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网络流行语言编码的变化及其传播效果分析

4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网络流行语言编码的变化及其传播效果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0000字
论点:流行语,网络,大众
论文概述: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传播、演化已不单单是一个单纯的语言学范畴的问题,而是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反映,因此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在今后必定存在着多样化的发展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网络流行语从2003年诞生到2012年,在中国互联网环境下已经发展了近十年。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变化、交际现象乃至社会文化现象,它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近十年来,网络流行语的变化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涵上,无论是在自身还是在以自身为载体的社会舆论环境和话语体系中,都值得作者详细探索。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互联网流行语作为一种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如何在社会各个层面上进行反映和反应,这些流行语是从互联网技术和基于这一技术构建的平台中衍生和发展出来的。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符号话语系统,它在网络中兴起,并延伸到传统媒体和日常生活中。它们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并对公共话语系统产生影响。因此,网络流行语突破了字面意义,成为网络公众表达对社会热点事件情感需求的一种方式。在此过程中,“网络舆论场”逐渐成型。此外,网络流行语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改变了其叙事方式和话题结构,进一步塑造了“媒体场”。网络流行语通过网络的组织力量扩大个人行为,促进公共话语系统的重构,进而塑造“社会场”。本文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多维分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网络流行语做出总结,寻求网络流行语编码规则和编码方式的变化。作者初步总结了网络流行语的五种编码方式和三种编码方式的变化。其次,简单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路径以及网络流行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并简要总结了书面流行语与网络流行语的区别。由于2010年流行词\"给力\"极具代表性和研究性,所以选择\"给力\"作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它产生于网络空并迅速传播到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话语系统中,在日常对话中被公众广泛使用。随后,它具有极强的商业价值和宣传价值。在这一传递过程中,其自身的规律和内部传递驱动力值得分析和研究。然而,选择《南方都市报》中的“网状”特刊对该版的所有文章进行为期一年的统计,统计网络流行语是否用于新闻标题,以了解网络流行语是否融入传统媒体日常报道的叙事话语系统,并找出网络流行语的哪些特征可以应用于传统媒体的报道话语系统。最后,本文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原因和影响,阐明了网络流行语的内在动因以及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1。2文献综述
网络流行语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自2008年以来,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网络流行语与现实社会的密切联系和网民情绪的反映。它所具有的新特征及其引发的新社会现象已经受到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关注。从近年发表的论文来看,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意义解释的研究。例如,吴玲(2009)在其著作《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原因——以2008年网络流行语为例》中分析了2008年网络流行语的三种形式以及网络流行语出现的三个原因。刘董卿(2010)在《2009年网络流行语分析》中详细介绍了2009年12个网络流行语的背景。
第二是对流行网络词汇的模因研究。例如,关莉莉(2010)在《汉语网络流行语模因论研究》中,以汉语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运用模因论探讨网络流行语与模因论的关系。崔莹(2010)在《网络流行语模因论分析》中也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引起公众关注的现象,得出网络流行语的大规模复制和传播正是符合模因论传播模式的结论。
三是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分析。例如,《网络流行语的舆情需求及其对公民社会发展的意义——以2004-2011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一书的作者李(2011)探讨了网络流行语所反映的中国公民在社会、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舆情需求及其对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进程的启示。然而,洛林·哈恩(2010)在《网络流行语的社会镜像》(The Social Mirror of Network catch words)中指出,通过网络流行语的表层含义,可以探究隐藏在它们背后的一些共同情感和情绪。此外,网络流行语也起到了缓解公众情绪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四是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及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和方法分析。例如,李民芳(2011)在《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中,网络流行语通过多媒体接力传播转化为社会流行语,这实际上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强调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而,郝静(2009)《2008年大学生网络流行语心理分析》总结了网络流行语的快速传播及其伴随的大学生心理特征。
五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以及网络流行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例如,傅志毅(2011)在他的文章《网络流行语对新闻事件传播的影响》(The Impact of Network catch words on News Event distribution)中指出,网络流行语不仅加快了新闻事件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而且由于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舆论和价值倾向,甚至可能影响新闻事件的最终走向,对社会产生更深的影响。魏李嫣(2010)在《从“杯子”这个词看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中,通过重点分析“杯子”这个词的来源和发展原因,得出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网络流行语从戏剧营销的初始阶段就逐渐变得理性,并逐渐与传统的公共话语体系融合,开始遵循真实语言的规范。

1.3研究方法..............................11-12
1.4待解决的问题..............................12-13
第二章历年流行网络词汇综述..............................13-20
2.1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编码与解码..............................14-15
2.2网络流行语的编码方法类型..............................15-20
第三章网络流行语的编码变化..............................20-29
3.1编码内容的变化..............................20-24[/ br/] 3.2网络流行语选择细节的变化..............................24-25
3.2.1网络流行语选择发起者性质的变化..............................24 [/ Br/] 3.2.2网络流行语选择角度的变化..............................24-25
3.3网络流行语传播范围的变化..............................25-29
第四章网络流行语的具体分析——“给力”及传统媒体在流行语中的应用分析........29-38
4.1“给力”传输路线图..............................29-30
4.2“给力”变速器驱动力..............................30-32
4.3传统媒体在网络流行语中的应用研究..............................32-35
4.4书面流行语和网络流行语的异同..............................35-38
第五章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及传播效果分析..............................38-47
5.1社会经济因素..............................38-39
5.2社会心理因素..............................39-43
5.2.1从众心理..............................40-41
5.2.2叛逆心理..............................41-43
5.3依赖..............................43
5.4网络流行语传播效果分析..............................43-47

结论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传播和演变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范畴问题,也是传播、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反映。因此,未来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必须有多元化的发展。它将深刻改变网络舆论场的话语叙事模式、传统媒体的书面话语叙事模式和大众社会的正式话语模式。然而,应该注意的是,网络流行语对这三个空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并且是逐渐减小的过程。网络流行语对大众话语系统的影响需要长时间的持续调整才能完成。未来,网络流行语将承担总结热点新闻事件、表达网民乃至公众情感的两大功能,二者的比例将趋于平衡。网络流行语引发的“造句”行为也将在短时间内引发舆论浪潮。它可能打破从网络舆论场到媒体舆论场的传播路径,成为从网络舆论场直接到大众舆论场再回到媒体舆论场的传播路径。传统媒体可能会部分失去对公众声音的引导和控制。
看看全文,我们可以看到视角太多,切口太大。在具体操作中,研究范围将略有扩大空,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深化。此外,网络流行语和书面流行语之间的差异分析稍微简单一些,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在分析《南方都市报》特刊《网状》新闻标题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时,缺乏关于具体使用数据百分比的统计数据。因此,对使用概率的描述不够直观,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参考

[1]古斯塔夫·勒庞。暴民大众心理研究[。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
[2]林志达。大众传播心理学的新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勤方健毅。媒体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刘林静。大众传播心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特里·克拉克。传播和社会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费尔南德斯。索绪尔。刘易立。普通语言学课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爱德华·萨皮尔的语言学理论[·M]。商务印书馆,1985
[8]陈元。社会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
[9]孟楠生。新闻社会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10]张宁。媒体社会学——信息时代媒体现象的社会学解释[。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