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政策 > 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探究,如何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

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探究,如何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

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探究

如何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能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愿望,对于建立合理合法的政策体系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然而,对我国目前的公民来说,政治是不被重视的,大多数人对待它的心态是“与自己无关,只是要坚持下去。”

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探究

中国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方面有什么问题

我国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问题:一是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无序,严重影响了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顺利进行 公众在成为公共政策制定主体、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活动、监督政策制定等方面缺乏程序性规则。 1.在我国,所谓科学公共政策是指决策者和其他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知识和方法,特别是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做出决策,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或不执行这些程序。在成熟的公共政策的基础上,调查程序、决策程序以及网络民意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积极影响,逐渐成为当今互联网上收集民意的一种方式。 希瑟·萨维尼(Heather savigny)曾经说过,互联网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也是民主进程改革的有益武器。 公众通过互联网发展舆论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种形式可以放弃现实中的存在。你好,中国公共教育为你服务。 让我跟你分享一个公务员考试(http://gz.offcn.com?Wt.mc_id=bd11588) 希望对你有用 1.复习真正的问题、掌握规则和理解真正的问题是复习和准备考试的必要选择。真正的问题是所有趋势和变化的根源。抓住真正的问题是公务员考试的生命线。公共政策制定原则。社会进步的原则:鼓励先进,刺激落后 2.社会公正原则:应平等对待与公共政策问题相关的社会群体,不得有任何政策歧视。 在坚持社会进步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必须考虑到所有有关各方的利益,不得有偏见。 3.利益原则:在,

如何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

如何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能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愿望,对于建立合理合法的政策体系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然而,对我国目前的公民来说,政治是不被重视的,大多数人对待它的心态是“与自己无关,只是要坚持下去。”

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探究

中国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方面有什么问题

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探究范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推广,“互联网+公共政策制定”也成为公民实现个人政治权利的新途径,使公共政策制定更加符合公民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然而,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表现出一些非理性和无序的行为,使得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无法正常进行。本文试图从政府和公民两个层面入手,通过法律和道德途径对其进行规范,从而实现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关键词:互联网附加;公共政策;在线政治参与;

公共政策

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不是来自“一个字”的政府,而是来自政府与所有社会公民之间的沟通。公共政策只有真正反映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合法利益,才能得到广泛承认。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公民的参与。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深融入经济和社会领域,即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整合,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公民的网上政治参与也是实践“互联网附加”的重要形式之一,如2018年“两会”期间的“我向总理说一句话”网民建议活动、网上直播平台开展的“青年知道两会”现场回答活动等。全国“两会”召开前,300多名NPC代表和CPPCC委员开通微博征求公众意见。一些地方“两会”代表也将互联网作为公众意见的重要窗口。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公民网上政治参与的渠道,同时也促使公民对网上政治参与的热情不断高涨。

一、公民网络参与的基本定义

在大卫·米勒(david miller)编纂的布莱克威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中,公民参与被定义为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采纳或实施。具体来说,公民网络参与是指公民能够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并能够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评价和监督中发挥作用。通过国内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对我国公民在线政治参与的定义如下:公民在线政治参与是指我国公民在使用手机、电脑等媒体的过程中,依靠互联网技术通过电子邮件、后台信息、微信微博等渠道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并对公共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互联网加”时代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趋势和特点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公民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公民不再满足于仅仅是社会事件的见证人,而是希望成为制定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在“互联网加”时代,一方面,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传统方式(如选举、听证会、信访等。)无法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参与需求;另一方面,从职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迫使政府迫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满足公民的多样化需求。根据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期《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中国互联网人口达到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7.53亿,使用手机的互联网用户比例从2016年的95.1%上升至97.5%。在微信、微博和其他应用上,各种官方政府公开号码和账号层出不穷。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机会越来越多,在线参与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二)公民网络参与的基本特征

首先,公平。互联网的普及使更多的公民能够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建议和意见。只要使用手机或电脑,就可以对政府发布的公共政策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改变了只有少数人能够参与政策制定的局面。

第二,双向性质。公民的网上政治参与使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及时了解网络上的意见和建议并给予反馈,从而使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加畅通。

第三,匿名。使用互联网平台时,市民只需注册一个身份证账号,就可以参与互动,如新浪微博、百度贴吧等。他们不需要详细的个人信息,只有代码或身份证可以代表一个人参与互联网上的互动和表达个人意见。

三。公民网络参与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双重影响

(一)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积极影响

首先,互联网的开放进一步加强了公民对政治权利的追求。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所有公民都可以参与其中,浏览与其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发布自己的需求,这个过程很少受到外界的约束和影响。换句话说,“互联网+政治参与”为公民提供了突破时间和空信息获取和发布平台,使公民能够更快地了解政府发布的最新公共政策,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这种便利也增强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

第二,“互联网附加”的政治参与进一步扩大了公民在线政治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互联网的便利提高了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程度。在公民利用互联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之前,公民需求传播的形式是平坦的,只能逐级传播。互联网出现后,特别是“互联网加”政治参与实现后,公民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向相关部门提出要求,讨论政府出台的政策。此类小组讨论和讨论的结果可能对政府今后制定其他公共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互联网加”的政治参与模式也促进了我国的民主进程。

(二)公共决策过程中公民网络参与的负面影响

首先,互联网给公民的政治参与带来了非理性和情感。首先,由于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难以验证,一旦一些虚假的公共政策被广泛传播,就会刺激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情绪和无序,最终导致网民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非理性。其次,一些非法组织和个人会利用互联网参与一些涉及公民利益问题的舆论引导,这将使大量公民在短时间内通过互联网聚集,加剧非理性情绪,相互感染,甚至导致网络舆论的出现。这种非理性情绪的蔓延和加剧将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正常过程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互联网的出现加剧了政治参与主体之间的不平等。尽管互联网的出现增加了政治参与者的数量,但互联网在不同群体之间形成了“数字鸿沟”。这种“数字鸿沟”的出现使得参与在线政治的公民能够访问互联网。虽然互联网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迅速,但数据显示,2017年互联网普及率为55.8%,这意味着近一半的人无法通过互联网了解公共政策和表达个人需求。

四。“互联网+[”背景下公民网络参与公共决策存在的问题/s2/]

(a)网络设施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了“数字鸿沟”

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呈现出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超过70%,而中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和发展速度非常缓慢。经济发展和网络资源分布不均带来的“数字鸿沟”使得参与网络政治的未被利用的群体,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居民、农村居民和老年居民,无法通过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此外,社会弱势群体受到收入和教育水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但他们没有条件享受日益流行的网络资源,这使得公民参与网络政治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

(二)地方政府对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重视

在2016年2月召开的新闻媒体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重要指示,提出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的作用和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舆论引导的新模式。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发展电子政务,政府网站数量达到53,546个,政府微博数量达到34,083个,但大多数政府网站和政府微博处于长期无人管理状态,网站形式粗糙,内容陈旧,不能满足公民对电子政务的需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一些地方政府不重视电子政务,习惯性地认为人们可以通过窗口解决问题,从而忽视了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内部缺乏计算机专业人员,以及缺乏专门的行政网站管理职位,导致最新的行政发展没有及时更新,通过行政网站反映的公民意见也没有得到重视,阻碍了政府网站的良好运作。

(三)缺乏公民网络参与体系

目前,虽然“互联网+公共政策制定”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公民通过互联网表达的意见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但至今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来引导和限制公民的网上政治参与。这导致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同时,也导致网民在网络上发布个人需求时缺乏遵守传统伦理道德、形成公共秩序和良好习惯的意识,导致网络参与秩序混乱。甚至有些媒体也没有核实甚至歪曲事实,以获取流量和眼球,从而在社会上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五.在\"互联网加\"的背景下优化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s2/]

(a)政府一级

首先,增加对基础设施和网络设施的投资。虽然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迅速,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仍然相对较低。因此,只有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加快网络扶贫进程,才能真正缩小“数字鸿沟”。当今,网络基础设施是公民参与网络政治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质条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国家应更加关注“互联网+”带来的产业价值背后互联网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增加网络建设的财政预算,将非网络领域纳入规划,完善我国网络体系,扩大网络辐射范围,从而加快全社会信息化进程。此外,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网络用户的素质。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许多信息贫困者可以掌握网络技术,提高他们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从而改变少数人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局面,弥合“数字鸿沟”,体现公共政策的公共价值取向。

第二,完善“互联网附加”的相关政策法规。随着互联网和互联网政治参与的发展,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规。然而,这些条例规定的大多数事项和范围过于笼统,不适用于实际操作,特别是公民在制定互联网政治参与政策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得到保护和限制。因此,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的网络监管法律法规,明确和细化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政策制定方式和手段以及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并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政策制定过程。第二,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加大监管力度。煽动网络舆情、传播网络谣言的非法组织和个人,依法予以处罚。三是充分发挥门户网站和社会平台的舆论监督功能,营造良好的网上参与环境,公开透明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维护公民网上政治参与的合法权益。第四,完善网络监控技术,建立专门人员的网络监控组织,确保网络安全,让每个公民都能通过规范的渠道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第五,要加强道德教育,解读政策内涵,提高公民政治道德素质,使公民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网络政治参与有序进行。只有构建健康、文明、合法、有序的网络系统环境,将公民网络参与纳入制度化参与框架,公民网络参与的秩序才能得到保障。

第三,真正实现“互联网+政治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也不足以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而是需要吸收更多的公众意见,使政策的制定更加完善,满足公众的需求。首先,政府应把公民网络参与作为政策制定的基本阶段,利用大数据信息库,在分类网络平台上整合代表意见,逐步将一些代表利益提升到论坛、听证会等程序进行论证。通过传统渠道和网络渠道的有机结合,全面收集公共政策制定所需的资料,充分体现公共政策的公开性和公民参与的民主性。其次,为完善公民网上政治参与实名制的实施,可以根据不同参与者和不同参与形式提出不同的实名制标准。一方面,“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官方微博等公共网络信息平台的管理者应该被要求注册实名,因为他们具有实现公民在线政治参与需求的特殊工作职能。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信息平台回应公民需求。不仅要公布工作单位的名称,还要公布具体应对者的姓名,以落实应对内容的责任,并由公民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不同形式的参与应采用不同的实名标准。例如,公民应当为“在线投票”实施实名和身份验证系统,以确保投票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政府可以对参与网络政治的公民实施分级管理制度。例如,没有必要完全核实他们的身份,只需浏览网页内容并发表评论,以便在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时充分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对于有一定观点的个人主页,验证创始人的身份不仅便于监督管理,还可以督促创始人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

(2)公民层面

首先,保障他们的政治参与权。首先,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公众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电子政务平台、手机应用等方式积极发声,增加网络参与民主决策过程的深度。其次,依法参与民主监督不仅是政治参与的一种方式,也是“把权利置于阳光下”的一种表现。公民应当依法行使监督权,如批评建议权、检举控告权、上诉权等。,以保障他们的政治参与权。

第二,遵守网络政治参与的伦理规范和相关规定。政府开辟了网上政治参与的渠道,因为网上参与具有方便、公平和高效的优势。因此,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公民应首先主动了解相关政策法规,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遵守网络政治参与中的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并将网络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习惯。其次,要提高自身修养和政治素养,使网络行为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公民网络参与决策的优势,实现科学民主的公共政策。

“互联网加”战略的实施不仅对中国经济领域产生影响,而且有利于疏通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使公民更方便地表达自己的利益,促进公共政策的科学民主制定。面对“互联网+”背景下网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和公民需要双向努力,形成良性的交流互动,不断提高我国的政治民主程度。

参考

[1]袁波魏娜。公民网络参与城市公共政策制定[。中国政府,2014,(3) :82-85。

[2]万·朱超。对网络环境下公民有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思考[。探索,2013,(2) :66-68。

[3]熊静。《论公共政策的实施》,[。中国市场,2014,(6) :62-63。

[4]吴华汇。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研究[。公共政策,2015,(2) :71-73。

[5]崔丽丽。公民网络参与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政治与社会》,2011,(8) :66-68。

[6]王乐妍汉·赵主。网络环境下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的分析与对策[。NPC研究,2016,(1) :45-46。

[7]余德志。[《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