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4564字开题报告范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开篇——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

4564字开题报告范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开篇——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

论文类型:开题报告
论文字数:4564字
论点:礼乐,儒家,德育
论文概述:

本文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以“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为例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方法。

论文正文: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
开幕报告
内容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本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第四,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本文的研究框架
五、写作大纲
六、本文的研究进展
七、读过的文学作品
一、选题背景
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与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相比,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然而,儒家文化主要是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大师通过总结、反思和借鉴夏商特别是周代的礼乐文化遗产,创造性地建立了以礼乐为核心的文化。因此,儒家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礼乐文化。儒家礼乐文化蕴含着悠久的礼乐教育传统,礼乐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教育。因此,儒家礼乐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可以利用。本文之所以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作为研究内容,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必要的。勤劳、聪明、善良的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并积累了丰富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优良习俗的浓缩“精华”。有人指出,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考验,能够团结一致,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和活力,这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密不可分。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铸就了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它积累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体现了人类对完美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正义、和谐、求同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道德在提高人的身心素质、改善人的精神境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今天的中国,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大多数人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在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下有了更多的物质欲望。与此同时,由于权力腐败和制度不完善等多种因素,贫富分化加剧,人们的心理日益失衡。除了缺乏信仰、精神上的空和道德上的空虚之外,一些人为了获得物质利益,采取了各种手段,许多道德上令人厌恶的行为和违反良心的行为在社会上层出不穷。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中国人心目中曾经神圣的“道德”这个词正在悄悄地失去它以前的光辉。有些人似乎已经失去了他们的道德底线,为了个人利益而为所欲为。这样,腐败、牟取暴利和铺张浪费在社会上很普遍空;然而,看到诸如见利忘义、不道德无耻、串通一气等恶行并不少见。”(2)针对社会上各种违背道德良知的丑恶行为和现象,学者司马云杰尖锐地指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道德本性、自然良知和精神世界。否则,如果良心不说话,道德败坏,他们还会是谁?如果人类只有食物和性的本性,如物质欲望和性欲,没有道德头脑、道德情感、道德理想和精神世界,那么人类将成为与动物没有区别的物质存在。”(3)可以看出,当前中国道德危机的后果是严重的。它使人们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基础,扭曲了行为标准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混乱、人际关系的持续矛盾和日益失衡的社会秩序。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我看来,所谓的“创新”严格地说是指创造性的新思想、新思想或新发明。然而,事实上空并不能创造学术研究,相反,它是以以前的研究为基础的,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综上所述,本文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总结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在论述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内容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中蕴含的德育资源,主要包括丰富的德育内涵、超越时代的德育精神和独特的德育特色。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道德意蕴主要是指天人合一的道德教育理念,完善人格、和谐社会的道德教育目标,丰富特定的道德教育内容,礼乐结合的道德教育方法。道德教育的精神主要包括仁爱、尊重、谦逊和理性的精神。道德教育的特征集中在天人合一、情感理性、内外自律、自律与他律。
2.系统分析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道德价值。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主要体现在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待人接物、安身立命的道德价值,促进和谐、和谐关系、真诚启蒙、开明伦理的道德价值,净化社会风气、改变习俗、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秩序的道德价值。本文论述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道德教育思想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形成中国人自我反省和内心追求的修养观,有利于形成中国人的礼教品格特征,有利于培养中国人追求道德价值的自觉意识。
3.阐述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道德价值观当代转型的意义和路径。本文系统分析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道德价值观当代转型的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促进当代人身心和谐,促进当代人际关系和谐,实现当代社会秩序和谐;二是构建知识道德教育、生活道德教育和信仰道德教育相结合的道德教育体系。三是在树立新的道德教育理念、重塑道德教育目标、丰富道德教育内容、拓展道德教育途径的基础上,有助于突破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困境。明确提出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道德价值观当代转型的“三位一体”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创造性转型,即先秦儒家优秀礼乐文化向现代礼仪体系和规范的转型;二是创新发展,即在继承和推广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优秀的传统礼仪仪式和礼仪习俗;三是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即建立和完善先秦儒家优秀的礼乐文化和现代礼仪规范教育体系。
第三,本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王国维的《殷周系统论》(1991)是一篇从广义上研究礼仪的代表性文章。文章指出殷周时期是古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一般来说,西周制度与商贾制度在三个方面有所不同:一是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度、丧服制度和封建制度就是由此产生的。商人继承制度是以弟弟为主,其次是儿子,没有弟弟再传给儿子。第二是寺庙的数量。商朝没有摧毁寺庙的制度。李家提到的寺庙制度萌芽于周初。第三,同姓但不结婚的制度。商朝六日以后,婚姻可能被允许。不同姓氏的婚姻制度始于周朝。因此,王国维的最终结论是:“殷周朝的巨大变化,从它自己的话来看,不过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和都城的转移;从内部来看,旧制度将被废除,新制度将蓬勃发展;旧文化将被废除,新文化将蓬勃发展。”(1)王国维的观点在学术界影响很大。王国维《关唐吉林》中的许多章节都是以具体的历史事实为依据来证明周公礼乐制作的真实历史状况,并阐释这些礼制及其在各个朝代的传播。杨宽在《古代史新探索》(1965)一书中,对皇冠仪式、民族仪式、乡村饮酒仪式、晚宴仪式和射击仪式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杨宽认为皇冠仪式起源于氏族时期的“丁成仪式”,而乡镇饮酒仪式则起源于氏族聚居地的饮食系统等。刘以智在《中国文化史》(1988)一书中,以《李周》和《李逸》为基础,从地域划分、官职、赠地制度、王朝教育、服饰、饮食医药制度、礼俗、乐舞、王朝与诸侯关系等方面论述了周朝的礼仪制度。李雪芹在《古代礼制与宗法制》(1984)一文中介绍了西周五礼的具体内容、社会政治功能、古代掌管各种礼制的官职、儒家礼制研究的主旨和礼书,并对先秦时期的礼制做了简明的总结。钱选的《三礼通论》(1996)是一部比较完整的研究三礼制度和名物的著作。这本书详细地分析和叙述了著名的事物,如衣服、饮食、宫殿、马匹和战车、军事装备、旗帜、音乐和舞蹈、葬礼等。、官职制度、土地补偿、税收、地租、军事制度和军赋、学制、祠堂祭祀、农村社区和社区等。,以及诸如加冕仪式、婚礼、葬礼、祭祀仪式、嫁妆等礼仪。杨志刚的《中国礼仪制度研究》(2001)介绍了历代礼仪制度和礼仪规范的演变。重点论述了以吉祥、嘉利、李滨、军事、残酷五大礼仪为代表的礼仪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演变,分析了礼仪与社会、历史、文化等的关系。⑥。陈树国的《中国礼制史》(先秦秦汉)(2011)对先秦两汉礼制做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这是近年来研究礼制较为全面系统的一本书。胡新生的文章《中国文化中礼仪制度的特征与礼仪制度的印记》(2014)探讨了礼仪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他认为礼仪制度不同于其他法律制度的本质属性在于其表现性、象征性、程式化和规范化。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发展充分发挥了礼仪的表演性和风格化,从而给中国文化打上了重表演性和风格化的烙印。
刘苏的《礼乐精神——礼乐文化与中国政治》(1990)探讨了礼乐精神与中国政治、中国文化的关系及其影响。杨祥奎的《周宗社会与礼乐文明》(1992)主要从礼乐起源、周公的《礼乐制度》和孔子的礼乐思想等方面论述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礼乐文明。指出西周早期的礼乐文明以“德”为核心,春秋晚期以仁为核心。谢迁的《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乐文化》(1996)考察了礼乐文化中的宗教传统,论述了儒家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3)。薛冰夷的《礼乐文化论》(1997)论述了原始礼乐习俗、西周礼乐制度、东周礼乐理论、后世官方礼乐和后世民间礼乐。他认为礼乐文化是在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宗教、政治、伦理、制度、民俗和艺术(音乐和舞蹈)。它的影响渗透到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对中国的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华阳的《先秦礼乐文化》(1997)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强调礼乐不分的传统模式,以音乐为线索研究礼乐政治。分析了乐舞仪式的规范化和神秘化,音乐与仪式的“自力更生”与“人为”相结合的过程,乐舞乐器“诗”的演变和发展对仪式体系的影响,以及仪式与音乐体系的具体结构及其文化氛围中的社会生活,从而揭示了中国仪式与音乐文化的东方特征(5)。邹长林的《中国礼仪文化》(2000)主要以《礼记》为中心,以古代礼仪的发展演变为线索,探讨古代礼仪的地位、起源、结构、功能和价值。提出的一些观点很有价值。刘秦致的文章《礼——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分析》将礼视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模式⑦。顾贾茜《礼仪与中国文化》(2001)主要从礼仪的角度探讨礼仪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梳理中国传统礼仪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对传统礼仪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四,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应该注意的是,道德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道德教育和狭义道德教育的定义也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不同。从内容上看,广义的道德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狭义道德教育特指道德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培养道德品质和道德品质,使其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范围来看,广义道德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的所有活动,包括社会道德教育、社区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狭义的道德教育特指学校道德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从而形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的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本文中“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中的“道德教育”是指广义上的道德教育,包括内容和范围。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起源、内容和核心价值。先秦儒家礼乐文化源于原始社会的礼乐习俗、夏商时期的宗教礼乐和西周的礼乐制度。它综合了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大师在政治、社会和生活层面阐述的价值观、政治秩序、社会理想、人格追求、行为准则等思想,以“礼与乐”为核心,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处。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义是精神核心,和谐是价值目标,中庸是实践标准,礼乐教育是实现途径。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差异性、和谐性、适度性和相称性上。差异、适度和适度是价值观的体现,和谐是价值观的目标,而差异、适度和适度都是为了实现和谐。
第二部分,在分析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内容和核心价值的基础上,阐述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中蕴含的德育资源,主要包括丰富的德育意蕴、超越时代的德育精神和独特的德育特征。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道德意蕴主要是指天人合一的道德教育理念,完善人格、和谐社会的道德教育目标,丰富特定的道德教育内容,礼乐结合的道德教育方法。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道德教育精神主要包括仁爱、尊重、谦逊和理性精神。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特征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情感理性、内外自律、自律与他律。
第三部分,在阐释先秦儒家礼乐文化所蕴含的道德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进而评价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本文在分析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内容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对个体的道德价值,如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待人接物、安身立命。它对于和谐关系、和谐关系、真诚启蒙和开明伦理的道德价值,如净化社会氛围、改变习俗、消除矛盾、维护和谐秩序等,也是有价值的。在此基础上,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了秦代礼乐文化的德育思想。这种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中国人自我反思修养观的形成,有利于中国人谦恭有礼品格品质的培养,有利于中国人追求道德价值的自觉意识的培养。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等级差异,模糊了人们的平等权利;过分强调社会秩序,压制个人主观人格,压制人类活力。
第四部分分析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道德价值观当代转型的基础,重点阐述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道德价值观当代转型的意义,阐述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道德价值观当代转型的路径。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道德价值观的当代转型是以历史的实现为基础的。因此,首先,探讨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历史道德价值的实现基础。主要表现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道德有着天然的联系;同时,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强调通过实践来教化,强调礼、乐、刑的相互运用。在分析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道德价值当代转型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道德价值当代转型的意义,主要包括:有利于促进当代人身心和谐,促进当代人际关系和谐,实现当代社会秩序和谐;构建知识道德教育、生活道德教育和信仰道德教育相结合的道德教育体系是有益的。在树立新的道德教育理念、重塑道德教育目标、丰富道德教育内容、拓展道德教育途径的基础上,有助于突破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道德价值观当代转型的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创造性转型,即先秦儒家优秀礼乐文化向现代礼仪体系和规范的转型;二是创新发展,即在继承和推广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优秀的传统礼仪仪式和礼仪习俗;三是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即建立和完善先秦儒家优秀的礼乐文化和现代礼仪规范教育体系。
(2)本文的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框架可以简单表达如下:
五、写作大纲
概要7-10
摘要10-12
导言13-31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现状13-27
一.研究背景13-17
二.研究现状17-27
(a)国内研究的现状17-25
(二)外国研究现状25-27
第二节研究内容和创新27-31
一、研究内容27-29
二.研究方法29
Iii .创新29-31
第一章是关于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起源、内容和核心价值31-78
第一节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31-43
一、仪式文化的内涵31-36
二.音乐文化的内涵36-41
三,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内涵41-43
第二节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起源43-51
一、原始社会的礼仪和音乐习俗43-45
二.夏商时期的宗教仪式音乐45-47
Iii .西周礼乐制度47-49
四、春秋前期人文思想49-51
第三部分是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内容和核心价值51-78
一、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内容51-69
(一)仁义是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精神核心51-55
(二)和谐是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价值目标55-61
(3)中庸是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实践标准61-64
(4)礼乐教育是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实现
二,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核心价值69-78
㈠差异69-71
㈡中等71-73岁
相称性73-75
㈣75-78岁
第二章分析了先秦时期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资源
第一节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意蕴78-88
一、天人合一的德育理念78-81
二.完善人格统一有序社会的德育目标81-83
三.丰富具体的德育内容83-86
四、礼仪与音乐相结合的启蒙86-88
第二节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精神88-95
一、仁88-89
Ii .恭敬的精神89-91
Iii .谦卑精神91-93
Iv .理性精神93-95
第三节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特征95-103
一、天人合一95-97
二、情感与理性的统一97-98
三.外部维修和内部维修的统一98-101
四.自律与他律的统一101-103
第三章分析了先秦时期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
第一节先秦儒家礼制文化的道德价值103-122
一、礼貌对人类生存的价值103-106
二、礼貌对修养的价值106-113
第三,礼貌对人类情感表达的价值113-116
Iv .礼貌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价值116-122
第二节先秦儒家音乐文化的道德价值122-129
一、陶冶性情和心智123-124
Ii .促进友好和谐的关系124-126
三、诚实启蒙,明达伦理126-127
Iv .净化大气和改变习俗127-129
第三部分评述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道德价值
一,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和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129-136
(一)有利于中国人反思自身内在修养观念的形成129-132
(2)有利于汉字礼貌性的形成132-134
(3)有利于培养中国人追求道德价值的意识134-136
二,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和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136-139
(a)过分强调等级差别,阻碍了人民的平等权利136-137
(2)过分强调社会秩序和压制个人主观人格137-139
第四章是先秦时期儒家礼乐文化道德价值观的当代转型
第一节是先秦时期儒家礼乐文化道德价值观当代转型的基础
一、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历史道德价值的实现基础139-150
(一)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40-144
(2)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道德密不可分144-147
(三)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重视实践育人147-149
(4)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重视礼、乐、刑的互用149-150
二,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当代道德价值观转型的必要性150-154
在当今社会出版展览的必要性150-151
(2)现代人全面发展的需要151-153
(三)构建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必要性153-154
第二节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道德价值当代转型的意义154-184
首先,它有利于促进当代人的身心和谐154-158
第二,有利于促进当代人际关系的和谐158-161
三、有利于实现当代社会秩序的和谐161-163
四、帮助建立新的道德教育体系163-170
五、有助于突破当前的道德困境170-184
(一)树立德育新理念170-172
(二)重塑德育目标172-175
(3)丰富德育内容175-177
㈣扩大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177-184
第三节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道德价值当代转型的路径184-205
一、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道德价值当代转型应遵循的原则185-190
二,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对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的转化路径选择190-205
(一)创造性转化:先秦儒家优秀的礼仪文化转化为现代礼仪制度和规范190-195
(2)创新发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礼仪和礼仪习俗195-201
(3)创建现代教育体系:加强先秦儒家优秀礼乐文化与现代礼仪规范教育201-205
结论205-207
参考文献207-213
学位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13-214
确认214-215
六、本文的研究进展(略)
七、读过的主要文献
[1]丁丁。儒家礼乐文化价值取向与中国民族精神[。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2]丁丁。儒家礼乐文化精神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丁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礼乐文化精神及其现代意义[。孔子研究,2008,(6)。
[4]陈光义。中国传统仪式文化资源的现代开发[。作者,2010年,第12期
[5]陈柯俊。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孔子的礼貌与乐观[。宁夏党校学报,2001,(3)。
[6]陈水城。用传统仪式文化滋养心灵之根:“仪式文化教育”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7)。
[7]陈王恒。儒家礼节性乐观主义及其当代价值[。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3)。
[8]陈王恒。先秦儒家礼乐思想的当代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4)。
[9]张文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仪式”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36)。
[10]陈云。先秦礼制文化与语言的高雅[。湖南社会科学,2011,(6)。
[11]成国雄。仪式音乐文化的历史作用和现代价值分析[。湖南理工大学学报,2008,(7)。
[12]董洪雅。论仪式文化在生活德育中的借鉴意义[。理论月刊,2009,(11)。
[13]段宏伟。论儒家礼乐和谐文化思想[。中州学术期刊,2005,(5)。
[14]慧峰。李乐文化创新公民教育路径[。人民论坛,2014,(18)。
[15]宫殿建筑。仪式和音乐文化基因和民族文化传统[。杰作欣赏。钟勋刊,2011年第6期
[16]郭晓冬。荀子思想的社会学解读[。复旦大学学报,2000,(3)。
[17]韩德民。荀子李乐观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1)。
[18]胡军秀,姚魏军。“礼仪之邦”:中国礼仪文化与社会和谐的追求[。学术论坛,2008,(6)。
[19]胡方舒。从《论语》看中国礼仪文化的特点[。齐鲁师范大学,2012,(4)。
[20]纪志强。周朝礼乐文化的基本结构[。《理论月刊》,2013,(1)。
[21]江映蓉。荀子的“礼乐”启蒙思想与现代道德传播[。哲学趋势,2010,(5)。
[22]张謇。《先秦儒家音乐教育思想探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3]蓝蓝。中国仪式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
[24]兰嘉云。礼乐文明与和谐文化建设[。湘潭大学学报,2008,(4)。
[25]劳森。世界道德教育演进视角下的中国学校道德教育[。当代青年研究,1996,(5)。
[26]李健。孔孟启蒙思想及其意义[。齐鲁日报,2006,(4)。
[27]李明华,石国强。东周礼乐文化影响下的道德价值危机初探[。《大屿山世界》,2014,(36)。
[28]李书华。论孔子对传统礼乐文化的贡献[。孔子研究,1994,(4)。
[29]张延清。儒家礼乐文化及其教育功能[。理论研究杂志,2013,(10)。
[30]李雪芹。古代礼仪与宗法制度[。载王力等。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