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3字硕士毕业论文生态叙事理论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女性形象探讨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18963字
论点: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论文概述:
中国传统社会形态中的农耕文明在与西方技术理性至上的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对照下,使中国本土的先觉者在西方文明急剧涌入视野后产生了时空观和看的方式的巨大变迁。这一系列震惊甚至惊惊
论文正文:
导论
在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化传统中,女性被驱离她们的身体,也被禁锢于她们的身体。如果说女性形象的“他塑”承载了太多的载体功能的话,女性形象的自塑似乎又成为远离了众多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女性本真存在的私人叙述。而从中国本土的社会文化现代化进程中,追踪女性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立足于精神性别建构的家园意识,身份认知中角色的互补与冲突和文化原型的梳理,旨在从社会历史语境的语言深穴中发掘出“这一个”她带血带肉的女性形象。也许这样的拷问对于完美的女性形象来说仍是碎裂的,片断的,且不说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化价值结构中女性形象的空洞能指性,但却剪辑出超越了中国传统家庭结构里母亲形象的“新女性”形象的衍变特质,和不再隐隐地对峙于男性中心格局的女性自我言说方式,以及中国本土女性的现代化的生存经验和现代性的审美体验,即女性真实的生态和本质。
一、1980年代后期以来女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女性形象
(一)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女权主义批评被引介入我国以来,再到20世纪90年代末生态女权主义的出现,女权/女性主义批评在我国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期间,女权/女性主义经由理论的横向移植,到女性主义创作中有意识的借鉴和模仿,再到女性主义理论在文本批评中的全方位应用(文学、电影、戏剧、戏曲、绘画、广告、新闻媒体)以及女性主义理论在不同学科间的穿越,比如女性社会学、女性法学、女性地理学以及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心理学对女性主义理论的涵容,女性主义批评确实呈现出一时之盛。但在西方却有人惊呼女权/女性主义理论正处于“危机时刻”:就文学学界本身而言,文学女性主义所属于的那个黄金时代己经过去,不仅关于女性主义,而且关于种族、性等方面的辩论也都已经过去。“归属认同政治”已经变了味儿,至少在许多大学教师当中是如此;纯理论也己经多少有点黯然褪色。这是美文精神在与语义学持续不断的斗争中取得的又一个小小的胜利。越来越多的批评家,无论他们是否赞同女性主义,都变得越来越重视文学。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女性主义的领域真的处于一个“危机时刻”,而变好的征兆正在出现。“变好的征兆”指的就是突破了男权中心的女性主义的审美认知与现有基础上人类审美经验的理性预期的融合。在国内,李小江的《阅读的维度与女性主义解读—析张抗抗的(作女)》(《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一文敏锐地指出:“作女”这一女性形象不仅是反男性中心主义的,甚至是反女权主义的,她们的行为逸出了女性人生的常轨,不渴望拥有和男性有关的灵肉一致的爱,也不想经历生育的苦难和伟大。她们是自由、自主、自在的一群;对该作品评价出现的分歧,涉及到当下女性写作和文学批评中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即阅读的维度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边界。在我看来,这也就是“文学的”如何与“文化的”融合无间而没有擦痕,“审美的”如何兼容“女权/女性的”。当这边风景独好时,女权/女性主义批评的着力点—女性形象批评却呈现出黯然消退之势。当文学写作的重心由作者转向读者时,女性主义的抗拒性阅读策略努力,企图化解剥离了男性中心视角的,人类文化价值结构的惯性引力圈之外的,女性/女权主义文论的内在紧张和矛盾,召唤出丰盈而完美的“这一个”女性形象,这一个“她”有着属人的自我的生命本原的力量,和独特的属她的文化时空结构。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并不只是为了印证西方女权/女性主义文论在中国本土的女性写作中的有效性,中国本土的女性写作有着自己独有的精神资源和现代传统③,以及中国文化中阴阳和合的自然观,从中提炼出立足于女性自我的生态整体主义的宇宙观之上的女性形象与生态命题势所必然。她,何以为家?“这一个”她的灵与肉在社会历史语境的话语深穴中幽突奔走、颠沛流离,无法形成互文,声息相通。
第三章“天涯一孤鸿”—寻找家园的“真”女性···················62
一、家园的嬉戏者··············································62
二、身体的发现···············································70
三、无地而仿徨···············································75
四、母性家园的寻找··············································81
第四章“母以子为贵”—护佑家园的“善”女性·························84
一生命情怀和游戏精神··········································87
二、生死轮回中的涅梁··········································91
三、天地之间身心合一的自然女性···································100
四、“一空依傍”的美丽女性····································102
第五章两性情欲中的“爱”与“美”女性······························109
一、《木犀》·················································109
二、《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迟桂花》······························113
(一)《春风沉醉的晚上》··································14
(二)《迟桂花》············································115
三、轻盈的理性与沉重的肉身································118
(一)丁玲笔下的女性与自然······························119
(二)丁玲的“身体”之思·····························123
结语·············································127
······
结语
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论者在研究萧红小说中的“世界”与世界中的萧红时指出:“只是那个强大无比的空间结构未被解构,我们将永远不会感到轻松。”(唐利群:《从生命的荒原到初始的伊甸—论萧红小说中的“世界”与世界中的萧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94年第4期)“因此只有把萧红小说纳入到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甚至更长的时间框架中,才能把握其意义和价值”。而在时隔十年后,宋剑华先生又发表了《灵魂的“失乐园”: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①。正是生态主义意义上伊甸园的丧失造成了女性人格的群体性缺失,就像黄通理家的房屋的缺损象征着黄绣球的女性生活世界的残缺一样。
中国传统社会形态中的农耕文明在与西方技术理性至上的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对照下,使中国本土的先觉者在西方文明急剧涌入视野后产生了时空观和看的方式的巨大变迁。这一系列震惊甚至惊惊的体验迫使中国作家在文学中实施“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比如鲁迅作品中的“吃人”意象、创造社作家的“幻觉”和“幻视”、庐隐笔下执着于“爱”的一人世界即“家”的空而对于两人世界的“家”的满的拒绝的现代知识女性形象、许地山作品中倾心于“我们都是不可思议的天衣的灵”以及女性贡献给人类日常生活世界的创造性文明而对于传统法中“母以子为贵”的解构和颠覆、废名对于时空转换中女性与自然的强制性并置中“一空依傍”的女性美丽形象的描摹以及陶晶孙和郁达夫作品中“爱”与“美”的女性都使我们确信身体欲望的自然性层面与社会性层面的严重分隔和冲撞以致采用现代性的伪装形式—“禁欲”是在西方现代性召唤下的对于现代化的抵抗性体验。
生态批评立足于文明批评,提倡物质生活最大限度的简单化和精神生活最大限度的丰富化。这是相对于西方工业化社会精神贫膺、物质产品剩余来说的。对中国本土来说,在传统的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有机衔接、转化的社会基础上,自然与人的关系应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平衡,由自然大于人走向自然与人的平等交流,摈弃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观中“母以子为贵”的传统法理。
参考文献
1.韦清琦,袁霞:《生态批评:定义,发展趋向及在中国的接受》,《译林》,2008年第l期。
2.韦清琦:《中国视角下的生态女性主义》,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3.王茜:《生态美学研究的困境与边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曾繁仁:《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文艺研究》2007年第4期。
5.刘蓓:(’’文本内外的自然”之辩—生态批评与后结构主义文论的合与分》,《文史哲》,2006年第4期。
6.舒红跃:《从“意识的意向性”到“身体的意向性”》,《哲学研究》。2007年第7期。
7.孙桂荣:《“美丽”的可能与“纯洁”的必要—中国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话语变迁及其文化意义》,《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第3期。
8.张登林:((玉官》一部被“忽略”的文学经典》,《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9.陈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