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整个多元世界的和谐与稳定,争取不同民族国家和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益,动员和聚集力量支持和平发展,为实现和谐与和谐但又不同的大同世界而不懈努力。

参考

[1]《党的十九大报告导读》写作小组。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教程读者[。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勒戴云。文化意识与社会和谐[。2006年5月20日在北京国家图书馆“金文论坛”上的讲话。

[4][美国] C .恩伯,m .恩伯。文化变异[。杜姗姗,转。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5][·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朱建刚,张来之。文化主权:当今主权斗争的焦点[。复旦学报,1998,(1)。

[[英语安东尼吉登斯。不受控制的世界[。周红云,Trans。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英语拉塞尔。中国问题[。秦岳,译。上海:林雪出版社,1996。

[9][英国]汤因比,[日本]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荀春生,朱郑绩,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

[10][·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Mc Gillis Roderich。自我、他人和其他自我:在儿童文学中认识他人。狮子和独角兽21,1997。

[12][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叉路花园[。诺顿小说导论。杰罗姆·贝蒂。纽约:诺顿,1991。

[[法国列维施特劳斯。忧郁的热带[。北京:生活、阅读和新知识联合出版,2000年。

[14][英语]拉塞尔。对自由人的崇拜[。胡品清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

[1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6][·德]奥斯瓦尔德·宾格勒。西方的衰落:世界历史的一个视角(第1卷)[。齐·荣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17]余小辉。世界历史语境中的文化认同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