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7900字硕士毕业论文抗战时期陕甘宁地区农业贷款分析

37900字硕士毕业论文抗战时期陕甘宁地区农业贷款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7900字
论点:陕甘宁边区,贷款,边区
论文概述:

之前对边区农业是否具备容纳资金的潜力,论述的条件不充足;对农贷的种类和落实情况列举的不完整,史料欠缺;对农贷的特征归纳分析的不全面等。鉴于上述情况,本文针对此做了详细的分

论文正文:

第一章是陕甘宁边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资金持有潜力。

农业是陕甘宁边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业处于领先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材料——食品和盐、衣服和棉花——必须由农业生产提供。但是,边境地区的农业生产非常落后,布料和棉花都不能自给自足。他们中的大多数依赖于外部进口,有时占进口商品的90%以上。因此,在抗日战争最关键的时期,大力促进农业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有鉴于此,边区政府千方百计发展边区农业,为抗日战争提供物质支持。边区政府发展农业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向贫困农民发放农业贷款,以解决生产困难,促进农业生产。然而,在陕甘宁边区这样一个贫瘠的地方,农业发展是否具备良好的条件和容纳资金的潜力,农民是否真的需要农业贷款是笔者下面讨论的两个问题。

1。陕甘宁边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通过一系列方案和政策的制定,他们不仅明确提出“边区的经济建设必须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还进一步指出“发展农业生产,必须解决农民的生产困难,发放微利农业贷款,激活农村金融”。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中,不同于处于战争前线的华北和华中。这为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农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抗日战争的这一关键时期,为了保证八路军战士和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必需品上的自给自足,进一步改善民生,培育人民力量,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把“发展生产,首先发展农业生产”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在中共西北局高倩会议上,毛泽东还强调“农业生产必须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1937年,中共中央发布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中经济纲领指出“必须解决农民的困难,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战时产品的自给自足”1941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政策纲要》指出,“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解决贫困农民种牛、农具和肥料种子的困难”。1941年2月27日,林曲波在边区县长联席会议上强调,“发展农业应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农业发展应以增加粮食产量为重点,即继续开荒、建水利、增产。实行低息农业贷款,积极发展农村金融”。在陕甘宁边区参议院第一次会议上,林曲波说:“在农业方面,应当动员人民组织劳动合作社,帮助农民解决耕牛、农具和种子的困难,并发放农业贷款以流通农村资金”。总之,党中央、陕甘宁边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为边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政策支持。

(2)边境地区有充足的耕地资源
耕地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自然资源,耕地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产量。陕甘宁边区的耕地面积约为4000万亩,约80%的耕地尚未开垦。整个边境地区包括陕北、甘肃东部和宁夏东南部,从北部的府谷和衡山开始,南部的淳化和旬邑,西部的固原和王宇,东部的黄河,南北长约900英里,东西宽约800英里,北部的丘陵盆地,南部的中原,约有4000万亩耕地。但是,1937年以前,由于水灾、旱灾、饥荒、国民党军队围攻等原因,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到8431006亩,仅占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而荒地面积继续扩大,共有五分之四的耕地被遗弃。西部地区大约有五分之三的荒地,东部地区有三分之一,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五分之四通过土地改革、鼓励私人开垦土地和对重新安置难民的优惠待遇等措施,边境地区的农民\"不会遭受无土地之苦\"。土地革命后,大部分农民分得土地,每个人分得至少6亩土地,最多60亩以上。陕甘宁边区政府也允许出租一些土地,但由政府统一管理和定价。“根据荒地、耕地、山地和四川土地的不同,每块土地的平均租金不到一桶”,这使得农民租赁土地的成本非常低。陕甘宁边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开荒,给予难民优惠待遇。政府明确规定,“公共短缺将由任何打开它的人所有。”如果地主不开放私人荒地,他们可以自由地收回,并免交三年的地租。“边区还颁布了《陕甘宁边区难民开垦优惠待遇条例》,鼓励难民开垦土地。从事土地开垦的难民,无论是自己耕种还是雇人用资本耕种,都享有下列优惠待遇:“a .无论是自己耕种还是雇人耕种公有土地,其土地所有权属于难民,县政府应颁发土地登记证,耕种的公有土地三年内不得有公有粮食;收回私人土地后,政府三年内不会支付租金。政府将制定统一的租金价格,并保证难民的永久租赁权。如果种植蔬菜或谷物需要少量耕地,可以提交政府调整。在头三年,重新安置的难民应免于所有奴役和纳税服务。“农民可以得到足够的土地,这为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

(3)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农业劳动力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主要动力因素。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的发展。抗日战争期间,由于自然灾害和日本侵华,约26万流动难民涌入陕甘宁边区。表1.13显示了1937年至1945年的移民难民统计数字。绝大多数移民难民是农民。据统计,“赤水、春瑶、新宁、益阳等县的流动难民中,农民占流动难民总数的93.6%,这说明农业劳动力非常充足。据不完全统计,“1940年上半年,延安共有移民家庭5,846户,19,047人,分布在延安约2,699户,8991人,华池250户,1133人,富县212户,404人,甘泉409户,1413人,延川105户,489人,669户,2239人,安塞616户,3653人根据华池白马区的一项调查,212个家庭中479个家庭的452名男子可以工作,455个家庭的402名妇女可以工作,这表明她们有很大的农村生产力潜力”。1942年,延安县总人口为55198人,其中外来难民12693人,其中专职劳动者8246人,半劳动者5754人,占边区劳动力总数的五分之一。如果这么多的移民难民能在边境地区“尽最大努力”,将会给边境地区的农业带来巨大的生产力。

第二章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贷款政策的实施

为了解决农业发展和农民资金需求问题,陕甘宁边区政府实施了农业贷款政策。为了实现边境地区农业贷款分配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边境地区政府和边境地区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保证农业贷款的分配,主要包括:1942年1月发布的《农业贷款暂行条例》;1943年1月15日,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农业贷款三十二年实施办法》、《陕甘宁边区棉花种植贷款奖励条例》和《陕甘宁边区种苗贷款条例》。1943年3月6日,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农业贷款条例》。此外,为了做好农业贷款工作,1943年边境地区的农业贷款官员还写了《农村贷款三纪八记》,大力推进农村农业贷款的纪律和防范措施。对于农民工农业贷款,政府还对《陕甘宁边区难民优惠待遇条例》和《农民工优惠待遇实施办法》做了相应补充。据不完全统计,边境地区政府向农民发放的农业贷款数额较大,逐年上升:1941年23.5万元,1942年增加到800万元,1943年增加到2780万元(不包括政府机构发放的920万元农业贷款),1944年增加到1亿元,1945年增加到5.99亿元。此外,发放的农业贷款种类非常齐全。根据贷款的用途,主要分为8类:牛贷款、农具贷款、青苗贷款、棉花种植贷款、纺织品贷款、养蚕贷款、种子贷款和农田水利贷款。由于边境地区农业贷款的前提是见效快,粮棉产量快速增长,边境地区农业贷款主要是养牛、农具、青苗和棉花种植贷款,辅之以纺织、养蚕等农村副业贷款。因此,各种贷款的比例也不同。例如,1942年,农业贷款占耕牛和农具贷款的39.1%,青苗贷款的28.5%,棉花种植贷款的23.5%,纺织品和其他副业贷款的8.9%。总结和分析了各类贷款的具体政策和实施情况。

第二章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贷款政策..............................18-27
一,耕牛贷款..............................19-21
二,农具贷款..............................21-22
三,青苗贷款..............................22-23
四、棉花种植贷款..............................23-25
五、纺织品贷款..............................25
六、养蚕贷款..............................25-26[/br/ ]七。种子贷款..............................26
八。农田水利贷款..............................26-27
第三章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贷款的特点..............................27-36
一..............................27-29
2,..............................29-32
3,与生产互助运动合作,提供低息无息农业贷款。困难的借款人可以分阶段从..............................32-33
4。..............................33-35
5。..............................第四章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贷款..............................36-40
1,..............................36-37
2,..............................37
3促进了边境地区农业的发展,..............................37-38
4。..............................38-40岁,改变了农村地区的阶级结构

结论

陕甘宁边区政府,尽管日军从外部入侵,国民党从内部封锁,加上自身财政状况极其困难,仍以低息甚至无息向边区的贫困农民和难民发放农业贷款。它不把信贷作为先决条件,而只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这本身就是一项创新和壮举。农业贷款的发放有效解决了陕甘宁边区的农业发展和农民资金需求问题,使边区农民不仅“有地可耕”,而且“有地可耕”。同时,巩固了边区的金融事业,坚决支持抗日战争。陕甘宁边区在发放农业贷款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好方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它的方法和宝贵经验今天仍然值得学习!为了落实农业贷款,政府必须首先制定法律和法规,确保通过健全的法律和监管制度有序地开展农业贷款,并通过监督依法开展贷款。
为规范农业贷款分配,陕甘宁边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农业贷款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农业贷款三十二年实施办法》、《陕甘宁边区青年贷款条例》、《陕甘宁边区棉花种植贷款奖励条例》、《陕甘宁边区农业贷款条例》, 并制定了奖惩条例,严惩违法行为。其次,调查研究、民主讨论、群众路线是落实农业贷款的基本方法。 谁需要贷款来发展生产,向谁贷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投入多少资金,这需要调查研究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发放农业贷款前,对边区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人们发现,贫困农民和移民难民是农业生产战线上的主要力量,但他们也是最贫穷和最需要的群体,缺乏牛和农具等基本生产手段。因此,决定主要向他们发放农业贷款。贷款金额将由群众组成的农业贷款小组民主讨论。积极听取和采纳农民群众的意见,反对干部垄断和徇私舞弊。最后,农业贷款应与相应的技术支持相匹配。为了使农民在获得贷款后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农业生产,政府可以派出专家组对农民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指导。陕甘宁边区政府发放农田水利贷款时,派出水利专家到全国各地调查研究,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问题。这为我们今天更好地开展农业贷款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
1。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2。陕甘宁边区金融报告史料选编,陕甘宁边区银行纪念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3。《陕甘宁边区金融史》,中国人民银行陕西分行、陕甘宁边区金融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
4。《陕甘宁边区政府文献选编》,陕西省档案馆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档案出版社,1987年。
5。西北五省中央档案馆编《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中共历史信息出版社,1990年。
6。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
7。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集,中国科学院第三历史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1958年。
8。中国近代史信息编辑委员会,《抗日战争中国丛书二: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经济》,1957年。
9。延安时事研究所,《中国抗战经济》,抗战书店,1940年。
10。西北财经办公室,“抗战以来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