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系 > 浅论纪念仪式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关联,如何理解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浅论纪念仪式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关联,如何理解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浅论纪念仪式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关联

如何理解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虽然它们起源于不同的时代,但在过去的500年里,它们在人类社会中共存。由于两者出现在同一个舞台上,它们可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且,事实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不可避免地存在。

浅论纪念仪式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关联

如何理解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关系

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虽然它们起源于不同的时代,但在过去的500年里,它们在人类社会中共存。 由于两者出现在同一个舞台上,它们可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此外,事实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必然的,

如何理解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如何理解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虽然它们起源于不同的时代,但在过去的500年里,它们在人类社会中共存。由于两者出现在同一个舞台上,它们可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且,事实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不可避免地存在。

浅论纪念仪式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关联

如何理解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关系

浅论纪念仪式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关联范文

摘要:纪念仪式是以重要节日、事件、人物为纪念对象, 借助于规范的仪式操演, 具有象征意义的政治符号来凝聚人心的一种活动。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 通过具有神圣性的仪式形式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 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情怀的养成。运用纪念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将仪式形式与教育目的相结合, 通过有组织的仪式教育机制, 注入时代要求和民族特色, 建构纪念仪式的时空与符号, 充分体现纪念仪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特殊价值。关键词:纪念仪式; 爱国主义教育; 价值;爱国主义论文纪念仪式是一种古老而神圣的人类活动, 其中蕴含了深邃的价值期许和教育功能, 具有明确的指向目标和实际效果, 纪念仪式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提出以仪式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建议, “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摘要:纪念仪式(Memorial Certification)是一项以重要节日、事件和人物为焦点的活动,用标准化的仪式来表演,用象征性的政治符号来凝聚人心。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通过神圣仪式培养人民的高尚情操,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感的培养。纪念仪式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将仪式形式与教育目的相结合,通过有组织的仪式教育机制注入时代和民族特色的要求,构建纪念仪式的时间空和符号,充分体现纪念仪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特殊价值。关键词:纪念仪式;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纪念仪式是一项古老而神圣的人类活动,蕴含着深刻的价值期待和教育功能,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现实效果。纪念仪式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的主题,并提出了通过仪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建议。“中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族公祭仪式等。应该用来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意识。”[1]纪念仪式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创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促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保证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代代相传。一、纪念仪式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关系纪念仪式是一种特殊的仪式形式。它是早期人类祭祀仪式的延伸和发展。在特定时间空范围内进行的仪式活动“指在时间节点上举行的人类活动,以沟通世俗和神圣的世界”纪念仪式作为社会群体定期巩固自身的一种手段,因其情感对比、象征承载功能和特殊纪念对象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1.纪念仪式爱国主义教育的人性基础。纪念仪式带有丰富的象征符号来表达思想。在纪念仪式的帮助下,参与者可以在个人、国家和民族之间搭建桥梁。可以说,所有人类文化都是由他们自己的象征性活动创造的。人类是“象征性动物”,而不是纯粹理性的动物。人类不是生活在一个简单的物质世界,而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符号的世界。象征性活动是连接人和文化的媒介。只有当人们进入“象征性的宇宙”时,他们才能形成质的飞跃,成为真正的人。象征性思维和象征性行为是人类生活的代表特征之一,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无疑取决于这些条件正是情感、符号与纪念仪式的耦合,使得爱国主义教育与纪念仪式在理论上是可行的。纪念仪式是一种旨在唤起积极政治情感的教育活动,也是帮助人们表达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情感是一种原始的存在。“然而,在实践中,人类并不是生活在一个由铁的事实组成的世界里,也不是按照他眼前的需要和愿望生活的。他生活在想象和激情、希望和恐惧、幻想和幻灭、幻想和梦想之中。”人是一个有情感和理性的生命体,理性是所有人类活动的固有特征。理性只有在引导因果性判断时才能发挥作用,而情感为意志活动提供思想动力,影响人们在政治行为中的价值判断。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纪念仪式利用震撼元素造成视觉和听觉冲击,选择情感元素实现积极的情感体验,利用象征元素感知神圣符号营造浓厚氛围,点燃人们的爱国热情,从而实现纪念仪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2.利用纪念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机遇纪念仪式将历史延伸到现在,并将个人置于集体之中,这可以唤醒需要记住的概念和情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价值信仰,“天下兴亡,人人负责”的爱国情怀是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我们不能忘记,只有当我们善于继承时,我们才能开拓未来,更好地创新。”继承传统优秀文化,以纪念仪式的形式保存正确的信仰,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可以使爱国主义的光辉历史在人们心中牢固地凝固。纪念仪式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历史合法性。纵观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将在特定的时间举行纪念人、事、节的仪式,让过去能够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历史传承下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将留在人们心中,从而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契机。纪念仪式的使用涉及广泛的节日、事件和人物,古今中外。纪念仪式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种表达,展现爱国主义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爱国传统在中国人民中间延续。让这些包含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纪念仪式传承下去,以延续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增强民族根的感知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以爱国英雄的模范作用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社区的力量;纪念重大政治事件,加强政治信仰,增强政治认同。3.纪念仪式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纪念仪式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深厚感情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已经上升为神圣的信仰。纪念仪式是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的重要途径。由象征构成的象征森林,标准化的仪式表演,将把民族观念和政治观念带入日常生活。纪念仪式必须始终包含民族观念。“祖国在革命节日里可能没有具体的人物。虽然这个看不见的祖国没有出现,但它主宰了整个节日。祖国和全体人民的幸福是团结的可靠表现。”此时,有必要用象征符号来代表国家,把国家的概念变成一个有生命力的符号,活跃在人们的思维和想象中。“一个国家的‘影子’通常是看不见的。它必须以人格化的方式被看到,以象征的方式被认可,以想象的方式被接受。”国家的具体形象通过使用其象征符号使国家形象清晰可见。纪念仪式吸收了社会能够维持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价值观,并通过不断的表现得以传承和加强。由于仪式的程式化,人们神圣的仪式意识得到了培养,这使得这种价值标准成为一种惯性,影响了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纪念仪式洗礼后,与会者接受了纪念仪式表达的爱国信仰,从仪式状态进入日常生活状态。纪念仪式的控制力在于信仰的传承。“仪式的效用不仅限于仪式场合,仪式中展示的一切也渗透到非仪式行为和心理中。仪式可以给表演者的一生带来价值和意义。”国家需要以纪念仪式为载体来承载沉重的爱国情怀,并将其转化为精神追求,从而在纪念仪式创造的神圣空空间中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二。纪念仪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纪念仪式是社会保存历史和记忆的重要方式。仪式中相对固定的程序、形式和仪式使得仪式能够通过年复一年的重复来保存历史记忆。纪念仪式为爱国主义教育构建了一个神圣的领域,以其情感对比、规范表现和象征性表达指导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纪念仪式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是凝聚社会力量、建立集体记忆、巩固政治信仰的重要力量。1.强化民族认同、凝聚社会力量仪式作为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独特表现形式,是“集体”的象征符号,在凝聚社会意识、化解社会冲突、维护社会团结、建设社会共同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抽象政治信仰中所包含的各种精神和思想是通过形象化的具体仪式来传达的。在仪式创造的情境中,人们聚集在群体的共同和神圣象征周围,并直接面对面接触。这些时刻激励着群体成员,而对这些时刻的记忆促进了社会凝聚力的产生。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灿烂的文明,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积累了丰富的民族符号,得到了几代民族的广泛认可。通过纪念仪式,这些象征被改造成凝聚中国人民心灵、激发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黄帝的祭祀仪式自古就有。黄帝在许多中国传统符号中都有其本义。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之根。他和颜地一起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国人经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黄帝崇拜是对民族信仰的崇拜,也是对中华民族信仰的崇拜。“举国上下的大事是相互崇拜和斗争”,寻找根源和祖先,实现根源和灵魂的统一,形成中华文化的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祭祀仪式开幕式的钟声和鼓声齐鸣,瞬间将所有观看仪式的人的心聚集在一起,仿佛他们感受到了同一个祖先的召唤。祭祀乐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宣告祭祀品向所有人发出了共同的宣言,强调中国人民的同根同脉。整个祭祀仪式强化了对民族根源的感知、对国家责任的理解、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并引导人们进入谨慎结局、追逐远方的虔诚心态。2.感知历史、建构集体记忆仪式不仅是集体活动的一种实践形式,也是集体记忆的一种现实表达。它的历史连续性也能创造新的记忆。记忆是一种更加深刻和复杂的现象,它意味着内在化和强化以及过去生活中所有因素的相互渗透。\"在记忆的亮光下,这一事件变得清晰而透明。\"纪念仪式通过其特定的方式,可以将人们带入历史时代空,置身于历史场景中,体验历史,触摸历史,从而成为保存历史记忆和塑造“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分享过去的过程和结果”的集体记忆的重要方式[10。仪式涵盖了历史叙述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永恒和隐蔽的形式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消除了历史和时间。它不仅继承了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而且渗透了时代的新鲜内容,以仪式所承载的习俗、传统、规范和思想等要素,在社会主体之间传播文化传统。追悼仪式在缅怀历史、建设社会记忆中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纪念国家和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旨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回顾爱国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9·18”、“南京大屠杀”等纪念活动,通过追溯中国的苦难历史,塑造参与者的集体记忆,对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苦难意识和民族精神起到了教育作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将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纪念日,并于当天举行了纪念仪式。在高亢的国歌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激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警报空响起,所有人都哀悼。时间空此时此地似乎凝固了。人们似乎被拖回了79年前这座古城的废墟,回到了流血的人间地狱。仪式士兵向受害者敬献花圈,向死者致敬。这是世世代代中国人记忆中的屈辱历史。3.塑造价值观和巩固政治信仰仪式是信仰的表现。信仰所代表的一些情感和概念是通过特定的仪式来表达的。信仰是仪式的基础。仪式是信仰的具体化、形象化和生动化。人们在举行仪式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表达、加强和保持信仰。“仪式有助于保持信仰的活力,它只是为了这个目的。仪式必须确保信仰不会从记忆中抹去,集体意识最基本的元素必须复活。”纪念仪式通过使用象征符号、标准化仪式表演和传播政治口号和口号来传达政治价值观,并将其融入整个社会的心中,加强政治信仰。仪式结束后,个人觉得自己获得了仪式赋予的精神效果,这使他能够重建自己的精神本质,并为现有的信仰注入新的元素。在纪念仪式的洗礼之后,个体将对先前信息的吸收和理解所产生的积极认知扩展到更广泛的生活水平,并将内化的信念整合到各种行为中。一般来说,纪念仪式属于公共政治仪式。纪念仪式包含价值认同和社会共识的基本概念。“由于纪念对象具有超越时间/[/k0/的魅力,通过纪念活动进行政治动员和表达政治思想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和共鸣。”在临时的“仪式社区”中,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情感传染。例如,“七一”作为党的生日,是政治仪式的典型代表。7月1日集体宣誓入党是即将成为专职党员的宣誓党员与其信仰对象之间达成神圣契约的过程。在党旗和革命导师的见证下,他们的新政治生活在国际之歌的高唱声中展开。三。充分利用纪念仪式积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纪念仪式是政治意识形态的载体,具有传递和巩固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的功能。在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纪念仪式中,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纪念仪式的时间空和符号,根据仪式教育机制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1.纪念仪式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和教育仪式是一种生动的教育方式,其目的不仅在于教育人们,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实现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并将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追悼仪式中,渗透了历史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成就教育等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明确培养了人们的家庭、国家感情和爱国意识。在创造灿烂文明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这一丰富的文化遗产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纪念仪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会随着仪式的结束而消失,“仪式没有结束”,这不是因为人们正在回忆仪式或者没有从仪式的热烈气氛中平静下来,而是因为仪式培养了道德习惯并传播了价值观。仪式时间和平常时间之间会有一种感染作用,就像熨平时间一样,仪式的内涵会过渡到日常生活中并继续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作用,应以日常教育为辅助,“组织节日和纪念活动应作为弘扬爱国精神、激发群众爱国热情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庆祝重要节日应突出爱国内容。”这样,纪念仪式就可以和日常教育一起发挥持续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国家标志主要包括国徽、国旗和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具体形式的国旗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民族、国家和人民的代表。它具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和神圣,是各种民族政治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神圣象征。山川、图腾、英雄事迹、国花、民族传统等都是仪式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象征。强化仪式与每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相联系,如升国旗、挂横幅、升国旗、入党和宣誓入党,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符号也应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出来。没有符号,社会思想和感情只能以漂浮的状态存在。“但是,如果这些思想和感觉能够被表达为与能够持续的事物相关联的活动,那么这些思想和感觉本身就会变得更加持久。”只有通过符号,思想和感情才能长久存在。例如,在每年的国庆节,除了政府部门必须悬挂国旗之外,许多企业还在办公楼外自发地悬挂国旗。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飘扬的国旗。有些还在建筑物的两侧挂了几面国旗,有些汽车也挂了国旗,营造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营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氛围。这是日常生活中升旗纪念仪式的延续。这种延续将纪念仪式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爱国主义不会被削弱,直到它被定期更新,信仰将通过仪式实践得以保持。2.纪念仪式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构建:时间与空之间的纪念仪式在仪式中培育爱国主义符号空形成一个有机的符号系统,使人们在符号的引导下进入仪式的神圣状态和氛围。人物、事件和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令人难忘的人物和事件导致特定的历史情境。“空和时间是所有现实的框架。只有在空和时间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想象真实的事物。”在纪念仪式上,时间和空并不正式存在。延长的时间和延长的空支配着巨大的权力,影响和控制着我们的生活。纪念仪式需要在特定的仪式时间和空之间举行,并通过象征符号深深植根于人民心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期性要求纪念仪式应当重复、固定和定期,[/k0/]之间的庄严肃穆应当稳定,象征规范应当神圣。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时间不仅是纪念活动发生的正式框架,也是处理纪念活动的原材料。首先是庆祝节日,包括国家政治节日和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元旦和春节。二是纪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留下辉煌足迹的伟人,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国近代史上做出的特殊贡献,以及黄帝、屈原、岳飞等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著名影响人物。三是纪念活动,包括建党、长征、十二月九日运动、抗日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是纪念仪式的基础,可以从记忆的角度更好地展示其纪念价值。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无形的、不可察觉的、频繁的和不可察觉的。它具有渗透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具有引导、激励和感染的功能。建立覆盖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系,引导人们自觉在这些地方举行纪念仪式。因此,修建纪念仪式空室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非常重要,包括各种博物馆、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革命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战役纪念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等。这些固定和永久的建筑空是纪念仪式的“圣地”,以弘扬杰出的革命传统,传播爱国精神,加强共产主义信仰,实现精神洗礼。加强纪念建筑空,突出仪式的神圣性空,用象征符号实现空纪念内容的转化,用硬质建筑材料建造稳定的纪念建筑,形成庄严、雄伟、开放的仪式空。3.纪念仪式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变革:国家和时代的纪念仪式不仅要继承中国传统礼仪资源,还要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发展。作为一个礼仪之邦,中国孕育了许多礼仪活动,其中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精华。“了解和接受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是培养和发展人民爱国主义的重要条件。”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历史传统和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和营养,提取思想精华。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起源于黄艳时代,根源于黄艳文化。黄帝的祭祀仪式已经传了2000多年。抗日战争期间,当国家崩溃,家庭破裂时,它没有停止。民族根源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些优秀的传统纪念仪式是急需传承的仪式资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与仪式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的教育,人们可以了解中华民族不断自我完善和艰苦奋斗的发展过程。纪念仪式所展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可以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民族、民族和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和荣誉感。有利于增强人民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纪念仪式应与时俱进,以新媒体为新载体。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开放工具,已经成为纪念仪式的新阵地。同时,它将世界各地的中国人民联系起来,参加纪念仪式,感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互联网电视、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的连接不再限制或阻挡某个地区或空的人们。这种开放的环境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结论纪念仪式作为传播价值观、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教育载体。纪念仪式作为“实用话语”,是塑造价值认同的重要力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和动力,需要用纪念仪式来凝聚中华精神。纵观古今中外,通过纪念仪式培养爱国主义的实践非常丰富。通过纪念仪式强化民族认同、凝聚社会力量、理解历史、构建集体记忆、塑造价值观、巩固政治信仰,是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选择。参考[1]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持[。人民日报,2015-12-31 (1)。[2]杨乔。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仪式建设[。教学和研究。2014 (8) :81-87。[[[德国恩斯特·卡西尔。《人类理论[》。由陈丽翻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26,25。[5]杨宏伟。国家仪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思想理论教育指南。2015 (5) :77-80。[6][法国]莫娜奥祖夫。[革命节。刘北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01。[7]郭于华。仪式和社会变革[。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43。[[美国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里比里戈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50。[9][法国]莫娜奥祖夫。[革命节。刘北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43。[[法莫里斯哈珀。论集体记忆[。由郭金花毕然翻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2:7。纪念仪式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创新了爱国主义教育载体、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保证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代代相传。一、纪念仪式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关联纪念仪式是仪式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是人类早期祭祀礼仪的延伸和发展, 并且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进行的仪式活动, “是指在时间节点上举行的沟通世俗与神圣两个世界的人类活动。”[2]作为社会群体定期巩固自己的手段, 纪念仪式因其所具有的情感烘托、符号承载功能以及特殊的纪念对象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1. 运用纪念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人性基础纪念仪式承载着丰富的象征符号, 以象征符号表达思想观念, 借助于纪念仪式, 参与者可以依托符号搭建起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桥梁。可以说, 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由自身的符号活动所创造出来的, 人是“符号的动物”而不是纯粹的理性动物, 人不是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世界里, 而是生活在一个充满了符号的世界之中。符号活动是把人和文化联结起来的媒介物, 人只有进入“符号的宇宙”才能形成质的飞跃, 成为真正的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的代表性特征之一, 而且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都不容置疑地取决于这些条件。”[3]正是人所具备的情感性和符号性与纪念仪式的耦合, 使得运用纪念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纪念仪式是激发积极的政治情感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 也是帮助人们抒发和安放情感的重要方式。情感是一种原始的存在, “然而在实践中, 人也并不是生活在一个由铁的事实组成的世界之中, 不是根据他的直接需要和欲望而生活, 他生活在想象和激情、希望与恐惧、幻觉与幻灭、幻想与梦境之中。”[4]人是情感性和理性并存的生物, 理性是所有人类活动的内在特征。理性只有在指导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时, 才能发挥作用, 而情感为意志活动提供思想动机, 并在政治行为中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在爱国主义教育中, 纪念仪式运用震撼性元素造成视觉、听觉冲击, 选取情感性元素实现积极情感体验, 采用象征性元素感知神圣象征符号, 营造出浓烈的氛围而点燃人们的爱国热情, 从而实现纪念仪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2. 运用纪念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契机纪念仪式把历史延续到现在, 把个体置于集体之中, 能够唤醒需要记忆的观念和情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价值信念,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必然的选择。“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5]传承传统优秀文化, 以纪念仪式的方式将正确的信念保存下来并使之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更能让爱国主义的光荣历史紧紧凝固在人们的内心之中。纪念仪式连接了历史与现实, 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历史合法性。纵观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 在特定时间举行纪念人物、事件、节日的仪式, 让过去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使历史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永存于人们心中, 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时代契机。纪念仪式的运用涉及古今中外范围甚广的众多节日、事件和人物。纪念仪式是中华民族历史呈现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表达方式, 让表现爱国主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在炎黄子孙中延续下去。让那些蕴含着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纪念仪式得以传承, 以延续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 巩固中华民族文化根基, 增强对民族根脉的感知, 提高民族凝聚力, 培养民族意识、忧患意识;以爱国英雄人物的典范作用激发爱国热情, 激发民族共同体的力量;以重大政治事件纪念, 强化政治信仰, 提高政治认同。3. 运用纪念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纪念仪式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深厚的情感和民族精神的核心, 并上升为一种神圣信念。纪念仪式是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的重要方式, 以其符号构建的象征之林, 规范化的仪式操演, 将承载的国家观念、政治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国家观念必须始终蕴含在纪念仪式中, “祖国可能在革命节日里没有具体的身影, 这个看不见的祖国虽未现身, 却主宰了整个节日。祖国、所有人的幸福, 乃是团结一致的可靠体现。”[6]这时就需要用象征符号来表现国家, 将国家观念化作具有生命力的符号活跃于人们的思维与想象中。“国家的‘身影’通常并不可见, 它必须以人格化的形式才能见到, 以象征化的方式被认可, 以想象的手法被接受。”[7]国家具体的身影通过其象征符号的运用使国家形象变得清晰可见。纪念仪式吸纳了社会得以维系与发展的最重要的价值规范, 而且在不断操演中对之予以传承和强化, 并且由于仪式的程式化培养了人们神圣的仪式感, 使这种价值规范成为一种惯性而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经过纪念仪式的洗礼, 参与者带着纪念仪式表达的爱国主义信仰, 从仪式状态进入到日常生活状态。纪念仪式的控制力在于传承信仰, “仪式的效用不限于仪式场合, 但是, 在仪式上展示的一切, 也渗透在非仪式性行为和心理中, 仪式能够把价值和意义赋予操演者的全部生活。”[8]国家需要纪念仪式这一载体来承载厚重的爱国主义情怀, 将之内化为精神追求, 使之在纪念仪式创造的神圣空间中, 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外化为实际行动。二、纪念仪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功能发挥纪念仪式是社会保存历史与记忆的重要途径, 仪式中相对固定的程序、形式、仪节使得仪式能够在年复一年不断地重复中保留历史记忆成为了可能。纪念仪式为爱国主义教育建构神圣的场域, 以其情感烘托、规范操演、象征符号表达引导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纪念仪式, 是凝聚社会力量, 构建集体记忆, 巩固政治信仰的重要力量。1. 强化民族认同, 凝聚社会力量仪式作为社会文化和价值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 是“集体”的象征性符号, 在凝聚社会意识、化解社会冲突、维护社会团结、建构社会共同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抽象的政治信仰所包含的各种精神、理念通过形象化、具体化的仪式得以传达, 在仪式营造的情境中, 人们围绕着群体共同的、神圣的象征符号聚集到一起, 置身于一种面对面的直接联系, 这些时刻激发鼓动了群体成员, 而对这些时刻的记忆则促成了社会凝聚力的产生。拥有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 在民族发展的历程中产生和积累了丰富的并得到世代族人广泛认同的民族符号, 通过纪念仪式的方式将这些符号重新建构为凝聚国人之心、激发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黄帝祭祀仪式从远古一直持续至今。黄帝在众多中华传统符号中具有始源性意义, 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 精神之魂, 他与炎帝一起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 华人常常以“炎黄子孙”自称。祭拜黄帝是对国家信仰、更是对中华民族信仰的祭拜。“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寻根祭祖, 实现了根与魂的统一, 构成中华文化的大一统, 形成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祭礼开场仪式的钟鼓齐鸣, 让观看仪式的所有人的心在顷刻间汇聚到了一起, 如同感受着同一始祖的召唤, 吿祭乐舞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宣告祭文面向所有人发出共同宣言, 强调炎黄子孙的同根同脉祭祀。整个祭祀仪式增强了对民族根脉的感知, 对民族责任的体悟, 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引导人们进入慎终追远的虔诚心境。2. 感悟历史, 构建集体记忆仪式不仅是一种集体活动的实践形式, 而且还是集体记忆的一种现实表达, 其呈现的历史延续性还可以制造新的记忆。记忆是一种更为深刻复杂的现象, 意味着内化和强化, 意味着过去生活中的一切因素的相互渗透。“在记忆光辉的照耀下, 事件变得清澈透明。”[9]纪念仪式通过其特定的方式, 可将人们带入历史的时空, 置身历史的场景, 去感受历史、触摸历史, 因而成为保留历史记忆的重要途径, 并塑造“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的集体记忆。仪式涵盖了历史叙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借助永恒不变的和潜藏着的形式, 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 从而消除了历史和时间。它不仅传承民族文化几千年的历史记忆, 还渗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 以仪式所承载的风俗、传统、规范和思想等元素将文化传统在社会主体中传播开来。纪念仪式在铭记历史, 构建社会记忆中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纪念民族和国家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旨在提高民族凝聚力, 回顾爱国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难纪念活动, 通过回溯中国苦难历史, 塑造参与者的集体记忆发挥对国人的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及民族精神的教育意义。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并在当天开展纪念仪式。在高亢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激发起浓浓的爱国热情, 防空警报响起全体默哀, 时空似乎在此处、此刻凝固, 人们仿佛被拉回到79年前古城沦丧、血雨腥风的人间地狱, 礼兵向遇难者敬献花圈祭奠死者, 这是留在中国几代人脑海中的屈辱历史记忆。3. 塑造价值观, 巩固政治信仰仪式是信仰的表达形式, 信仰所代表的某种情感与观念通过特定的仪式表现出来。信仰是仪式的基础, 仪式是信仰的具体化、形象化与生动化, 人们在举行仪式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表达、强化和维护信仰。“仪式是为维护信仰的生命力服务的, 而且它仅仅为此服务, 仪式必须保证信仰不能从记忆中抹去, 必须使集体意识最本质的要素得到复苏。”[11]纪念仪式通过象征符号的运用, 规范的仪式行为操演, 政治标语口号的传播来传递政治价值, 并将其融入全社会民众的内心深处, 强化政治信仰。礼终人散之后, 个体感觉到自己获得了仪式所赋予的精神效力, 使自身的精神本性得以重新锻造, 在既有的信仰之内注入新元素。经过纪念仪式的洗礼, 个体将对此前信息的吸收和理解所产生的正向认知扩展到更为广泛的生活层面, 并使内化的信仰融入到多方面的行为中。一般而言, 纪念仪式属于公共政治仪式, 纪念仪式中包含着基本的价值认同和社会共识的理念, “由于纪念对象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 借助纪念活动进行政治动员, 表达政治主张, 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共鸣。”[12]在临时组成的“仪式共同体”内部具有非常强烈的情感传染性。例如, “七一”作为党的生日, 是政治仪式的典型代表。在“七一”这一天举行集体入党宣誓, 是即将成为一名正式党员的宣誓者同自己信仰的对象之间达成神圣契约的过程, 在党旗、革命导师的见证下, 在《国际歌》高昂的歌声中, 开启了他们的政治新生命。三、充分运用纪念仪式, 积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纪念仪式是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 承担着传递与巩固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的功能。在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纪念仪式中,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建构纪念仪式时空与符号, 依据仪式教育机制, 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果。1. 纪念仪式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仪式与教育仪式是一种鲜活的教育方式, 其目的不仅是对人的教化, 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来实现身份的认同与文化的传承, 将价值观教育渗透日常生活中。在纪念仪式过程中, 渗入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国家成就教育等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 以显性的方式培养人们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意识。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明的过程中, 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纪念仪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并不是随着仪式的结束而消亡, “仪式没有结束”不是因为人们在回味仪式或者还未从仪式的热烈的氛围中沉静下来, 而是因为仪式培养了道德习惯, 传播了价值观。仪式时间和平常时间之间会发生一种感染效应, 就像把时间熨平, 仪式的内涵会过渡到日常生活中并持续发挥着作用。因此, 要使这种作用的效果最大化, 就要以日常教育作为辅助, “把组织节庆、纪念活动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激发群众爱国主义热情的重要工作, 特别是重要节日的庆祝活动要突出爱国主义的内容。”[13]这样, 纪念仪式才能与日常教育共同发挥持续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象征国家的符号主要有国徽、国旗、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具体形态的国旗成为了中国人心中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代表, 拥有无可比拟的崇高性与神圣性, 是各种国家性政治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神圣符号。山川河流、图腾、英雄人物事迹的塑像、国花、民族传统等等都是仪式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象征符号。强化仪式与悬挂国旗, 张贴标语, 升国旗, 入党入团宣誓等日常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相联系,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还应当将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符号展示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若没有符号, 社会思想情感只能是漂浮不定的存在。“但如果这些思想情感得以表达的活动与某种能持久的东西相关联, 思想情感本身也会变得更加持久, ”[14]思想情感通过符号才会长久存在。如每年的国庆节, 除了政府部门必须悬挂国旗外, 许多企业也自发在办公楼外悬挂国旗,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高高悬挂的国旗, 有的还在楼两侧插上好几面国旗, 有的汽车上也插着国旗, 创造出一种浓厚的爱国热情, 营造出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氛围。这是纪念仪式悬挂国旗在日常生活中的延续, 这种延续将纪念仪式与日常教育联结起来的方式共同产生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合力。爱国主义情感只有被定期地更新, 才不会被削弱, 通过仪式实践活动维持信仰。2. 纪念仪式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建构:时间与空间纪念仪式在仪式时空中培育爱国主义象征符号, 形成一套有机的符号体系, 使人们在象征符号的引领下进入仪式的神圣状态与氛围。人物、事件、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纪念的人物、事件背后牵引着具体的历史情境。“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在的框架, 只有在空间和时间的前提下, 我们才能设想真实的事物。”[15]在纪念仪式中, 时间和空间并不是形式化的存在, 延续的时间和广延的空间统摄着巨大的力量, 影响并控制我们的生活。纪念仪式开展需要依托特定的仪式时间和空间, 并通过象征符号使深入人心。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期性要求纪念仪式时间重复固定具有周期性, 空间庄严肃穆具有稳定性, 符号规范神圣具有象征性。从时间维度来看, 时间不仅仅是纪念借以发生的形式架构, 也是纪念仪式进行加工的原材料。一是节日纪念, 包括国家政治节日, 以及清明节、端午节、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二是人物纪念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留下光辉足迹的伟人, 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做出特殊贡献的人物, 黄帝、屈原、岳飞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着显赫影响的人物;三是事件纪念, 包括建党、长征、一二·九运动、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等党史国史中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是纪念仪式开展的依据, 能够从记忆的角度更好地发挥其纪念价值。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地, 也是经常的、不知不觉的, 具有渗透性、隐蔽性的特点, 并具有导向、动力和感染的功能。建构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系, 并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地在这些场所举行纪念仪式。因此, 要构筑纪念仪式空间, 搭建包括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革命战争中重要战役、战斗纪念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固定、恒久的建筑空间是纪念仪式中具有常态性的弘扬优秀革命传统、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共产主义信仰、实现精神洗礼的“圣地”。加强纪念建筑空间的修建和完善, 突出仪式空间的神圣性, 利用象征符号实现纪念内容的空间化, 采用坚硬质地建筑材料打造稳固的纪念建筑, 形成庄严肃穆, 雄伟开阔的仪式空间。3. 纪念仪式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变革:民族与时代纪念仪式既要继承中国传统礼仪资源又要融合时代特色创新发展。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 孕育了众多的仪式活动, 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精华。“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16]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离不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这就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萃取思想精华。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 其源就是炎黄时代, 其根就是炎黄文化。黄帝祭祀仪式流传了两千多年, 在国破家碎的抗战时期, 也未中断, 民族根脉延续至今。这些优秀的传统纪念仪式都是亟需继承的仪式资源, 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仪式教育相结合。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教育, 使人们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纪念仪式所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能够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有利于增强民众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进一步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 纪念仪式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运用新媒体作为新的载体。进入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 成为纪念仪式开展的新阵地, 它在同一个时间将全世界所有的华人联系在一起共同参与纪念仪式, 感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网络电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所具有的联系性, 让人们不再局限或阻隔在某一地域或空间范围, 这种开放的环境赋予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机遇。结语纪念仪式作为传播价值观, 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教育载体。作为“实践性话语”的纪念仪式是塑造价值认同的重要力量,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需要借助纪念仪式凝聚中国精神。纵观古今中外, 运用纪念仪式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有着丰富的成功实践。借助纪念仪式强化民族认同, 凝聚社会力量, 感悟历史, 构建集体记忆, 塑造价值观, 巩固政治信仰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选择。参考文献[1]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 2015-12-31 (1) .[2]杨巧.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仪式建构[J].教学与研究, 2014 (8) :81-87.[3][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李琛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26, 25.[5]杨宏伟.国家仪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 (5) :77-80.[6][法]莫娜·奥祖夫.革命节日[M].刘北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401.[7]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343.[8][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50.[9][法]莫娜·奥祖夫.革命节日[M].刘北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243.[10][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 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 2002: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