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800字硕士毕业论文一九九七年后香港警察形象的转变

2800字硕士毕业论文一九九七年后香港警察形象的转变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800字
论点:香港,警匪片,警察
论文概述:

本文选取了警察形象作为一个较小的切入日对香港警匪片进行对比分析,以求能更加细致地对九七之后香港警匪片中叙事特征及内地因素的变化做一个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希望能够对内地电影

论文正文:

第一章:一九九七年前香港警匪电影中的警察形象概述

第一节:一九九七年前香港警匪电影的历史背景
1.1香港的类型

在电影中,香港警匪电影的生命力非常顽强。由于警察和强盗之间戏剧性的对抗和广泛的叙述空,许多香港导演喜欢这种类型。1997年后,香港回归祖国。2003年,临选会召开,出现了一个新的术语“合作生产”。1997年后,传统警匪电影的叙事特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一九九七年后,内地因素会如何改变?香港与内地合作制作电影后,香港的电影模式对内地电影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本文研究的日子。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采用了比较研究法、文本分析法,辅以数据收集的研究方法。研究开始后,我查阅了大量香港电影和论文,并就1997年后香港黑帮电影中的警察形象写了很多评论,以深入研究1997年后香港黑帮电影中警察形象的变化。以香港警匪电影中的警察形象为研究核心,运用横向和纵向比较的方法,从叙事特征和内地因素两个方面考察1997年后香港警匪电影中警察形象的变化,使香港警匪电影的研究更加科学和全面。
研究1997年后香港警匪电影中警察形象变化的意义在于:首先,香港警匪电影作为香港回归后备受关注的电影类型,与香港的社会文化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回归”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改变了香港社会、文化和经济的方方面面。香港电影也经历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香港警匪片的创作中。警察形象的改变也反映了回归对香港人和香港社会的影响。因此,比较分析香港警匪电影中的警察形象,对于研究回归后香港电影的变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通过对1997年后叙事模式转变、主题拓展、形象多元化及相关产业拓展等创作理念的比较分析,总结出香港电影较为成熟的创作模式类型规律,对内地电影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香港黑帮电影中内地因素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1997年回归后,一直关注个人生活的香港电影中的中国文化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能够对香港电影理论研究实现深入的深化和推广。
1.2香港警匪电影的基本定义
香港一直享有“东方好莱坞”的美誉。在类型电影不断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中,警匪类电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正如郝建在《电影和电视的类型学》中所说,警察和强盗电影是描述警察或执法人员与强盗和罪犯之间冲突的电影类型。这种类型是由黑帮电影发展而来的,经常与黑帮电影一词一起使用。事实上,警匪电影是强盗电影的变体,强盗电影的衍生物,强盗电影的一个亚型。经典黑帮电影中的矛盾建立在土匪与政府、土匪与警察之间,而警察黑帮电影则把叙事中心转移到了警察身上。“事实上,警匪片受各种类型的影响,如动作片、侦探片、悬疑片等。在发展过程中,叙事风格侧重于警察与匪徒之间的对立,一些侧重于警察形象的塑造,一些侧重于匪徒的另类塑造。然而,本文的重点是香港警匪电影中的警察形象,所以郝建的定义被用来区分警匪电影。
................................

第二章1997年后香港苦涩形象的变化

第一节传统叙事模式的解构

2.1.1真假叙事模式
善与恶的一元论是香港传统黑帮电影的叙事核心。例如,在《永不落败》系列中,成龙的民警陈家驹击退了敌人土匪,保护了社会稳定,从而成为香港社会正义的代表。1997年以前的香港警匪电影都是从善与恶的关系出发建立故事框架的。因此,警察形象分为好警察和警察、男警察和女警察、内地警察和香港警察。1997年后,香港警匪电影的叙事模式发生了变化,摒弃了单一的一维对立模式,形成了独特的复杂叙事模式。
以黑帮电影《无间道》为例。为了确保他的黑帮生意,韩申派他的弟弟刘建明到警察部队做内线。与此同时,警官陈永仁也被他的老板要求潜入该团伙并做卧底工作。不同于传统警匪电影中的故事内容,《无间道》聚焦于刘建明和陈永仁对真实身份的追求。刘建明原本是一个小混混,在街上随时可能被黑杀。他受到大哥韩申的青睐,并能以内线身份进入警方。他原本想抹去韩申的心和脑,但警察和正义的形象逐渐在他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他开始认为这不是他的真实身份。在《无间道3》中,刘建明开始记得陈永仁。这不是精神错乱的表现,但他想成为“陈永仁”和真理的象征:警察。回顾陈永仁,我们可以从杨锦荣在《无间道3》中的回忆列表中看到,陈永仁年轻时在警察学院表现非常好。这样一个前途无限的年轻人不能接受卧底的命运,因为他有家庭背景。不稳定的生活、破碎的感情和对被识别的恐惧一直折磨着陈永仁。只有当他在屋顶上遇到黄警官并接受心理学家李新儿的治疗时,他才能获得片刻的安宁。陈永仁一直想回归“本我”的身份,最初的无缝世界是一个无法用一元边界来定义的世界:生与死:恶、善与恶、悲伤与快乐、爱与恨不仅是一体的,而且是瞬间转化的这是《无间道》电影的主题。
电影建构的叙事模式打破了善恶一元论的传统,通过揭露真假警察的身份,延伸到对自我的追求和身份的回归。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传统警匪电影中的善恶一元叙事模式必然意味着警察的终极信仰。1997年回归后出现的真假叙事模式反映了对主流价值体系的肯定。真正的警察和假警察都回到了他们原来的身份,也就是刘辩的价值体系。这种叙事模式的出现,也与九七回归后香港人寻求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无间道》创造的新叙事模式不仅对传统叙事模式有了重大突破,而且通过追求自我认同的深层主题,进一步提升了香港警匪电影的意识形态价值。................................
............................

第二章一九九七年后香港警察形象的转变..............................10
第一节传统叙事模式的解构..........................................................10
2.1.1真假叙事模式.....................................................................10
2.1.2游戏智能模型.....................................................................10
第2节多元化警察形象塑造......................................................12
2.2.1.....................................................................12
2.2.2杂色警察形象.........................................................................12
2.2.3双重卧底警察形象.....................................................................13
第三节警匪电影选登..........................................................15
第四节警察相关行业的扩展...............................................16
第三章香港警匪电影中内地警察形象的变化..............................18
第一节从香港警方到中国警方.................................................18
第二部分解释.........................................20
第三节从娱乐到主流价值观的转变...........................................22
第四章香港电影模式对内地电影的启示..............................23
第一节当今大陆电影存在的问题.............................................23
4.1.1文本创作的关键....................................................................23
4.1.2对香港电影分级制度的反思.........................................25
香港电影模式对内地电影的借鉴意义................26
4.2.1......................................................26
4.2.2......................................................26
第三节内地电影展望....................................................................28
结论........................................................................................29

结论
香港城市强调塑造地方意识。因此,卞之琳应该关注电影中个人生活的情感和对人性的详细描写,避免宏大空的叙述。2009年,由香港团队创作的合拍《保镖与刺客》在内地上映。虽然《保镖与刺客》是由内地投资拍摄的,但电影故事本身完全符合香港电影的创作标准。义士保护孙中山的故事。主题并不新颖,但是导演陈德森选择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正直的人都慷慨地为保护孙中山而死,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不知道也不关心孙中山是谁。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个人感情的纠结。导演没有仅仅因为保护大人物就把故事提升为宏大的叙事,而是通过每个人对爱情和正义的追求把他们聚集在一起,把这个感人的故事串连起来。这部电影在内地上映后,受到好评,合作制作的引入逐渐影响了内地电影人的创作角度。例如,马晓刚导演的灾难电影《唐山大地震》是一个宏大的叙事主题,但导演只选择了一个家庭故事来反映灾难带来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受到香港电影创作模式的影响。
香港电影有两种基本类型,即动作片和喜剧片。警匪片是由香港导演自己开发的子类型电影。警匪对抗更加戏剧化,叙事空更加广泛,逐渐成为香港电影的重要类型。香港电影经历了两个特殊的历史时期:1997年回归中国和临选会。警匪电影的发展经历了新的变化。许多内地学者对香港警匪电影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从政治文化隐喻到电影体裁元素,再到香港的产业模式,探讨这两个时期对香港警匪电影的影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对警匪电影的研究普遍比较广泛,对警察形象的研究却很少。警察黑帮电影中的男性形象分析很少。一是相对肤浅,二是1997年前后没有比较分析。本文选取警察形象作为一个小切入点,对香港警匪电影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1997年后香港警匪电影叙事特征和大陆因素的变化做出更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希望能给大陆电影的创作和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参考
1,赵维方:香港电影产业的演进,中国电影出版社[M,2008年6月第一版
2,许乐:香港电影文化史1958-200[M,中国电影出版社[M,2009年1月第一版
3,唐振昭:香港电影血与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
4,赵维方:香港电影史 文化艺术出版社[(M),2005年3月第一版
6,迟在建:电影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M),2002年7月第一版
7,贾雷磊:什么是好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M),2009年12月第一版
8,涂海洲等:城市,历史,认同香港电影研究[(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
9,张艳:地图:香港制造 陈林侠:《中国电影的知识结构与跨文化比较》,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