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5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科学发展观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在自然灾害中的救灾工作

5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科学发展观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在自然灾害中的救灾工作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58000字
论点:自然灾害,救灾,工作
论文概述: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微观与宏观的结合,采用比较研究,重视文献分析,应用分析、归纳、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方法

论文正文:

第一章自然灾害救援工作是中国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1。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中国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种类繁多,突发性强,每次都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危害。灾害发生时,如何应对灾害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考验。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防灾减灾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的主要任务之一。自然灾害有其发生的规律。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可分为7类:气象灾害(干旱、内涝、热带气旋、强风、冰雹、低温冰冻、雪灾、干热风、龙卷风、沙尘暴、雾、酸雨等)。)、洪水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洋灾害(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冰、赤潮)、农业、林业、畜牧业、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等生物灾害。
(1)其中,洪水、干旱、地震和其他灾害影响最大。由于篇幅所限,以下仅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洪水和地震灾害。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的频率逐年增加。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5.12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等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是突发性、强烈性和不可预测性的。每次都越来越强烈,造成越来越多的财产损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许多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之外,灾害也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即构成灾害的社会因素。大气人为改变,表面温度的变化导致核心温度的变化。外层空受到各种飞机电磁干扰的严重干扰,影响地球磁场的变化以及与太阳系磁场的关系。地下水、石油、天然气、煤和其他矿藏迅速从地下大量开采出来,导致空低于地表,从而使地壳变形。地面建筑腾空而起,引起地面压力的变化。
(2)地球确实被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所困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严重。在中国取得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我们的生活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的现代化比欧美晚了两个多世纪。在像中国这样的后现代国家,为了迅速赶上发达国家,它将竭尽全力赢得暂时的快速经济增长,这严重损害了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该国西部森林遭到严重砍伐,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漠化。许多山变成了光秃秃的山,水变成了浑浊的水。环境不再美丽,家园也不复存在。当地居民已经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别无选择,只能搬到其他地方居住。......
...................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自然灾害救援工作的初步形成阶段——1949-1978年

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自然灾害救援工作的理念与实践

(1)1949-1956年的灾害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环境复杂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历史上有无数的自然灾害。强度大、分布广、自然灾害种类多是我国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物质基础和救灾能力薄弱。救灾面临更大的困难。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遭受了严重的水灾。就1949年洪水而言,据内政部统计,全国受灾面积约为1.2787亿亩,受灾人口约为4555万人,234多万所房屋倒塌,粮食减产114亿公斤。这场灾难分布在16个省市和498个县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长期战争使国民党忙于维护河岸。因此,许多河流的大坝有数千个仓库和数百个洞,它们的防水效果很低。我们从国民党那里得到的是一堆与此无关的烂摊子。“与此同时,在夏天和秋天,雨水太多了。长江、淮河、汉江以及河北省的主要河流和支流都遭受了严重的溃决和洪水,造成了巨大的洪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除了严重的水灾之外,中国还经历了干旱、春旱、农作物病虫害、台风、冰雹和霜冻。今年,干旱、冰冻、昆虫、风、冰雹、水、流行病等自然灾害接连发生,影响耕地1066.6万公顷。洪水占75%,尤其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结果,1950年春天有920万人陷入饥荒,其中70%的人生活在洪水肆虐的山东等6个省和地区。1950年6月至7月,淮河和海河流域发生洪水。自6月下旬以来,淮河中上游暴雨不断,淮河中下游主要支流普遍决堤。安徽北部(宿县和阜阳地区)、河南东南部(信阳和延川地区)和江苏北部中部(淮阴地区)483.2万公顷农田受灾,受灾面积351.9万公顷,房屋倒塌116.9万栋,受灾人数2109万人。在灾情最严重的安徽北部,淮河蚌埠以上的水位超过了1931年的最高水位,有324处河流决口,2810.8万公顷农田被淹,26万所房屋倒塌,489人死亡,998人受灾(690万人受灾严重),109万人流离失所。同期,河北省海河流域主要受保定和天津的影响,淹没113.3万公顷农田,造成53.3万公顷受灾,600万人口和22万房屋倒塌。3月至7月,广东珠江、赣东北新疆、山东南部沂河、平原、绥远、黄河、热河、辽西辽河、湖南、湖北、陕西、金、茶、四川等省发生小洪水。……
……

第三章传统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改革阶段-……26
1978-1993年----以“救济资金的使用和分配”为中心..............................26
-................................26
第二,1983-1989年中共传统自然灾害救济工作的调整..............................28
3 1989-1993年之后是1990年代救灾系统改革的酝酿阶段……35
4。1978-1993年救灾工作演变分析.........................................38
第四章中国共产党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逐步完善阶段……40
1994年以来——现代救灾模式初探.........................................40
现代救灾模式框架的初步形成到完全建立阶段——1994-1998年........40
-...............................................40
以“分级管理”为中心]2 1998年后救灾工作的调整.........................................47
-..............................47
以“体制建设”和“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中共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评述.........................................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救灾工作的相似之处.........................................60
2不同阶段救灾工作的差异..............................61
3。中国共产党救灾工作的优势..........................................................62
4。中国共产党救灾工作的局限性...............................................69
第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救灾工作。..............................73

结论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是指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满足人民的各种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指“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统一,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科学发展观对减灾救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以人为本”要求救灾工作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做好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执政理念。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实际上包括将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含义,即强调防灾和建设的重要性。
从长远来看,将救灾和减灾与科学发展观相协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的频率,减少损失。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救灾工作,明确救灾减灾工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坚持预防为主、救援为主的救灾减灾政策,依靠政府为主导、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救灾减灾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