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2500字硕士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提高普通高中本科生就业能力的策略研究

32500字硕士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提高普通高中本科生就业能力的策略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2500字
论点:能力,素质,就业
论文概述:

本文选取了本科毕业生这一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比重颇大、就业问题比较突出的典型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着力对本科大学

论文正文:

介绍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要实现这一目标,毕业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如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艺术审美素质等。,而且还具有通过对这些基本素质的渗透、协调和统一而形成的综合素质,适合人们所扮演的专业、职业或社会角色。然而,这些综合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与毕业生就业、适应工作要求和获得职业发展有关的各种能力,即就业能力。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基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成为“全方位的人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内涵首先包括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统一。素质的全面性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目的,也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同时,适应和适应社会发展也是基本要求。其次,它还包括质量发展体系的全面性和结构性和谐的统一。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素质的均衡协调发展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统一的意义上的素质和谐发展上。然而,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内涵在于良好人格的培养。
如果全面发展的目标主要体现共性的发展,那么全面发展的目标就是充分发挥个人独特的优势,形成独立的个性,或者根据个人的差异形成个人的个性。其次,是促进人的特殊素质的最大化发展,因为个人素质的优势往往成为个人特殊素质或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支点。随着未来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个人专长和专业人才将日益成为个人创新和社会创新的最重要来源。因此,普通本科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因此,高校应着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具有优秀信念、良好品德、丰富知识和优秀技能的拔尖创新人才。
如上所述,高等教育不仅应满足个人的发展需求,还应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需要成为高校确定教育目标和开展教育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高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会走向社会,这些人才能否满足社会需求是衡量和检验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相应地,雇主往往根据社会分工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制定相应的选择和就业标准,来判断求职者的“就业能力”。雇主根据求职者的就业能力决定是否接受他们。因此,接受高等院校培训的学生在进入专业岗位时的“就业能力”实际上反映在他们的就业能力上。然而,就目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而言,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也是部分毕业生每年无法顺利就业的原因。根据盖洛普组织的一项调查,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只能达到70%。然而,根据对北京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就业需求的调查,60%的被调查企业表示,应届大学毕业生来工作时,实践知识的应用率不到40%。根据马科斯-零点调查(Marcos-Zero),2009年,只有13.2%成功就业的大学生被动离职,因为他们不能满足企业对其就业能力的要求。如果考虑到由于自我意识不足而自愿离职的人数,在整个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由于就业能力不达标而失去工作机会的比例已经达到29.4%。因此,从社会需求,尤其是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迫在眉睫。
中国正面临着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双重转型,即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对劳动者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出新的要求。2006年,中国劳动力市场约54%的雇主要求求职者具备一定的技能水平或技术职称。然而,职业领域的变化,如工作方法的灵活性、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工作内容的多样性,也对工人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人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灵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性等综合能力。多样化的工作特征需要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普通教育、独立和负责任的行为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
因此,虽然中国有大量的毕业生,但由于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就业能力,中国存在着隐性的人才短缺,面临着人力资源方面的障碍。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了实现上述使命,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的需要。然而,无论是从人类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都提出了提高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命题。然而,普通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限制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例如,过分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门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现代科技的发展。它涵盖所有方面,非常肤浅。僵化的课程体系,过于强调按学科组织课程,缺乏对社会现实需求的适应性,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就业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论解读

2.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和内涵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素质是指人类天生的解剖和生理特征,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然而,随着教育界对素质和素质教育讨论的深入,素质不再仅仅是单纯心理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而是教育学和人文主义意义上的一种素质,是指人文主义意义上的素质和未来整体人文素养所达到的水平,包括先天的解剖和生理特征。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对质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质量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一些学者把质量定义为人性的综合。具体来说,除了先天素质之外,个人素质中更重要的是人的社会属性,这对于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学者还认为,质量是指人们必须从事各种活动的主要条件。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各种特征和属性的具体体现。人们认为,虽然人的素质应该建立在先天的自然生理条件上,但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和实践形成的素质是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些学者还认为,个人素质应包括十个方面: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智力能力素质、生理生理素质、审美意识素质、劳动实践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知识专业素质、心理人格素质、政治法律素质、作风纪律素质。

3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与分析..............................72-97
3.1研究设计................72-73
3.2大学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73-78
3.3大学生就业能力量表的设计;................78-87
3.4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结果及分析: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与建议................87-97
4................97-126
4.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97-103
4.2创新专业教学体系................103-113
4.3加强实践培训环节................113-116[/ Br/] 4.4加强就业指导教育................116-119
4.5重视就业观教育和指导................119-126

结论

本研究只是探索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提高的一个开始,因为所有文本的构建都是不完整的。此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其提升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任何进步都不能完全覆盖大学生就业促进实践的方方面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新的问题和新的想法。然而,本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以及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是我们探索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小步。当然,这也是非常困难的一步。本研究的目的不是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其提升提供一个完整成熟的模式或体系,而是反思传统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思考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试图为普通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思路和可能性。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性研究,能够与其他研究者的理念和观点相碰撞和融合,从而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解和提升达成一定的共识,为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帮助。希望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和高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问题,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作者也将在这条路上继续努力!

参考
[1]李苒苒。北京大学生就业主要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北京日报,2008-1-16。
[2]麦可思研究所。《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室。2006-2007:《中国就业报告——探索优质就业》,[男]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87。
[4]戴安娜·法雷尔,安德鲁·高安德。应对中国日益逼近的人才短缺[电子商务学院。(2009-11-06)。
[5]黄国勋,Xi洪建。曾东梅。[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研究。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6]王俐人。顾建民。国际视野下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268。
[7]宋郭雪。就业能力发展的绩效测量与实证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5。
[8]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室。2006-2007:中国就业报告——探索优质就业[。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254。
[9]由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编辑。郭瑞卿译。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5。
[10]布伦南等人..英国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英国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布里斯托尔,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