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关系 > 浅析我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发展警察公共关系

浅析我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发展警察公共关系

浅析我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何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创新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建立以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的警察公共关系,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和公安警察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和谐的警民关系。塑造良好形象,促进人与人的关系

浅析我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何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一)公安机关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良好的社会声誉 由于公安机关工作的特殊性,大多数公众只关心公安工作的结果,而很少关心过程。 如果查出一些有影响的大案,就会有群众的投诉和来信来访,这就能反映这个问题。群众经常担心。《警察公共关系》由12章组成,分为理论部分、主题部分和公共关系实践部分。 理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警察公共关系产生的研究目的、意义、历史背景以及警察公共关系与社会公共关系的关系。 专题部分包含很多内容。它们是警察人际交往、警察社会交往和沟通。首先,特殊公共关系活动的定义。一般来说,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日常公共关系工作。二是“特别公关计划”,旨在向公众传递信息,吸引新闻媒体的注意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种首先引入警察公共关系作为公安机关管理的有效工具和寻求内部团结和外部发展的重要手段,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被各种社会组织广泛使用。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公安机关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警察与社会各界和人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摘要:社区警务,又称问题导向警务,是当代西方警务革命的核心。 从揭示社区警务与警察公共关系在理论、战略和实践层面的比较入手,阐述了发展社区警务的现实意义。 其次,通过对中西社区警务内容的比较,分析了当前我国社区警务的优势。

如何发展警察公共关系

如何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创新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建立以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的警察公共关系,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和公安警察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和谐的警民关系。塑造良好形象,促进人与人的关系

浅析我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何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浅析我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范文

摘要: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提升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密切警民关系, 以及树立警察良好形象的有效举措。回顾历史发展, 分析目前警察公共关系中所存在的问题, 构建高效的警察公共关系组织系统、完善警察公共关系危机处理机制、建立良性互动的警媒关系和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等方面, 对警察关系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关键词: 警察公共关系; 对策; 建设;公共关系学论文公安机关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是完成公安工作任务和实现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应对复杂的社会治安局势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更是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 提升素质形象和拉近警民关系的现实要求。一、我国警察公共关系的历史回顾我国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 警察公共关系初建时期我国内地公安机关警察公共关系的初建始于上个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刚一成立, 就按照《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共同纲领》的相关规定, 在原军委公安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 并陆续撤销了中央社会部, 统一了公安机关的领导。周恩来总理指出:“国家安危, 公安系于一半。”公安部第一任部长罗瑞卿指出:“完全学会和敌人作隐蔽斗争, 特别是同国际特务斗争, 镇压内外敌人的一切捣乱和破坏, 建立革命秩序, 保卫国防, 保卫建设,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1) 新生政权下的内地公安机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工作方针, 并积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取得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剿匪运动和反特斗争的胜利,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基本扫清了当时土地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道路上的障碍, 并强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 彻底解除了对人民群众的政治压迫, 建立起安定的社会秩序, 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保证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二) 警察公共关系停滞时期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革”使警察公共关系进入停滞阶段。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 公、检、法被砸烂, 公安机关受到空前的冲击, 从中央到地方的公安系统处于瘫痪状态, 一大批公安民警被打倒、下放, 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一部分公安民警投入到政治运动当中。虽然仍有部分公安民警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但在这种社会治安秩序混乱的情况下, 公安机关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公安机关的职能被弱化, 一些恶劣的刑事案件发生后, 公安机关不能及时处理, 从而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 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支持热情大幅降低。(三) 警察公共关系重建时期文革结束后,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公安机关进行政治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把公安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上来。这一时期, 警民关系建设逐渐得到加强。在第十七次全国公安会议中明确指出, 要坚持群众路线, 恢复并充分发扬公安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在2003年召开的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上, 公安部明确提出要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作为今后公安工作的重点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 各地公安机关相继建立了警察公共关系部门, 并对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赢得了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新时期以来, 全国公安机关更加重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作用, 不断探索和研究实现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新方法, 使警民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改善。二、当前我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各级公安机关正在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改善警民关系。但是,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仍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一)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中主体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警察公共关系的主体, 是指在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中, 处于积极、主动地位的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 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和建构者。在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中, 警察公共关系主体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 缺乏必要的全警公关意识。所谓全警公关, 就是公安机关的全体民警都要具备参与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的理念和意识, 将公共关系活动的理念和意识贯穿于各项警务活动的全过程, 促进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建立并维持与公众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关系, 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由于我国警察公共关系研究开始的时间比较晚, 部分公安民警对警察公共关系没有充分的认知, 对警察公共关系的概念模棱两可, 甚至对公关意识比较淡薄, 不能真正理解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实质。2. 警察公共关系机构建设不健全, 缺乏必要的警察公关业务知识和技能。自2004年全国第一家警察公共关系处———武汉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处建立以来, 一些地区相继设立了专门的公共关系机构, 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警察公共关系活动, 但多数地区的警察公共关系工作仍由办公室、信访部门、宣传部门、政工部门负责。从组织结构来看, 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相应的组织地位。基层民警缺乏公共关系的工作经验, 与群众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技巧不强。警察公共关系不仅是一门学问, 更是一门沟通的艺术, 它要求从事相关工作的公安民警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坚强的自控力、快速的应变力以及强大的组织力。3. 形象危机意识不强。现阶段,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风险复杂多样, 贫富差距问题、城乡差距问题、城镇化问题、征地拆迁补偿问题、教育公平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 增加了社会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 公安机关及民警察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形象危机。(二)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中客体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警察公共关系的客体, 是指与公安机关及和人民警察发生互动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中, 警察公共关系客体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 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职能、性质以及工作范围不够了解。公安机关的职能是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预防和打击犯罪、保障改革成果和全体公民的各项权利得以顺利实现。在执法过程中, 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预防、打击犯罪和社会治安管理方面。而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 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工作性质、任务和工作范围缺乏具体的认知, 加之公安机关对于自身的工作性质缺乏全面的宣传, 使得人民群众对于公安工作的整体情况缺乏具体的了解。2. 群众片面追求权利实现, 忽视应尽的社会义务。在社会转型时期, 经济因素不仅是社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而且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人民群众片面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发展和权利的实现, 很多群众都没有认识到, 维护公共安全和治安秩序, 也是公民应尽的一种义务。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警察公共关系的对策针对当前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应采取以下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一) 构建高效的警察公共关系专业组织系统1. 建立健全专门从事警察公共关系的专业机构。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 提出“在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职能部门内建立专门的警民关系工作班子, 定期分析警民关系现状, 研究提出工作意见, 组织实施公共关系活动;基层一线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 组织专职、兼职相结合的警民关系联络员队伍, 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这就为建立警察公共关系专业组织系统提供了政策支持。除此之外, 相关研究部门, 如公安院校可设立从事警察公共关系问题研究的专门机构, 该机构由专业从事警察公共关系理论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成, 加强理论研究, 为警察公共关系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2. 建立警察公共关系工作运行机制。应建立日常警察公共关系工作运行机制, 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的搜集和整理、环境的预报和监测、参谋策划和决策、形象的设计和提升, 以及人际关系的沟通和协调等几个方面。对于信息的搜集和整理以及环境的预报和监测, 要作到了解情况、深入实际、科学预测、准确判断;对于参谋策划和决策, 要做好公安决策的“智囊团”, 提供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 当好领导的“左右手”;对于形象设计和提升, 要精心设计形象方案, 以提高公安机关的社会知名度、群众满意度为目标;对于人际关系的沟通和协调, 应建立起与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关系, 从而达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二) 完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中的危机处理机制要从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三个方面考虑:1.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警察公共关系危机预警, 是指从事警察公共关系的组织, 对即将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和险情, 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所进行的全面预测与风险评估, 并由此发出危机与警示的危机管理活动。警察公共关系危机预警机制由危机监测、危机评估和危机预报三部分组成。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监测, 是指警察公共关系组织运用各种渠道、方法和手段, 全面收集、整理反应危机迹象的种种信息和数据, 通过对即将或者可能引发公共关系产生危机的征兆和诱因, 进行系统全面的监察和观测。警察公共关系危机评估, 是指由警察公共关系组织在对大量的危机监测信息和数据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整合基础之上, 对即将发生或者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危机种类、波及范围和危害程度等作出的科学判断。警察公共关系危机预报, 是指警察公共关系组织依据专业、有效的危机分析结果, 对危害程度较大的潜在式危机及时向相关的社会组织或个人进行权威发布、提醒注意, 并建议提前采取事前预防和布控的危机管理活动。在具体操作中, 首先要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主流媒体与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进行有效的结合, 对相应的危机信息和数据进行采集, 为危机预警提供大量客观、准确的基础性资料;其次, 针对某一具体的问题开展专项调查获取丰富、详实的危机信息, 对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数据分析, 并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科学的评价和估算;最后, 根据评估结果对潜在危机进行科学预警。2. 建立快速处理反应机制。警察公共关系组织应建立危机处理快速反应机制, 以最快的速度对危机事件进行处理, 并贯穿于警察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的潜伏阶段、爆发阶段、持续阶段、消除阶段。一是潜伏阶段, 是及时规避和提前化解危机事件的最佳时机, 通过危机监测和有效预警, 对潜伏的危机予以积极布控和处理, 既可有效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又可有效预防类似问题的重复和蔓延;二是爆发阶段, 快速反应机制的核心是遏制危机事件的进一步升级, 控制事态发展, 抓住危机化解的最佳时间和契机, 在最短的时间把社会危害降到最低;三是持续阶段, 还应在缓解公众以及媒体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不满或质疑的基础上, 继续进行信息的回馈和警察形象的展示;四是消除阶段, 重新塑造人民警察的社会公信力, 尽快减轻、减少和消除公众以及媒体在警察公共关系危机事件中的消极影响。3. 完善危机事后处理机制。完善事后处理机制, 是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 是重塑警察形象提高警察公信力的重要保障。警察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的平息和完结, 并不意味着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工作的完结, 公共关系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消极作用并不会即时消失。相反, 媒体以及公众的质疑与不满情绪也可能会持续一定的时间和范围。警察公共关系组织必须开展危机解除的后续工作, 对媒体和公众进行正面回应, 对警察在危机事件的处理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 对整个危机事件的处理进行认真的回顾和深刻总结, 查漏补缺, 持续改进, 为今后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 并对全体公安民警进行警示、宣传教育。(三) 与媒体建立良性互动的警察公共关系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只有凝聚内外力量, 充分利用媒体, 积极与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良性互动, 才能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 提升人民警察的社会公信力。1. 整合内部力量, 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提出了着名的三“T”原则: (1) Tell your own tale (以我为主提供情况) ; (2) Tell it fast (尽快提供情况) ; (3) Tell it all (提供全部情况) , 强调危机处理时把握信息发布的重要性。有此可见, 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公安机关整合内部力量实现与媒体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措施。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在公共关系危机发生后, 第一时间介入处置工作, 参与决策过程, 根据事件的性质、趋势和媒体的关注点, 在第一时间发布最真实、最可靠、最权威信息的机构, 它可以及时引导媒体舆论和社会舆论, 提升公安机关发言的主动地位, 有效避免媒体的猜测、误导和炒作。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 实现与媒体的良性互动, 向媒体提供官方的、权威的第一手报道材料, 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2. 积极与媒体进行外部合作, 寻求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在信息传播上警方与媒体的利益存在交叉点。一方面, 警察公共关系的开展需要借助媒体这一阵地, 获得公众的支持和认可, 以提高警察自身的形象;另一方面, 媒体也需要警方为其提供真实、权威的新闻线索和新闻题材, 来吸引公众的视线, 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地位和价值。因此, 警察公共关系组织应积极与媒体进行合作, 是实现警媒“双赢”的必要保证。在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中, 应使警察的需求与媒体的追求相统一, 努力寻找两者利益的最佳结合点。一方面, 警察公共关系组织要善于利用媒体作好宣传工作、舆论引导工作和形象展示等工作, 巧妙地运用媒体的力量作好警察公共关系工作;另一方面, 警察与媒体之间进行密切的合作, 增进相互的之间的了解与配合。参考文献摘要: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加强警民关系、树立警察良好形象的有效措施。回顾历史发展,分析当前警察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构建高效的警察公共关系组织体系,完善警察公共关系危机处理机制,建立良性互动的警媒关系,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纳入法治轨道等。,本文对警察关系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关键词:警察公共关系;对策;建筑;公安机关应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这是完成公安工作任务,实现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应对复杂的社会保障形势,维护国家的长期稳定。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提高质量形象,密切警民关系,也是一项现实要求。 1。中国警察公共关系的历史回顾中国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中国内地公安机关警察公共关系的初步建立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在原军委和公安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逐步取消,统一了公安机关的领导。周恩来总理指出:“国家的安全取决于一半。”公安部第一部长罗瑞卿指出:“我们要学会秘密打击敌人,特别是国际特务,镇压内外敌人的一切干扰和破坏,建立革命秩序,保卫国防,保卫建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1)新生政权下的内地公安机关坚决执行和贯彻党的工作方针,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积极广泛地动员人民群众,赢得了反革命运动、剿匪运动和反特殊斗争的镇压,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下新生的国家政权,基本扫除了当时土地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道路上的障碍,坚决支持抗美援朝战争。它彻底解除了人民的政治压迫,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秩序,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保证了国民经济复苏的顺利进行。(2)警察公共关系停滞期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警察公共关系陷入停滞。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执法机关被粉碎。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公共安全系统瘫痪了。大批公安警察被撞倒,调到较低的级别,被迫离职。一些公安警察参与了政治运动。虽然仍有一些公安警察坚守岗位,但在这种混乱的社会秩序中,公安机关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公安机关的职能被削弱,一些恶性刑事案件发生后,公安机关无法及时处理,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极大地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热情。(3)文革结束后,在警察公共关系重建中,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安机关进行了政治思想整顿,把公安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维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上来。在此期间,警察和人民之间的关系逐渐加强。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坚持群众路线,恢复和充分发扬公安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在2003年举行的第20届全国公安大会上,公安部明确提出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这将是今后公安工作的重点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公安机关相继成立了警察公共关系部门。他们对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赢得了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合作。新时期以来,国家公安机关更加重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探索和研究实现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改善了警民关系。二。中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各级公安机关正在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改善警察公共关系。然而,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1)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主体存在的问题警察公共关系主体是指在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中处于积极主动地位的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和建设者。在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中,警察公共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 .整个警察缺乏必要的公共关系意识。所谓全警察公共关系(all-police public relationship),是指公安机关的所有警察都应该有参与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的理念和意识,公共关系活动的理念和意识应该贯穿于所有警察活动的全过程,从而促进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建立和维护与公众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关系,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由于我国对警察公共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一些警察对警察公共关系认识不足,对警察公共关系概念模糊,甚至公共关系意识相对薄弱。他们不能真正理解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本质。2.警察公共关系机构建设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警察公共关系知识和技能。自2004年武汉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部(全国第一个警察公共关系部)成立以来,一些地区先后设立了专门的公共关系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然而,大多数地区的警察公共关系工作仍然由办公室、信访部门、宣传部门和政治工作部门负责。从组织结构来看,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相应的组织地位。基层警察缺乏公关工作经验,与群众沟通的能力和技巧不强。警察公共关系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沟通艺术。它要求从事相关工作的警官具备较强的语言和写作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自控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较强的组织能力。3.形象危机意识不强。现阶段,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风险复杂多样。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城市化、征地拆迁补偿、教育公平、食品安全等问题。增加社会冲突的可能性。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公安机关和民警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形象危机。(2)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对象存在的问题警察公共关系的对象是与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互动的社会组织和人。在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中,警察公共关系客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 .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职能、性质和工作范围知之甚少。公安机关的职能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预防和打击犯罪,保障改革成果和全体公民权利的顺利实现。在执法过程中,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主要体现在预防和打击犯罪以及社会治安管理上。但是,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工作性质、任务和范围缺乏具体的了解,加上公安机关对其工作性质缺乏全面的宣传,使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总体情况缺乏具体的了解。2.群众片面追求权利的实现,忽视社会义务。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因素不仅是社会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人们片面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发展和权利的实现。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维护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也是公民的义务。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警察公共关系的对策针对当前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一)构建高效的警察公共关系专业组织体系1。建立和完善警察公共关系专业组织。公安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在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职能部门内设立专门的警民关系小组,定期分析警民关系现状,研究提出工作意见,组织开展公关活动;基层一线单位要明确指定专人负责,组建专职兼职的警民关系联络员队伍,共同努力,共同管理,形成良好的工作局面。”这为建立警察公共关系专业组织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持。此外,公安院校等相关研究部门可以设立专门从事警察公共关系研究的机构。这些机构由专门从事警察公共关系理论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以加强理论研究,为警察公共关系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2.建立警务公关工作运行机制。建立日常警务公关工作的运行机制。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收集与整理、环境预测与监测、员工规划与决策、形象设计与推广、人际沟通与协调。为了收集和整理信息,预测和监测环境,必须了解情况,深入现实,作出科学预测和准确判断;对于员工的规划和决策而言,必须成为公共安全决策的“智囊团”,提供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成为领导者的“得力助手”。对于形象设计和推广,形象策划应精心设计,以提高公安机关的社会意识和群众满意度。对于人际关系的沟通与协调,我们应该与公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达到对内统一、对外发展、对内质量、对外形象的要求。(2)完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中的危机处理机制,应考虑三个方面:1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警察公共关系危机预警(Early warning of police public relations crisis)是指从事警察公共关系的组织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和危险情况进行全面预测和风险评估,从而发布危机和预警的危机管理活动。警察公共关系危机预警机制由三部分组成:危机监测、危机评估和危机预测。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监控(Police public relations crime monitoring)是指警察公共关系组织利用各种渠道、方法和手段,收集和整理反映危机征兆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对将会或可能导致公共关系危机的征兆和诱因进行系统、全面的监控和观察。警察公共关系危机评估(Police public relations crisis assessment)是指警察公共关系组织在对大量危机监控信息和数据进行科学系统分析和整合的基础上,对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未来危机事件、危机类型、传播范围和危害程度做出的科学判断。警察公共关系危机预测(police public relations crime forecast)是指警察公共关系组织基于专业有效的危机分析结果,及时、权威地发出问题,提醒相关社会组织或个人潜在的危害较大的危机,并提出提前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危机管理活动。在具体操作中,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主流媒体应与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有效结合,收集相应的危机信息和数据,为危机预警提供大量客观准确的基础数据。其次,对具体问题进行专项调查,获取丰富详细的危机信息,对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和估计;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潜在危机进行科学预警。2.建立快速处理反应机制。警察公共关系组织应建立危机处理快速反应机制,尽快处理危机事件,并贯穿警察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的潜伏阶段、爆发阶段、持续阶段和消除阶段。首先,潜在阶段是及时避免和解决危机事件的最佳时机。通过危机监测和有效的预警,可以主动控制和处理潜在危机,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还可以有效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和蔓延。第二,在爆发阶段,快速反应机制的核心是遏制危机的进一步升级,控制局势的发展,抓住解决危机的最佳时机和机会,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危害。三是持续阶段,在缓解公众和媒体对公共危机事件不满或疑虑的基础上,继续回馈信息,展示警察形象。第四,在消除阶段,人民警察的公信力将得到重塑,公众和媒体对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的负面影响将尽快减少、减少和消除。3.完善危机后处理机制。完善事后处理机制是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重塑警察形象、提高警察公信力的重要保证。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的平静和结束并不意味着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结束。公共关系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会立即消失。相反,媒体和公众的怀疑和不满也可能持续一定的时间和范围。警察公共关系组织必须开展解除危机的后续工作,积极回应媒体和公众,对警察处理危机事件的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对整个危机事件的处理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和深入的总结,检查了泄漏和赔偿,不断改进,为今后的公关危机管理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并对所有公安民警进行了警示、宣传和教育。(3)建立与媒体良性互动的警察公共关系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只有凝聚内外力量,充分利用媒体,积极与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互动,才能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增强人民警察的公信力。1.整合内力,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雷格斯特提出了著名的三个“T”原则:(1)告诉你自己的高(主要由我给出信息);(2)快速告知(尽快提供信息);(3)全盘托出(提供全部信息),强调在应对危机时掌握信息发布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公安机关整合内部力量,实现与媒体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措施。发言人制度(the speaker system)是在公共关系危机发生后,首先介入处置工作并参与决策过程的组织,根据媒体的性质、趋势和关注点,首先发布最真实、可靠和权威的信息。能够及时引导媒体舆论和社会舆论,增强公安机关说话的积极地位,有效避免媒体的炒作、误导和炒作。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实现与媒体的良性互动,为媒体提供官方权威的第一手报道材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2.积极与媒体合作,寻求利益的最佳组合。警察和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利益是交叉的。一方面,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需要公众通过媒体的支持和认可,以提高警察自身的形象。另一方面,媒体也需要警方为他们提供真实、权威的新闻线索和新闻话题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地位和价值。因此,警察公共关系组织应积极与媒体合作,这是实现警察媒体“双赢”的必要保证。在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中,警察的需求应与媒体的追求相统一,努力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一方面,警察公共关系组织应善于利用媒体做好宣传工作、舆论引导工作和形象展示工作,并巧妙地利用媒体的力量做好警察公共关系工作;另一方面,警方和媒体之间密切合作,以增进相互了解与合作。参考[1]张赵端。警察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公安部政治事务部。警察公共关系[。北京:大众出版社,2008。崔北芳,朱金奎大,等.警察-公共关系[硕士]。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中国人民公安史稿编纂小组。中国人民公安史稿[。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杜金凤,涨潮了。警察和媒体[。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张兆端.警察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0.[2]公安部政治部编.警察公共关系[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8.[3]崔北方, 祝大安等.警民关系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4]中国人民公安史稿编写组.中国人民公安史稿[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5]杜晋丰, 高潮.警方与媒体[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