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4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浅谈动机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44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浅谈动机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4000字
论点:激励,教育,学生
论文概述: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开展的创新教科研活动,积极认真实践激励教育运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在实施激励教育的过程中,笔者遇到很多令人难忘的案例,现选择一个典型案例进

论文正文:

1.引言(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选题背景教育在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断创造知识、财富、生产和再生产的高素质人才,为大量高科技人才提供了培养经济技术发展后援的动力。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进步的跨越式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们更加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在国际竞争中,教育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试点项目的基础。 为此,各国政府更加重视教育,采取各种措施建设和发展优质教育,将其作为21世纪的一项基本国策。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国际竞争的要求,履行自己的职责,培养具有正确和一致思想的学生,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学生没有完成作业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们厌倦了学习,害怕困难更加严重。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学习习惯和缺乏主动性。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没有学习的动力,他们就不会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笔者对德州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在接受采访的87名学生中,35%的人不喜欢语文课,56%的人觉得自己与语文课无关,63%的人偶尔会在语文课上得到表扬。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幸福感很低。 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学习场景只停留在充满活力的开放课堂上,而在我们的真实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率低,积极性小,学习气氛沉闷无趣。 在参观过程中,一些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学习是简单枯燥的写作训练,这严重扭曲了语文的本质,抹杀了语文的美感 2.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已经实施,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现有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应该把学生从“笼子”中解放出来,释放学生主动学习的能量。然而,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填鸭式”教学方法仍然普遍存在。 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当前教育的要求是不够的。老师在课堂上说得太多太多,而学生使用手和大脑的频率更低。 当然,老师应该谈论知识,但是他们应该津津有味地谈论它,学生们应该喜欢听它。生动的文本被分解成孤立的单词、单词和句子。在课堂上,我们陷入了那种脱离课文整体背景的单词和短语训练,有些甚至是单词游戏。 例如,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补考空已经成为考试和培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考试形式,既死板又不灵活。断章取义的句子和名词解释也经常让学生困惑。 大多数中国老师喜欢在课堂上提问。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问题是不相关的,随机性强,目的性弱。这些问题毫无意义,占用了学生的练习时间。 有些问题是由老师根据课文情节发展的顺序安排的。这些问题没有考虑学生是否会理解。他们不会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自然地提出问题。它们只是简单的问题,没有启发性。 这种提问而不是说教的形式看起来像是学生在积极运用大脑和思考。气氛活跃。事实上,它掩盖了学生的被动性,与讲课完全一样。 提问当然很重要,但提问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然生成,而不是教师充当发现者,从学习情境中提问和前进。 一些机械应用的问题毫无价值,但它们会挤出学生思考和阅读的时间。 目前,“探究”和“合作”的共同学习理念对学生和教师都不够深入。一些学生不积极学习汉语。虽然分组过程是优等生和学困生的结合,但事实上,学困生已经成为小组中的“沉默羔羊”。小组合作学习就像打水漂一样。 半数受访学生“偶尔”和“从不”向老师或同学提问,这也表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 虽然大多数学生课后都能及时弥补语文学习中的不足,但仍有一些学生“搁置”和“忽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育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本课题的意义是第一,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如情感差异、行为习惯差异、能力差异和学习成绩差异。根据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如何运用激励教育策略来激励学生,发掘他们的潜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爱上语文,培养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二,纠正当前激励教育的泛滥。 大多数教师可以使用几种激励方法来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在使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一些教师过度使用物质激励会对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其他教师不能坚持激励教育到底。起初,实施是有序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信任和尊重学生。一旦学生犯了错误,出差,老师就会失去耐心,惩罚批评和其他传统的教育方法,然后再回到教室。三天的钓鱼和两天的网上冲浪表明我们的老师还没有完全从概念上接受激励教育。其他教师对激励教育有错误的理解。他们认为激励就是竞争。他们在课堂上过度制造竞争气氛。所有与学生相关的活动都包括在比赛中。结果,学生筋疲力尽,激励效果逐渐下降。 对激励教育的误解和错误使用不利于激励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第三,填充理论空白色 现有激励教育的理论和指导策略大多是针对中学生或大学生的,主体大多集中在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上。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 事实上,小学生需要更多的激励教育,小学生更适合接受激励教育。 小学生在身心的各个方面都在成长。实施激励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激励”一词在管理学和心理学中应用广泛,相关研究也很丰富 当“激励”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和手段介入教育领域时,它甚至上升为一个概念,国内外对此方面的研究很少。 现有的研究大多基于一线教师的经验,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少数理论研究也基于不同的理论,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 1.国外激励理论研究现状综述。国外对激励理论的研究是深入细致的 一般来说,它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以人的内心为指向,以人的内心需求和原始动机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被称为“基于内容的动机理论”(content-based motion theory):它代表了默里的人的人格理论,认为当面对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环境时,人是适应性的。 它分为两种类型,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前者更注重人类基本生理过程的满足,而后者更注重情感和精神的满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默里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主要理论在他的书《动机和个性》中有进一步的解释。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级别从低到高排列,适用于每个人。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而较高层次的需求在未来才会成为主导需求。麦克莱伦的成就动机理论关注高层次人群的需求,并将他们分为成就需求、权利需求和接近需求 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麦克莱伦开始研究人类的内在动机和心理需求。他研究的这些需求不是马斯洛的本能欲望,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努力获得的。 因此,成就需要理论也被称为获得需要理论。 另一种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激励过程理论,也称为“行为激励理论” 代表性的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外部环境决定人类行为,人类行为可以由外部强化因素塑造。激励强化理论是斯金纳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波特-劳雷尔的期望激励理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有影响的激励理论之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认为,如果我们设立激励目标和采取激励措施,我们一定能够获得必要的行动和努力,并使员工满意。有必要形成“鼓励一种努力、一种表现、一种奖励、一种满足和从满足中回报努力”的良性循环 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根据数据,我国激励教育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激励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被提出。 中国第一个开展激励教育研究和实验的地区是天津虹桥区。从那以后,一些地区也相继开展了这样的研究。 然而,从中国知网的检索来看,关于激励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书面内容很少。从1990年到2012年,共有260篇关于激励教育的文章,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理论文章,主要是对激励教育的概念、特征和原则的初步研究 影响很大的李祖超在他的文章《教育的鼓励》中指出,“鼓励就是从需要中激励和激励人们。” 薛军、王兵在《激励教育的理论与原则》一文中总结了激励教育的几个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结合;积极和消极的结合;情感和理论的结合;目标与实例相结合的原则 江钟发在他的文章“正面激励的例子和负面效应的预防”中解释了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的影响 潘永兴在《闲聊激励教育》和《激励教育的理论阐释》等文章中对激励教育的“正名”的基础上,提出激励教育理论关注现实世界中的人,其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主体性的确立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实现激励与自我激励的统一 二是经验总结,主要总结已经开展的工作。 例如,广东省中山市的一些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行了以激励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实验,确定了以学生情感方面和后进生转化为重点的主要实验研究方向。 1994年,“实施激励教育,探索素质教育模式”被天津虹桥区教育局确定为区教育局改革的主题。教师的激励行为被作为激励教育改革的重点,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是改革的最终目标。 张杰克在《激励教育的理论理解与实践操作》一书中,结合天津市虹桥区马贝路小学激励教育的改革实践,提出“激励就是激励激励,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其学生发展具有内外因统一、操作系统与动力系统统一、目标与手段统一的特点 目前,激励教育理论在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榜样激励,通过榜样的驱动力激励学生追求进步;语言动机,使用动机语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精神有一定的作用;学习兴趣的动机是通过吸引学生和激发兴趣来引导的。情感刺激,注重教师课堂情感和文本内容传达的情感渲染等 纵观国内外激励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然而,由于我国教育界对激励教育的概念缺乏统一的共识,理论认识模糊,实践和探索的深度仅限于经验。 因此,我国激励教育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激励”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得到了极大的探索空。 (3)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三种研究方法:(1)文献法:通过对激励教育相关文献的广泛综述,了解激励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研究现状,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依据 (2)案例分析:结合笔者自身的教育经验,抓住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励教育的典型案例,分析研究相关策略和方法,指导实践 (3)经验总结法: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实践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方法,并提取研究成果 (2)刺激和刺激..............................15-21 (1)刺激...................15-16 (2)刺激................................16-21 (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激励教育...................21-26 (1)心理学................................针对现阶段小学生的21-22 (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激励教育................................22-26刺激..............................26-27 (2)小学语文教学激励................27-31小学语文教学激励.............................31-40 (1)教育者要…………31-32 (2)营造和谐氛围,激发..............................32-34 (3)澄清..............................4-35........................................................结论作者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六年,并接触了大量学生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结合学校开展的创新教学和科研活动,积极、认真地实施激励教育,并将其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在实施激励教育的过程中,笔者遇到了许多难忘的案例,现选择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 参考[1][美国]托马斯菲茨科,约翰麦克卢汉。教育心理学——整合课堂决策的一种方法[。吴清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孙同。组织行为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李祖超。关于激励教育的讨论[。中国教育学杂志,2003 (5): 6-10。[4]潘永兴。刘海民。激励教育的理论阐释[。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51: 181-184。[5]潘庆余。中国教育发展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6]潘庆余。想象课堂教学[。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7]张文新。青年发展心理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8]曹明海,丁伟。名师视角:语文教学中的智慧[。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9]周弘。教你如何欣赏孩子[。北京:语文教学出版社,2004。[10]潘永兴。关于激励教育的讨论[。人民教育,1998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