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字职称论文新世纪优秀工程师计划培养的探讨
论文类型:职称论文
论文字数:2200字
论点:工程,培养,工程师
论文概述:
新的工程师所要求的素质、知识与能力不可能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得到完全的培养,但我们高等工程教育界却应该思考。针对我国将逐步进入的后工业化发展阶段, 以及国际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主
论文正文:
2.中国工程教育领域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当然,这些新工程师所要求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不能得到充分培养,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应该思考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能为希望成为现代工程师的学生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来培养他们必要的素质?事实上,国内工程教育界近年来在这一问题上已经做了很多努力,这里只列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措施来一窥全貌。
1。已经设立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项目
。在中国,工业工程专业逐渐兴起。以清华大学为例,其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由加工制造、物流、管理和人因工程组成,大大超出了传统工程专业的范围。学生应该同时关注管理和制造。此外,新的专业如系统工程和技术,甚至跨学科的专业如社会工程也正在出现。此类课程的研究体现了我国工程人才培养中“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培养、增强适应性”的理念原则。
2。“大学生研究计划”和“大学生实践创业计划”
中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和清华大学的“SRT”(大学生研究与培训计划)也吸引了大量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从事创业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那些成绩突出的人可以认可他们的学分,并取代毕业设计。这些做法符合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趋势和趋势。根据调查,麻省理工学院在美国发起的“大学生研究项目(U RO P)”和“大学生实践项目(U P OP)”吸引了近80%的工科学生。中国高校的这些创新教学活动也吸引了优秀学生将更多空业余时间投入到第二课堂,这将有助于他们将来成长为优秀的工程师。
3。一些高校实行了硕士学位全面培养制度。
在清华大学工程系和学院,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本科生-硕士继续学习的培养模式,每年有近1000名学生学习。工科院校获得工程学学士学位的平均时间是4年。由于时间有限,这些学院培养的学生最多只能被称为“工程师的空白”。
但是,通过合理设计工程学士和工程硕士的教学和衔接过程,工程硕士和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法一般可以使学生在6年左右的时间内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又有深入的专业知识。它还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和研究生论文阶段参与一到一年半的工程实践。这样,就有可能通过更系统的教学过程培训新工程师,使他们成长为从事更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和工程技术的高级专业人员。
4。在工程技术领域开展远程工程教育。
远程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已经在企业工作过的工程技术人员。当他们从事第一线工程工作时,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工程技术和管理课程,或完成“研究生课程”。考试合格后,在企事业单位的安排和指导下,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或取得毕业证书。这种远程教育方式加强了在职工程师的基础理论,并在第一线企业的帮助下完成了受训人员的专业培训。这可能是未来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现代工程师的有效途径。
三。在国际化背景下培养适合中国工业现实的工程师
以上回顾了我们迄今所做的一些努力。不可否认,这些措施是有效的,国外的经验也值得我们现在和将来借鉴和借鉴。但是,应当指出,工程师的培训应当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需要,而不应照搬某种模式。对于主要面向行业和地区经济建设的普通工科院校来说,应该更多地考虑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特点,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鉴于我国将逐步进入后工业发展阶段,以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主导趋势,我们的工程师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这恰恰是我国在工程师培训方面的不足。
要解决这个问题,校企联合培训将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这是因为各国培养工程师的实践证明,工程师的培养始终是通过大学与工业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来实现的。此外,工程师和企业家之间的严格界限不断模糊。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推广与新企业的启动、成长、消亡和重组密不可分。工程、工程师和企业并存,在某些情况下,很难划定严格的界限。因此,工科院校必须“面向”工业企业,工业企业必须“依靠”工程教育。双方应密切合作,共同解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产业竞争力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工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大批具有良好工程训练和适应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工程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根据国家的长远规划和未来发展目标,根据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探索和创新,努力培养既具有国际理解能力、先进专业知识又具有解决现代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适应中国国情的特殊发展需要。中国要实现以自主研发和生产制造高端产品为特征的高水平工业化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道路可能并不平坦,但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必将对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做出直接而宝贵的贡献。
参考
1。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br/]工程科学。(编辑。)acollectionofpapersforsinoamericanbilateral工程教育政策研讨会。宏脚本已提交供发布。2003.
2。Etzkowitz,k .,2002。创业科学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劳特利奇·泰勒弗朗西斯集团。
3。余寿文:21世纪初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中国大学学报2002年第12期。
4。朱高枫等:《21世纪的工程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朱高枫等。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工程院报告,1999。
6。朱高枫等。工程教育与创新的主体:中国工程人才创新能力发展的对策。中国工程院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