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论社会发展与伦理的本质表达

3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论社会发展与伦理的本质表达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000字
论点:道德,媒介,伦理
论文概述:

论文首先论述了在社会开展过程伦理的实质表现与变化,进而从经济与文化开展的关系上展开了对媒介文化的阐述,提出了一些存在于我国现阶段媒介文化中存在的若干伦理问题。

论文正文:

1.伦理与社会发展概述

1.1伦理的定义和本质
“伦理”与道德是相互联系的,是指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伦理”一词越来越多地被单独使用,越来越少被组合使用。“伦”这个词的原意是“被”的意思,它被扩展到包括组、类、比、序等。孟子对“人际关系”的强调是指当时人们之间的各种道德关系和标准。“理”一词的意思是治愈玉,它具有分裂、组织和延伸后的真理的含义。“Lun”和“Li”一起使用。它们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的《礼乐全书》:“乐者也是懂伦理的人。”这里的“伦理”一词既有伦理的一般含义,也有当时的道德关系。
在西方,英语和俄语的“伦理”或“伦理”起源于古希腊语,其中包含习俗、风俗、品质、美德等含义。伦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体现在善与恶、义务、行为准则、人生目的和价值的范畴和概念体系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目的。它侧重于人的心灵、行为特征和相互关系的更新和发展,即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改善相互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是一门最高善的科学。从那时起,伦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善”上。然而,许多理论对“好”有不同的定义:感官主义者说幸福是好的,基督教伦理是好的,服从上帝是好的;康德说服从绝对命令是好的,然后对克摩尔来说,好变得难以言喻。
传统道德从说好开始,到说不好结束。事实上,这并不是关于道德的学科性质的错误。真正的问题可能是如何说好。事实上,伦理作为社会道德的反映,原则上应该能够回归社会存在和社会现实生活。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所谓道德上的善实际上是以实践理性的方式把握的现实生活。现实生活的存在有两个层次。首先,它有一个“真实的状态”。社会的真实状态不仅指个体生命或个体生命事实的存在,也指整个人类生命事实。它的基本内容是指人类的交流实践。由此产生的良好意识是对人性中美好成分的积极评价,也是在实际交流中体现出来的对象化形式。其次,社会生活也有“自然状态”。显然,我们的现实生活不仅仅是好人好事和美好的生活,还有许多不令人满意的人、事和生活,甚至是坏人坏事和坏生活。因此,有邪恶,善与恶之间有对立。因此,人们渴望改变现有的状态——从社会生活的实际状态发展出自然状态——美好的生活。……
..............................

2。媒体文化与发展社会

2.1现代人生活的环境结构

我们从出生起就处于某种环境中。一方面是自然存在的客观环境,也叫地理环境,比如你出生在中国的哪个省。与此同时,我们的祖先已经改变了这种环境。换句话说,我们生活的所谓“感性世界”是一个可以清晰感觉到的自然世界和一个人工物质世界。另一方面,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大众媒体的普及和不断扩张,人们越来越被迫生活在一个他们感觉不到的世界,他们的行为也越来越受到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无法证实的事件的影响和限制。这个世界是一个由他人从地理环境中汲取的有意义的系统。象征性的操作被执行以使它成为社会信息,这是我们通过各种媒体手段知道的,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为。
我们看不到世界本身。我们看到了媒体选择和解释的世界。想想你从哪里得知五角大楼的外观的?你从哪里得知北约轰炸了我在南斯拉夫的大使馆?你从哪里知道戴安娜王妃的?你从哪里得知克林顿总统的丑闻的?你对巴黎街头的时尚了解多少?你从哪里得知台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总统选举”?你在哪里知道几千英里外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事实上,其中大多数是我们无法直接感知的人和事物,我们已经认识到,毫无疑问,最重要的是通过大众媒体: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现代人生活的环境的最大特点是,他们需要依赖他人才能进入的环境比例正在增加。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媒体,传统的传播方式也逐渐被废止和取代。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W. Thomas)将这种大众媒体通过理解周围环境的象征性操作所创造的环境称为“虚拟环境”,这与实际的客观环境形成了对比。这样,一个巨大的象征性环境,即虚拟环境,被插入现代人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生活的环境世界之间。他说:“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因素,即人类和他的虚拟环境之间的插入。他的行为是对这种虚拟环境的回应。”................................
.............................

3。解读媒体文化中的一些伦理问题....................................................................17[/br/ ]3.1媒体和社会问题..............................................................................................17
3.1.1大众传播的强大影响和人类传播生活的不平衡状态............................17[/溴/]3.1.2媒体和社会问题:拜金主义、性与暴力、隐私................................18
3.2新闻自由和新闻道德之间的悖论.........................................................................22[/比尔/]3.2.1新闻自由与新闻道德的发展和冲突......................................................22
3.2.2.............................24
3.3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孰先孰后....................................................................25
3.3.1经济和文化....................................................................................................25
3.3.2媒体和广告的经济效益..................................................................................27
3.4网络道德..............................................................................................................29
4。.................................................................................32
4.1重申媒体的社会责任..................................................................................32
4.1.1社会责任理论.........................................................................32
4.1.2大众文化的媒体导向.................................................................................33
4.2观众真正需要什么?-研究观众的结构和动机...................34
4.2.1受众联系媒体.....................................................................35
4.2.3中国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兴趣结构...............................................37
4.3媒体的自律与他律——传播伦理的救赎.................................................38
4.3.1媒体自律......................................................................................38
4.3.2他律......................................................................................40
.........................................

结论
康德关于自律的道德理论在现实生活中过于片面和主观。它属于唯心主义伦理学,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然而,从他的角度来看,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闪耀着人类思想和智慧的话语,即他在道德领域对人类主观能动性的生动表达。事实上,在我们实际的道德实践本身中,确实有一个明显的“自律”特征。因为一方面,虽然道德的产生和演变必然受到某些社会关系的制约,但它也取决于人们对这些社会关系的理性和自觉把握。道德作为一种个人存在和人类存在,其规范原则和价值目标是通过理性把握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确立的。另一方面,道德原则毕竟不同于法律规定,依靠严厉的惩罚和制裁来维持它们。它的约束通常是一种软约束。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康德是西方伦理学中自律伦理学的代表。它指出道德的本质是人们心中的自律。正是人类的理性和人类精神的力量使人们成为宇宙和世界的主人。因此,道德原则也应该由人类理性本身触发。他一再声明,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意志的自律,这使他自由、伟大和自尊。
康德认为,人不是别人任意使用的工具和手段,而是作为自己的主人来实现自己的道德原则,不是出于自私的意图,也不是出于追求名利的愿望,而是出于纯粹的理性善意,这就是人的意志自律。因此,他认为,“在所有道德评价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精确地注意所有规范的主观原则,以便所有的行为道德都能实现。这种认识在于,行为的建立必须基于责任,不,尊重法律,而不是所有的爱和对行为效果的偏好。”……

参考
1。[美国]卷李普曼,舆论。林伊山,华夏出版社,1989。
2。威尔伯·施拉姆的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金颜宁等,华夏出版社,1990。
3。宋林飞,《社会传播》,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4。艾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977年。
5。美国[]埃德温·艾曼纽和迈克尔·艾曼纽,《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1982年。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
7。威尔伯·施拉姆正在等待报纸的四大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新华出版社,1980年。
8。李丙燕、陈有芳,《新闻自由与自律》,台湾中正图书公司,1988年。
9。赫伯特·奥尔特舒尔,《权力的媒体》,转。黄煌、邱志康,华夏出版社,1989年。
10。美国[]莱斯曼·格雷泽·黛安,1948,《孤独的人群》,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
11。刘建明《自然与人民意志——当代中国的社会舆论问题》,今日出版社,1998年。
12。[英语]大卫·巴特勒媒体社会学,赵博英、孟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
13。比《中国儿童疾病》更了解,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
14。约翰·米尔顿的《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