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式 > 如何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衔接,教育部关于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如何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衔接,教育部关于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如何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衔接

教育部关于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1。把握方向,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的使命。十二五期间,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要方向,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和社会发展。

如何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衔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和八个字:“衔接”、“衔接”、“互换”和“整合” 第一,“衔接”特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把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衔接起来 一体化的前提是就业导向和产学结合。 没有就业导向和教育的融合,就不会有就业。教育部于2014年12月5日发布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自学考试制度改革试点专业是省级自学考试委员会设立的专业。专业课程由各省自行设置,自考专业和本科专业由教育部统一制定。然而,体制改革试点专业的毕业证书与该专业完全一致,国家也承认其专业学位。 体制改革试点专业考试:体制改革试点专业是适应我省、

教育部关于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1。把握方向,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的使命。十二五期间,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要方向,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和社会发展。

如何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衔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如何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衔接范文

摘要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职业教育为区域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之一,而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具有反作用,区域经济在职业教育支持的基础上能够获得较快的发展,进而为职业教育提供充裕的物质基础,同时还能扩大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数量,进一步挖掘职业教育的发展潜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慢,与区域经济的互动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职业教育不仅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上的能力不足,而且与区域经济对接方面还缺乏完善机制,以至于区域经济发展亟须的高端技术人才供给不足,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产生了不利影响。

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理念,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在人才输出方向,主要关注社会发展、生产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一线所需的技术和技能人才。无论是从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来看,都会对区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直观的影响。要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关键在于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才结构也应该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设置专业。特别是随着该地区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建设中应灵活调整办学方向,注重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衔接,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新兴产业人才的需求。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系的问题

1.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不强,社会服务能力有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学历教育的影响下,职业教育在公众的传统思维中一直处于劣势。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一些职业院校偏离了技术教育,走上了学历教育的道路。因此,它们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然而,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在人才培养上未能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不足。一方面,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的主导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在生产、研究和科研层面,科研产出效率相对较低,未能在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点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未能在员工继续教育中发挥作用。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该肩负起这一重任。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重视不够,对企业员工的职业教育投入不够。因此,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在区域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相应的贡献。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区域资源的投入和支持。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区域发展不平衡十分突出,尤其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巨大,经济发达地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远远高于欠发达地区。由于长期缺乏足够的办学经费,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软硬件基础薄弱,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在熟练劳动力的培训和供应方面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将导致恶性循环效应,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和区域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办学方向偏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其当前和未来发展的主线。缺乏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不仅会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也不利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前,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来看,趋同现象较为严重,在选择自身的发展战略和方向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相对随意,没有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定位。另一方面,他们在办学定位上缺乏自身特色,盲目追求“大而全”,办学模式相似,背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多种需求。

从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中的“两低一高”(低工资、低专业匹配率、高离职率)现象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定位不清将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直接决定着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如果职业教育质量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受到极大限制,区域经济发展也将停滞甚至倒退。随着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伴随而来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主动承担时代发展的重要任务,有效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然而,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一些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缺乏实训基地,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一线技术工人的能力要求,人才满意度达不到社会期望。

3.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较低,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

衡量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程度的标准之一是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是否与区域产业结构相一致。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来看,不同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比较严重,缺乏专业特色,尤其是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错位比较严重。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同,未能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特点设置专业。为了从高职院校中抓人,在专业设置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如追求知名度、追求完美。因此,各种职业学院的专业之间的重复率很高。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计算机专业、会计和金融专业等热门专业。然而,地区市场吸收这些热门专业的能力有限。由于专业结构的高度重复,劳动力市场上毕业生的同质竞争更加激烈。同类毕业生供过于求给社会就业带来巨大压力,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时,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错位主要表现在多方面,如专业与产业的错位、课程结构与产业技能要求的错位、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集群的重合度低。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加速了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各类高校都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发展趋势,并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导致了这类专业的大量供应和严重的人才过剩现象。根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分别获得了红牌。对深层次原因的深入分析表明,除了高失业率和低工资水平的因素外,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行业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缺乏前瞻性的专业设置,导致专业结构与未来区域产业结构衔接不够。高职院校不仅要结合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还要科学预测产业调整中对不同人才结构的需求,并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的未来发展趋势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然而,随着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加快,新的岗位和产业不断涌现。一方面,它可以增加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它也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专业结构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就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言,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滞后性。为了适应区域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需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预见性。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预见性不足问题,特别是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创意、先进制造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设置和调整的速度跟不上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

4.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缺乏联系机制,两者之间缺乏互动

没有相关的机制保障,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联系就无法实现。然而,从现实角度来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衔接机制建设仍存在很大不足。首先,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对接的政策法规和宏观调控机制不完善,制约了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对接效率的提高,导致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互动不深、不稳定。其次,高职院校在与区域经济互动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自我调节机制,导致高职院校缺乏活力、素质低、校企合作深入,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安排和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匹配。最后,缺乏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目前,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企业对高职实习生的接待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从实习到毕业生就业的衔接机制。企业未能深入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尤其是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校企沟通协调机制,导致校企合作效果不理想,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二。

1.树立办学理念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

首先,高职院校应以发展区域经济为办学理念,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区域产业规模和集聚作为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也是实现区域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必须以积极、积极的态度参与区域产业集聚,实现办学实力和规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提升,充分发挥其在人力资源培训、技术研发和转型中的作用。同时,区域产业集聚和大规模发展不仅需要技术能力扎实、执行力强的一线生产人才,还需要综合素质优秀、个人和团队合作能力强的情报服务型人才。为了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与区域内企业的合作与联系,建立良好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明确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分工合作,共同培养一批既具备区域产业发展所需的显性技术技能,又具备区域产业未来发展所需的隐性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队伍,实现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的联动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加强合作,树立高职院校合作教育的理念,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主要面向区域发展培养人才。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技术人才的接受者和使用者。作为人才的终端,他们应该承担一些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这也是高职院校寻求企业帮助实现人才培养有效性的重要渠道。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技术人才培养时,应积极寻求企业的支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理念,探索校企合作渠道,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并基于企业生产设备平台开展相关实训。企业应积极吸收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企业的社会实践和实践活动,为技术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实现订单式培养,实现校企双赢。

第三,高职院校应坚持人才培养理念,为区域产业布局服务。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命脉,区域产业能否保持健康发展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最直接途径是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依附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应与区域产业布局相一致,专业调整应符合区域产业结构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增强自己的实力,促进职业教育的繁荣。同时,高职院校应把区域经济发展效益最大化作为专业建设和办学资源投资的起点,最大限度地培养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最后,高职院校应在服务区域经济的过程中树立科学的终身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要求高职院校以开放积极的态度,打破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束缚,迎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挑战,明确自身定位,将终身教育理念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企业员工职业培训的全过程,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同时,积极构建适应全社会终身教育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灵活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适应区域经济环境的变化。

2.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投资不足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教育投资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规模,并间接影响到向社会提供技术的工人数量。为了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水平,需要从多方面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主体投资机制,充分保障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此外,必须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提高职业教育经费使用效率,适当扩大职业院校规模。

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办职业教育的经费标准和主要职责范围,并在制度保障下落实。积极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确保基层政府的财权和行政权对等,充分保证每个学生的财力分配,加大职业院校软硬件设施建设,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第二,扩大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建立多元化的职业教育经费体系。仅靠政府财政投资难以保证职业教育的财政供给。由于职业教育是应用教育,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政府应积极鼓励和吸收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投资,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资金,共同提高职业教育效率。最后,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的公示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投入和支出的监督,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使用评估机制,严格根据评估结果实施奖惩,真正保证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到人才培养中。

3.专业结构应与区域产业结构相联系,以确保技术人员的有效供给

首先,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载体,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支撑。同时,高职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投资区域经济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在专业设置上切实与区域经济接轨,并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方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培养适合区域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区域产业的发展方向,以更好地支持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收集和获取与区域产业升级和调整相关的信息,预测未来产业变化带来的就业和职业变化,从而调整人才培养以满足区域产业的需求。总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高职院校必须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创建具有区域和地方特色的专业,突出重点,注重共性,确保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

其次,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应与区域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岗位结构相一致。职业结构的设置不仅影响职业院校的发展,还决定着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益。一方面,从政府宏观角度来看,需要建立完善的专业与行业双向联系协调机制,以制度化的形式实现两者的联系;另一方面,从以学校和企业为代表的微观视角,建立科学的校企互动激励机制,确保高职院校专业群体与企业岗位群体的对接。

最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与区域产业布局相协调。职业分布的分工必然会降低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也不符合区域产业的布局要求。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教育效率,满足区域产业布局的规划要求,有必要加快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的建设,积极吸收产业规划部门和产业发展组织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促进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的有序有效衔接。面对区域产业升级换代速度的加快,高职院校应开展与区域产业转移方向相对应的相关专业,通过加强以专业为核心的专业建设,加强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布局的协调。

4.加强区域内产学研合作,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不仅是职业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在办学探索中,高职院校通过科研实现生产技术创新,真正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工业生产,从而将潜在生产力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高职院校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骨干和命脉,应从宏观层面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积极配合区域内企业的生产、学习和研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科学制定生产、学习和研究的发展目标,在人才培养水平和规格、学科专业设置和办学方向上与区域产业保持一致。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也不同,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类型也不同。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形成市场化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开展生产、学习和研究,应有效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实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5.构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办学机制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办学水平,必须确保其办学机制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联系,建立适合区域经济的办学机制。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有必要从根本上扭转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分离的现状,从人才培养结构、规模和质量上满足区域产业的发展需求。在政府宏观政策指导下,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相衔接的办学机制和管理体系,建立校企合作的互动发展机制。此外,政府应根据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校企合作活动,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鼓励社会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倡导“订单式”人才培养,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合。

参考:

[1]纪容晖。产业升级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及优化策略[。《教育与职业》,2014年(27)。

[2]曹培智,阙明坤。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关系研究[。长沙通信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丁金昌。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接轨的现状分析及路径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13(3)。

[4]张薛梅。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2010年(1)。

[5]阎正。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研究——以杭州为例[。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2)。

[6]周杨明。产业调整视角下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2(4)。

[7]张海峰。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教育与职业》,2014年(32)。

[8]魏亮,贾腊江。陕西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研究[。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2)。

[9]肖成平。《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分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2)。

[10]卢世周。专业对接行业人才服务企业——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机制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