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3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论市场逻辑在中国公立学校改革中的体现

33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论市场逻辑在中国公立学校改革中的体现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3000字
论点:学校,教育,改革
论文概述:

公立学校目前的发展格局更为复杂、迷乱。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与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关系的重构有必要在学理上作更为深入的探讨。以演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公立学校改革将是有着重要优势

论文正文:

第一章“市场逻辑指导下的公立学校改革”

一、公立学校面临的危机

公立学校是现代民主教育理念的产物。他们是一个能够促进社会民主和平等的机构。它们具有公益性和公共性的特点。美国人民一直把它们视为“灵丹妙药”,并认可它们,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繁荣时期
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公立学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暴露出来:学校教育质量急剧下降,办学效率低下,官僚主义和教育不公平现象越来越严重,校园暴力和毒品事件频繁发生,家长和学生的需求难以满足,教师的教学热情大打折扣。根据美国权威的盖洛普民意测验,公众对公立学校的信心从1973年高峰期的58%下降到最低点的39%。这一急剧下降导致了1983年国家教育卓越委员会的报告《危机中的国家:教育改革是必要的》

(一)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美国教育卓越委员会在其报告《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83年)中指出,在美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一代人的教育技能不超过、不等于甚至不低于其父母的教育技能的异常现象。具体来说,对大多数标准化考试中学生平均分数的国际比较表明,美国学生从未获得第一或第二名,七次是最后一名。
英国教育和科学部在其报告《让学校更好》中也指出,英国的教育质量令人担忧。“我们的学生取得的平均成绩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标准,也不能满足21世纪世界的需要。”根据英国《金融时报》1983年的一项调查,英国有200万成年文盲。30%的国民不知道这个百分比,60%的人不知道“比率”的含义。可以说,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公立学校改革的主要原因。教育水平与国家竞争力密切相关,所以这次教育改革不仅是教育实践的声音,也是国家层面的推动。

(二)公立学校的效率普遍较低

公立学校是国家公共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公共权力下的一系列政治法律建立的。因此,\"公立学校是公共权力下的一个等级权力结构,遵守既定的法律和程序,即等级制度\"。附属于国家公共权力的公立学校制度的强制性特征成功地解决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问题。……
............................

第二章公立学校改革的困境与原因

首先,教育质量没有显著提高

所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如前所述,公立学校改革的初衷很简单,有两个方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最后达到“纠偏”的目的。这场以市场逻辑为特征的世界性公立学校改革运动,从“教育市场”的角度改革公立学校制度,从“供给”(公立学校)和“需求”(学生和家长)入手,通过“分权”和“择校”两种主要的实践形式改革公立学校。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校的发展,为公立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然而,这一改革概念和相关具体措施的效果受到质疑。根据各种文件和统计数据,经历了“市场化”改革的公立学校在办学方面没有显示出令人信服的结果。甚至有许多研究对此持否定和批评态度。例如,“科莱特基础教育工作组2003年的研究报告否认了自1983年以来过去20年美国公共教育改革运动的影响,并表达了为什么“国家处于危险之中”带来了许多变化但进展甚微的感叹。首先,关于教育券计划。以美国第一个实施教育券计划的城市密尔沃基为例,“虽然理论上教育券的实施可以促进学校之间的竞争,但实际上密尔沃基教育券计划(Milwaukee education凭单program)对公立学校的影响非常小,公立学校仍然可以无忧无虑地维持自己的运营。。与此同时,教育券政策及其代表的择校理念给社会带来了新的、严重的教育公平问题,下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第二,关于特许学校。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获得广泛社会认可的特许学校不一定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成绩:“在控制了所有其他影响因素后,中小学的API分数(Academy Performance Index)在特许学校和传统学校之间基本相同。最后,关于公立和私立学校。以明尼苏达州的教育选择公司为例。它与当地政府签署了一项合同,承诺提高教育质量,并获得公立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资金。然而,“对比1993年春季到1995年春季学生的成绩,教育选择公司(Educational Choice Company)管理的学校的成绩显示,学生的数学和阅读成绩只比其他公立学校的同班学生高出一个百分点,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在出勤率方面,“7-8所小学的出勤率在教育选择公司接管的头三年没有任何提高,而那些没有被教育选择公司接管的城市小学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有3%的提高。”上述数据表明,公立和私立学校典型的市场化改革措施并没有显著提高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效率。……
……

第二章公立学校改革的困境与原因思考............................17
一、教育质量没有显著提高..............................17
二、“改革后”问题在................................1 8
(1)公立学校的公共福利已在.........................................1 6
(2)......................................................1 8
(3)“好学校”和“好教育”背离.............................................19
第三章分析了公立学校改革陷入困境的原因。.................................................23
1。对“市场逻辑”的理性理解.........................................23
(1)新自由主义,对市场机制和市场逻辑概念的分析............................23
(二)市场逻辑的哲学基础.....................................................24
二、市场逻辑背离教育精神........................................................25
(1)教育精神.....................................................................25
(2)市场逻辑背离了教育精神。.............................................26
3。市场逻辑强化公立学校的制度缺陷............................27
(1)学校是教育精神的现实,这反映了.........................................27
(2)公立学校的体制缺陷......................................................28
(3)市场逻辑强化公立学校的制度缺陷...................29
第4章如何走出困境——一个“进化”的视角................31
一,谅解......................................................31进化经济学
(1)进化经济学在经济学流派中的作用……31
(2).............................................32
2,进化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和研究计划;3.5
3,...........................................3.5、进化经济学与教育精神..............................3 5
(1)进化视角下的复杂质量政策与公立学校改革.........................................35
(2)系统政策和公立学校改革........................................................36
(3)实验政策和公立学校改革...............................................37

进化经济学认为世界是复杂的。任何经济政策都不仅受到来自历史积淀的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习俗和习惯的制约,还受到人类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隐性知识的综合影响。因此,进化经济学提倡质量导向的经济政策,而不是新自由主义强调的数量经济政策。
相比之下,教育活动也很复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学习知识以及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受到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校外形成的无意识隐性知识的影响。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历史的、特定的个体。此外,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个人与其制度环境之间也存在着互补和互动的生成关系。因此,在公立学校改革中,首先要放弃的是追求市场逻辑中所谓的最系统或核心制度,并用适应性和多样化的制度政策取代它。进化的核心是创新,它不仅指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包括政策本身,它可以协调复杂系统内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学习、互动和适应。这项政策可以产生和传播创新。不仅学生和教师自己可以创新,他们所在的公立学校系统也可以创新。两者相辅相成,这是进化视角下复杂质量政策的价值和魅力。
在这一改革政策下,公立学校不同学科(教师、学生、管理者)与不同体系(教学活动、学科层次体系)之间的关系不应是对立和矛盾的,而是可以相互学习和适应,从而实现“小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