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范文 > 论文范文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

论文范文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

论文类型:论文范文
论文字数:
论点:理论,财务,决策
论文概述:

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简称EMH)的质疑和挑战中提出来的。EMH是标准财务理论的基础性假设。EMH宣称金融资产的价格全面反映所有可获得的相关信息

论文正文:

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及启示

行为金融理论是在“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下提出的(EMH)。EMH是标准金融理论的基本假设。EMH声称,金融资产的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可用的相关信息,并给出了三种形式的市场有效性:弱型有效性、半强型有效性和强型有效性。EMH提出后,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回应和大量实证数据,并在经济、金融、金融等研究领域得到了迅速推广。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的股票市场异常出现在论文题目中,如“小公司效应”(Banz,1982)、“星期一效应”(French,1980;吉本斯和赫斯(Gibbons and Hess,1981)和“反向投资策略”(Fama and French,1992)表明市场可能是无效的。此外,大量的心理和行为证据表明,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并不都是理性的。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往往系统地偏离标准金融理论设定的最优决策模式,这种偏离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不能通过统计平均来消除。EMH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和非理性行为。
现代金融理论的开端一般被认为是马克维茨在1952年发表的文章《投资组合选择》。随后,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资本结构和股利独立理论、60年代和70年代的资产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和代理理论、80年代的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和现代公司控制理论之后,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至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科学吸收了心理学、行为科学、决策科学等相关成果。在它的研究中,侧重于探索金融主体的决策过程,从而促成了一门新的科学——行为金融学。
1。行为金融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事实上,现代金融理论必须解决两个问题:(1)通过最优决策模型解释什么博士论文是最优决策;(2)通过描述性决策模型讨论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标准金融理论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但是在第二个问题上,标准财务理论和实际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如上所述,投资者的实际决策不一定是最佳决策。为了更好地解释和预测金融主体的实际决策过程(而不是最优决策模型)和金融市场的实际运行,金融研究者开发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即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心理学研究中的行为主义学派。1951年和1969年,伯勒分别出版了《投资研究实验方法的可能性》和《科学投资分析:科学还是幻想》,将行为方法与定量投资模型相结合。1972年,斯洛维克发表了《人类判断心理研究对投资决策的意义》,开启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这时,基于EMH的标准金融理论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因此,行为金融学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1979年,卡尼曼和特温斯基提出了著名的期望理论,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到1985年,泰勒发表了《股票市场反应过度了吗》,学者们逐渐开始重视和研究行为金融学的新领域,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包括德龙、施莱弗、萨默斯和瓦尔德曼(1990)提出的噪声交易模型的DSSW模型,以及巴伯里斯、施莱弗和Vishny(1997)提出的BSV模型。丹尼尔、赫希尔弗和萨布拉曼扬(1998)提出的DHS模型、洪和斯坦(1999)提出的HS模型、羊群行为模型等。此外,还进行了行为金融理论的实证检验:赫斯基和舍马克(1980)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验证了个人在期望理论中面对得失时的不同态度;舍弗林和斯达曼(1985)在股票市场找到了投资者?

二.行为金融理论的内容
(一)行为金融的理论基础
1。前景理论。1979年,卡尼曼和特温斯基(以下简称KT)发表了一篇论文《期望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给出了一个解释不确定条件下人们决策行为的模型。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不同,KT被称为期望理论。通过实验研究,KT将违反传统期望效用理论的部分分为三种效应:确定性效应、反射效应和隔离效应。此外,KT还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来解释个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如何做出决策。他们定义了两个函数来描述人们的选择行为:一个是价值函数V(x),它取代了期望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另一种是决策权函数π(p),它用决策权代替了期望效用函数中的概率。然后,KT通过模型的设计和推导给出了期望理论的几个关键点:(1)个体在不确定性下的决策是基于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得失,而不是传统理论认为的期末的财富或消费,即基于结果和初始假设之间的差异,而不是结果本身;(2)价值函数或个体效用函数是S型的。面对损失时为凸函数,面对收益时为凹函数,表明投资者每增加一个损失单位,损失效用就低于前一个损失单位减少的效用。对于每增加一个利润单位,其增加的效用也低于前一个利润单位。(3)在价值函数中,损失的斜率很大。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损失会比一个单位的收益带来更多的效用减少,也就是说,个人反对损失。(4)个人会过于重视极端但低概率的事件,但他们很容易忽略常规事件。KT称之为“十进制规则偏差”。后来,KT继续他们的研究工作:1980年,KT在期望理论中提出了“参考点”的概念;1992年,KT提出累积前景理论来解决概率变换问题。此外,泰勒(1985)、洛佩斯(1987)、舍弗林(1988、2000)等在KT的基础上补充和发展了期望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