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5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女性如何走向科学主流”

5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女性如何走向科学主流”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55000字
论点:女性,科学,角色
论文概述:

本研究通过对有关最新文献及权威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获得有关科学中女性的现状资料,从而论证女性处于科学的边缘的事实,进而分析影响女性进入科学主流的因素。

论文正文:

第一章研究与设计

1。核心概念
1。科学女性:由于董美珍在《论科学女性的价值取向》中使用了“科学女性”一词,本文借用它专门指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女性。
2。边缘角色(Marginal role):是指被边缘化,长期被社会主流排斥和忽视的人所扮演的角色。这项研究是指处于科学界最底层的弱势群体所发挥的作用,他们人数少、地位低、成就低,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影响力小。
3。主流角色:指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所扮演的角色。这项研究是指人数众多、地位优越、成就巨大、影响深远的人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
4。角色转换:指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的转换。这项研究特别提到了从边缘角色向主流角色的转变。

二。理论基础

(1)女权主义和社会性别理论
女权主义有许多理论。它不仅关注女性,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范式,以J风险为切入点,挑战话语霸权,强调多样性、地方性和语境,是追求机会和权利上的性别平等的同义词。其目的是打破性别陈规定型观念以及这些陈规定型观念造成的限制和伤害。“女权主义”更本质上等同于“性别平等意识”。归根结底,这是一个词:实现全人类的性别平等。所有女权主义理论都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女性是世界上受压迫和歧视的阶级,也就是著名女权主义者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
妇女的次要性地位如此普遍和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社会结构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认知、观念、伦理等地方与男性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等私人领域,妇女也处于与男子不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女权主义认为,男性优于女性的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的,也不是不可改变的,因为它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构建的。
男人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受到压迫,但他们受到压迫是因为他们属于某一阶级或阶层,而不是因为他们是男人。女人是不同的。除了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之外,他们还因为是女性而受到压迫。社会性别是指赋予性别社会文化的内涵(社会建构性),这是女性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

第二章研究样本

一、调查区基本情况
江苏省是中国经济强省,也是中国信息化程度最高、信息产业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它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科学、技术和教育得到了发展。正如南京市副市长许慧玲在首届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南京高校林立,各类人才辈出,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三。全市现有各类高等院校48所,各类科研机构640所,两院院士75名,各类科研人员40万人。因此,在南京选择合适的受访者相对容易且具有代表性。

ii。样本特征
2009年4月至6月,笔者采访了南京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8名女教授和1名女副教授。这29名受访者是通过反复筛选、有针对性的自我接触以及教师、朋友和熟人的帮助找到的。就年龄而言(最小32岁,最大81岁,年龄跨度49岁),31-35岁年龄组有2人,36-40岁年龄组有4人,41-45岁年龄组有11人,46-50岁年龄组有6人,51-55岁年龄组有3人,56岁以上年龄组有3人。就学历而言,有25名医生、1名硕士和3名大学生。从职称来看,有2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授、研究员)和1名副高级职称。从婚姻状况来看,26人结婚生子(23人有一个孩子,3人有两个孩子),3人单身。从单位的性质来看,高等院校有25人,科研院所有4人。根据研究需要,本文中被采访者的主要条件如下:
首先,被采访者应是具有正面和高级职称的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女科学家奖、国家科技奖等学术带头人)。原因是作者主要想探讨女性处于科学边缘的原因以及实现向主流角色转变的有效途径。对于以上职称的受访者来说,他们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经验对研究内容可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受访者是28名教授/研究人员,其中只有一名是副教授。当时选择副教授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副教授非常优秀,涉足女性很少参与的研究专业,科研优秀,还担任行政职务(系主任),婚姻状况单身,这是研究的特点;其次,考虑到有一位优秀的副教授参与其中,这可能在研究价值的普遍性方面发挥作用。第三,由于熟人的推荐,他们在面试中得知他是副教授。打断面试已经太晚了。
其次,尝试选择有孩子的受访者。因为作者认为有孩子的受访者比没有孩子的受访者面临更大的困难,他们的成功经验更有推广价值。当然,为了使研究对象更加全面和有代表性,独身也有一定的比例。............................
..............................

第三章科学女性的地位——仍处于科学边缘的女性................21
一、.....................................................................21
二,.......................................................................24
第四章科学需要妇女从边缘角色转向主流角色................................29
一、传统科学发展中存在一些偏差.................................................29
二、妇女不具备适合科学研究的智力和性别优势。...................29
3。女性有独特的内容和研究方法。.........................................33
第5章。女性需要转变................37从科学边缘到主流角色[/溴/]一.人类发展和人权发展的需要.................................................37
二。社会进步和及时展示的需要.................................................40
三。...........................................42
第六章限制妇女进入科学主流的因素.........................................45
一、政策和体制因素影响.......................................................................45
二。宗法文化因素制约着.......................................................................46[/br/ ] 3。家庭角色干扰..................................................................................50
4。女性自我角色认同的障碍....................................................................52
第7章女性如何从科学的边缘走向主流.............................................55
一、消除父权文化因素对妇女科学活动的影响.............................55
二,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妇女从事科学研究..............................57
三,发挥性别优势和克服性别弱点。提高女性的自我角色素质......59
结论...............................................................................................63
参考....................................................................................65

结论
21世纪是科学女性快速发展的时期。越来越多的国家宣布正式的结构性障碍是非法的,对科学女性的接受程度也逐渐提高。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妇女潜在的智力和性别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发展。身体差异不再是决定性因素。科学中女性的性别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妇女在科学中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女性仍然处于科学的边缘,存在着严重的“高度缺席”现象。基于对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29名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科学女性的个案访谈和以“性别与科学”为主题的纪录片《问不同的问题:科学中的女性》的文本解读,作者从经验的角度描述和分析了女性从科学边缘向主流角色转变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制约因素”。作者发现父权文化/社会及其“男人优于女人”和“男人在外面占主导地位,女人在里面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是女性从科学边缘向主流角色转变的重要来源。具体表现为:第一,在意识形态方面,“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和分工模式,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宗法特征形成的性别陈规定型模式,如女性不适合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的旧偏见,阻碍了女性进入科学技术领域;其次,在系统层面,科学技术一直是男性主导的领域。科学和技术大多是根据人类的力量和兴趣设计的。技术具有父权制社会关系的固有假设。因此,科学技术的认识论和方法,以及内部系统,都反映了男性主导的意识和男性主导的秩序,这排除并加深了男女之间的性别差距。即使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它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科学女性的角色转变。......
简而言之,尽管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对人们心理的偏见根深蒂固,女性从科学边缘向主流角色转变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但作者认为,只要我们站在传统观念和现实制度之上,我们就真正坚持“男女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宗旨。以社会性别平等的理念和理性思考,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反思科学界的性别问题。同时,我们应该创造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妇女的优势,促使妇女融入社会,不断提高她们的角色素质。这样,在遥远的将来,至少在某些领域,女性肯定会从科学的边缘走向主流。

参考
[1]陈相明。外籍人士和“外籍人士,中国学生在美国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高轩。后现代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卡罗琳·麦金太尔。自然之死[。吴国盛。翻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4]刘伯洪主编。《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1-200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王金岭。中国妇女发展报告。1.95+10(妇女发展蓝皮书)[·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吴晓鹰。科学、文化和性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约翰·奈斯比特。《2000年十大世界发展趋势》,[。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9]“法国]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图书出版社。1998.
[10](美国)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马·季芳,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11]艾伯特、帕梅拉和华莱士。Http://sblunwen.com/shxlw/·克莱尔。女权主义视角社会学[。余志民,陈光达,陈素梅,等,译。台北:巨鹿文化出版社,1996。
[12]露丝·布莱埃:《科学与性别:生物学与女性信息技术理论批判》,[·M]纽约:佩格蒙出版社,1984年。
[13]苏珊·J1·赫克曼·性别与知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要素[·M]1世纪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