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5456字开题报告范文,社会学论文开篇报告: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会网络关系重构研究——以贵州省H移民点为例

5456字开题报告范文,社会学论文开篇报告: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会网络关系重构研究——以贵州省H移民点为例

论文类型:开题报告
论文字数:5456字
论点:移民,社会,研究
论文概述:

本文为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以“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社会网络关系重构研究 ——以贵州省H移民点为例”为例介绍了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方法。

论文正文:

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会网络关系重构研究——以贵州省H移民点为例
开幕报告
内容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本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第四,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本文的研究框架
五、写作大纲
六、本文的研究进展
七、读过的文学作品
一、选题背景
历史上有许多移民现象,如“以水和草为生”的现象或逃避战争的移民活动。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建设水利水电工程的需要,中国开展了许多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如“三峡移民”。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保护环境的移民活动逐渐增多,被称为“生态移民”。中国最早的生态移民是“宁夏吊庄移民”,后来的生态移民大多集中在西北地区。然而,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西南地区的生态移民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部,长江和珠江上游。它的生态状况很重要。然而,与其他省份相比,贵州的发展具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贫困问题突出的特点。为了改善贵州的生态问题和贫困问题,贵州省从2001年开始实施“扶贫搬迁”工程。截至2010年的十年间,共投入资本24.2亿元,流动人口达到382,700人。但是,按照2300元的扶贫标准,全省仍有1149万贫困人口,其中85%以上分布在武陵山区、乌蒙山、云南、广西、贵州石漠化地区等毗邻的贫困地区。因此,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2年开始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制定“贵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规划(2012-2020)》,并决定从2012年6月起筹集1600亿元,在全省建设1041个集中安置点,搬迁47700万人,移民总数超过三峡工程。笔者参加导师关于西南地区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专题时,参观了贵州的许多生态移民点。他发现,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会导致移民离开原来的居住地,迁移到离原来居住地远近的新环境,他们的社会网络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社会网络是人们获得各种社会资本、获得社会支持和开始新生活的重要保证。因此,我提出了研究生态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想法。同时,贵州也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17个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39.7%。大量少数民族分布在生态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这使得少数民族在生态移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使得他们在移民过程中面临着比汉族更复杂的情况。目前,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研究不多。因此,根据我的研究方向和导师的建议,我希望通过对贵州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实地调查,能够了解贵州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会网络的演变和重建过程,以及这一变化对移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促进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会网络关系重建、改善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推动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提高移民的生活满意度。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a)研究目的
贵州省生态移民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的必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搬家、留下来、致富”是政府工作的重点。然而,从原始土壤向另一个地方的迁移不仅仅是生命空之间的转移。根据贵州省“以乡镇企业为主”的移民安置模式,大部分移民将从农村迁移到乡镇中心,从相对分散转向集中居住。居住区的民族构成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移民的社会网络关系。本文希望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了解与以前相比,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社会网络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如何影响移民的生活,以及如何重构社会网络关系,构建和谐的移民社区,提高移民的生活质量,使移民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生活。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关于生态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集中在生态移民的宏观层面上,有的则主要从整体生态移民对移民主体社会适应的影响角度进行论述,成为本文的一章或一节。研究的深度显然不够。同时,虽然对移民社会网络的研究很多,但生态移民与其他类型的移民相比有更大的特殊性,如工程移民和新城市移民。现有的移民理论可能不适用于生态移民。因此,理论上,有必要进一步丰富这方面的内容。
2.现实意义
贵州省目前正在开展一项大规模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需要移民的人数高达100万,民族构成相当复杂。可以说,这是一项综合生态、经济和种族问题的移民计划。它的成功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生态安置项目的实施将把生活在环境脆弱地区或环境恶化地区的人们转移到更适合人类居住和发展的地方。无论是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移民原有的社会网络关系都会受到影响。在新环境下,移民将面临重组社会网络的巨大压力。因此,对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会网络关系重构的研究,可以为提高少数民族移民的生活质量,帮助政府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本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单晶晶在2007年发表的《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变迁》(Changes in the Social Network of Migrant Workers)中指出,随着生计从农业生产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城市农民工正在逐步建立基于产业关联关系的新的社会关系,并使之成为其社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新的网络关系正在逐渐成为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本。谢海江的《集中居住社区居民社会网络的演变与重建》对苏南农民集中迁移到城市后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他们的社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趋同性下降,异质性增加,密度越来越弱,弱关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移徙工人。根据马冬梅的“少数民族农民工社会网络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桂林市为例”,血缘和地缘关系在少数民族农民工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他们关于农民工的信息主要是通过他们提供的,这两种网络关系中的人们在正式工作后的生活中也相互支持。凌锐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网络影响因素分析》分析了影响少数民族城市社会网络建设的因素。他发现,从个人和整个族裔群体的角度来看,年龄、教育水平和离家时间长短都会影响移民社会网络的重建。一般来说,15-30岁的移民更有可能适应新生活。他们的教育水平越高,出国时间越长,移民的社会网络建设就越有利。从全民族的角度来看,全民族的教育水平和职业结构将影响他们的社会网络建设,这些因素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
对“扎根于土地——山峡移民的社会适应”的研究发现,虽然移民的邻里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善,但对故土和亲戚、朋友、邻居等熟人的向往越来越强烈,这与中国“重新定居”的传统有着很大的关系。冯哮天在《移民模式——人际交往与移民适应》中对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虽然集中安置有利于移民在移民初期的社会适应,但从长远来看,分散安置更有利于移民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使被安置的移民在一段时间后迅速融入当地人民的生活。徐航的《三峡移民网络重建》认为,网络重建包括恢复原有关系和建立新关系两个方面,而建立新关系是网络重建的主要方面。
第四,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选取贵州某少数民族生态聚落,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了解聚落的基本情况。本文从社会网络关系的功能出发,探讨了社会网络的变化,了解了这些变化对移民获得社会支持,包括情感和经济支持的影响,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寻求重构社会网络关系的路径。本文主要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定性研究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具体应用如下:1 .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收集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基于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设计了一份自填问卷,从各个方面了解受访者的社会网络关系的内容。同时,根据研究的需要和具体实际,选取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访谈,以深入了解移民家庭社会网络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2.数据分析方法一方面,采用SPSS13.0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定性分析是利用访谈获得的数据,并结合从重新安置地点的个人观察中获得的信息进行的。
(2)本文的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框架可以简单表达如下:
五、写作大纲
摘要3-4
摘要4-5
第一章导言9-22
一.研究背景9-10
二.相关研究综述10-16
(1)生态移民研究10-12
(2)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研究12-13
(3)社会网络关系研究13-16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6-17
㈠研究目的16
(2)研究意义16-17
四.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定义17-19
㈠概念定义17-18
(2)基础理论18-19
V.研究思路和方法19-22
(a)研究思路19-20
(二)研究方法20-21
(3)调查地点和对象的选择21-22
第二章移民点概述和调查22-27
一、h定居点概述22-23
㈠社会和自然的经济条件22
(2)政策和系统条件22-23
Ii .研究导论23-27
㈠概况23-24
(二)问卷样本特征24-27
第三章移民点社会网络关系的变化27-38
一.社交网络的规模27-31
(一)情感支持网络规模28-29
(2)经济支持网络29-31
二.社交网络的优势31-35
㈠主要关系类型31-32
(二)关系强度32-35
三.网络差异35-38
㈠社会网络中的职业差异35-36
(2)社会网络教育水平的差异36-38
第四章移民点社会网络关系变化的特点和问题38-49
一、社会网络关系变化的特点38-39
(a)移民之间社交网络规模的扩大38
(2)移民之间社会网络关系的差异增加了38-39岁
(3)亲属关系仍然是移民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类型39
二.社会网络关系变化的原因39-46
㈠生计变化39
㈡h .住区复杂的人口来源39-41
(3) 空比较接近和使用现代通信工具41
(四)移民的特点41-44
(5)政府政策和当地居民的态度44-46
三.社会网络关系中存在的问题46-49
(a)移民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强度降低了46-48
(2)老年移民的社会网络遭到严重破坏48-49岁
第五章改善民族生态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途径49-53
一.政府一级49-50
为移民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49-50
(二)推动建立社会组织50个
二.社会组织级别50-52
(a)组织日常交流活动50-51
(二)开展文化建设51项
(三)向51-52岁的老年人提供特别援助
Iii .个人级别52-53
(a)积极参与社会活动52
(二)更多地使用现代沟通工具来增加人际沟通52-53
结论53-55
参考文献55-58
附录a调查表58-62
附录二面试大纲62-63
鸣谢63-64
六、本文的研究进展(略)
七、读过的主要文献
1.程煜:《三峡移民在广东白村适应性的人类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2.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何雪峰:《新农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何兆平:《社会网络和生活条件——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马魏华:《西北回族自治州吊庄移民社会文化调试的生态移民与文化调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
6.李江涛:《改变社会人际关系》,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7.邓若恩主编:《中国三峡移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
8.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9.林志斌:“谁动了?自愿移民扶贫项目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分析,北京: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社,2006年。
10.李星星、冯敏、李进等:《长江上游四川横断山区生态移民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11.林举人,《社会信任与社会资本重建》,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王小毅李培林:《生态移民与发展转型——宁夏移民与扶贫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社,2013年。
13.团结:“走向有限的社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6页。
14.奥尔根:《生态移民与民族问题——以内蒙古为例》,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
15.新意式冰淇淋主编:《中国环境政策报告:中日学者对中国生态环境的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
16.岳钟山,李淑卓,[美]费尔德曼:《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后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17.张西,余若玉,等.《移动羌族应用人类学视角下的北京、志泰村和文昌村》,北京: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18.郑也夫、彭思清等:《对中国社会的信任》,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
19.吴小平和贺彪:“美国苗族移民的社会网络关系”,载《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第6-14页。
20.魏燕,蒋小丽夏宇:“农村流动人口研究的社会网络视角”,载于《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5期,第36-41页。
21.阮丹青张文泓:“城乡居民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学研究》,第3期,1999年,第12-24页。
22.张文泓:“中国社会资本研究:概念、操作测量与实证研究”,载《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142-149页。
23张文泓:《中国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30年(一)》,载于《江海日报》,2011年第2期,第104-112页。
24.张平,李秀芬,鲍洪杰:“民族生态移民的绩效分析——以疏勒河工程区为例”,区域研究与发展,2011年第6期,第42-47页。
25.张青松:“三峡移民社会支持网”,《社会杂志》,2000年第1期,第30-31页。
26.何兆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76-83页。
27.焦克源,王瑞娟,苏丽娜:“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效应分析——以内蒙古阿拉善移民为例”,《西北人口》,2008年第5期,第64-68页。
28.刘少杰:“基于行动与结构互动的社会资本研究——南林社会资本理论述评:方法论原则和理论视角”,《外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21-28页。
29.刘颜佳:“关系_网络_邻里_城市社区社会网络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于《城市规划》,2014年第2期,第91-96页。
30.刘学敏:“中国西北地区生态移民的影响和问题”,《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4期,第47-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