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 > 基于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的慢就业问题,为什么大学生就业缓慢?

基于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的慢就业问题,为什么大学生就业缓慢?

基于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的慢就业问题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缓慢?目前,在自主创业和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是一个热门话题。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家长和社交媒体都在关注如何帮助大学生实现快速就业,经常灌输学生不要挑剔,而要“先就业后择业”...没想到,突然,“慢慢地”

基于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的慢就业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生“慢就业” 即引发的几大现象

“缓慢就业”就在我们身边:毕竟,大学毕业生每年都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他们毕业后没有立即找到工作并不是今天唯一的现象。 然而,近年来,这种情况似乎有所增加,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现象。 调查显示,70.5%的受访者表示,在他们的亲戚、朋友和同学中,有“就业缓慢”的原因——逃避现实?如果工作不理想,合理的发展方向是主流,“慢就业”并不意味着没有就业,那么毕业生选择什么样的“慢就业”?有人认为,这不仅是就业形势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也是青年一代就业观念的变化。 根据郭胜的分析,“首先,真正的问题是有一些资格,“就业缓慢”和“就业缓慢”。从事一项职业;找份工作;这个城市的就业形势正在改善 事实上,缓慢就业是一群大学毕业生,他们毕业后并不急于找工作。 现在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并不急于找工作,而是选择旅行和陪伴父母。这群人被称为“慢就业群体” 在毕业季节,高校的校园招聘逐渐升温。 当每个人都关心“哪个大学生就业更好”时,有一种现象被媒体称为“慢就业”,即一些毕业生不急于找工作和学习,而是把自己暂时留在一个待定的状态。 如何看待这一选择已经成为最近媒体讨论的话题。 有些人认为“慢下来,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缓慢?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缓慢?目前,在自主创业和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是一个热门话题。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家长和社交媒体都在关注如何帮助大学生实现快速就业,经常灌输学生不要挑剔,而要“先就业后择业”...没想到,突然,“慢慢地”

基于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的慢就业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生“慢就业” 即引发的几大现象

基于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的慢就业问题范文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就业的角度,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大学生就业缓慢的问题。期待为大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做出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情况;解决方案;

随着“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企事业单位招聘各类人才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使得当代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国家、学校和家长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化实践中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自1999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扩大高校招生的战略决策,这使得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一方面,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促进了国民人口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根据教育部的相关信息,2018年全国主要大学毕业生总数达到820万人,比2017年的795万人增加了近30万人。在我国教育的发展中,大学毕业生的总数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信息,如果把2017年的中高职毕业生和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加到今年的毕业生总数中,2018年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500万,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自身、家庭、高校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各行业新老产能的转型和对创新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各企事业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在这种双赢的局面下,在过去的两年里,大多数企业在招聘许多大学时都感到沮丧。出国和参加知名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比例达到70%,导致没有学生在企业招聘中申请工作。缓慢就业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选择。

二。大学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

1.职业指导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职业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只为应届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课程,并将职业指导视为就业的“急救药物”。时机不够合理。此外,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行职业评价,职业评价通过自我认识和分析来决定职业发展。然而,目前市场上有许多评价问题。大多数评价工具是为社会群体开发的,不适合大学生,缺乏信度和效度。此外,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没有专门的专业规划人员,而是由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或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指导,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企业对应届毕业生不太感兴趣。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团队精神和工作责任感,缺乏社会认知和责任感的培养。企业在早期也面临着较高的应届毕业生培训成本。同时,与老员工相比,应届毕业生的跳槽现象更加突出。

3.学生的就业观念亟待纠正(缓慢就业、公开考试)。就业缓慢的现象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也与整体社会状况有关。这个问题有许多原因。社会经济、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等原因是存在的,但大学生自身也有原因。由于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够科学,他们往往有更高的职业发展目标。这使得一些大学生在选择工作和找工作的过程中感到困惑和不确定,这使得许多大学生选择不离开学校继续深造或毕业后回家成为“婴儿潮一代”中的一员。

4.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理性缺失。自主创业是现阶段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促进社会就业率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大学生企业家对企业的运作有着过于简单的了解。他们把创业的错误等同于“一笔钱、一块地、一个房间、一群人”的简单积累,甚至盲目地将创业的潮流等同于“找不到工作就创业”的想法。不清楚如何进行融资或如何规划业务活动。有些人甚至缺乏金融和管理的基本知识,把创业视为一种“游戏票”。

三。对策

(一)学校应进一步加大职业强度。

首先,要加大职业指导的力度,提供专业的职业指导课程,不仅要讲好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和行业发展制定职业计划,让每个大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的计划和计划。其次,要提高职业指导的专业性,鼓励就业指导中心设立专职教师,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掌握职业指导的知识和程序,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第三,职业指导时间的合理安排将使学生能够尽快开始职业规划,并在日常的办学实践中为学生推送就业情况的相关信息,这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观念和就业观念,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现状和理想。

(2)企业应树立人才发展观。

大学生不是社会负担,而是社会财富。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力资源群体,具有相对较新的专业知识、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可塑性,已经成为企业乃至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新鲜血液。尽管在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一些企业已经放慢了高校毕业生的招聘计划,但我们仍需要立足长远,客观认识大学生在技术创新、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巨大优势,树立更加科学、积极的“招聘理念”。此外,近年来,政府经常颁布政策,鼓励企业,特别是小型和微型企业吸收毕业生。例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一项规定,即小型和微型企业如果签订了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并在毕业后两年内为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缴纳社会保险费,则应将其缴费的100%返还给企业。进行岗前培训的,给予培训补贴。企业应善于把握政策红利,妥善处理利弊关系,树立长远发展意识,积累人才。

(三)学生应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

截至2017年底,中国约有2800万中小企业法人和6200万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包括个体企业)占总市场份额的90%以上,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机会、70%以上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和50%以上的税收。事实上,蓬勃发展的中小微型企业不仅提供了大量适合毕业生的基础工作,而且由于其培训机会多、创新要求高、发展大,为大学生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提供了跳板空。因此,大学毕业生不需要紧抓“体制内”的铁饭碗,而是应该跳下来,胸怀大志,积极主动地向实体经济、中小微型企业磨砺自己的素质和成长才能,实现个人成长与现实环境的成功对接。同时,社会也要创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理解和容忍大学生的心理失衡,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在舆论报道中宣传积极的能量,为基层毕业生创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不要成为压垮毕业生的“稻草”。

(4)引导大学生理性创业。

以无锡科技学院为例,抓住无锡众多创新机遇,建设创新创业学院,建立“教育+实践+孵化”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参加创新创业大会、青年创新创业嘉年华等活动,举办“青年创新创业学院计划”主题演讲,启动“智辉无锡”学院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竞赛。在校园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的活力。向学生展示青年创业的良好平台和广阔前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创业竞争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所需的能力、知识和心理素质。通过创新和创业教育,大学生不仅会成为求职者,还会成为就业创造者,从而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这个阶段,许多学院和大学建立了群众组织来引导学生创业。与此同时,一些学校也在开展创业指导或创业课程。这些都对现代大学生非常有益。学生应有效利用这些组织的作用,参与组织活动,然后学习自主创业的经验,锻炼自主创业的能力,最终实现自主创业,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学生应该为其他学生和社会剩余劳动力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就业形势做出自己微薄的努力。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企业进入校园抢人将成为城市抢人现象的升级版。这个社会问题有许多原因。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念,增强综合能力。学校应当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正确就业和创业。

参考
[1]乔雷华。“网络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分析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 (14) :28-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