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6850字硕士毕业论文电视记者如何与受访者实现人际交流

36850字硕士毕业论文电视记者如何与受访者实现人际交流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6850字
论点:采访,记者,出镜
论文概述:

几十年来,电视媒体在新科技、新理念和新媒体的压力下,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出镜记者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论文正文:

绪方理论

 时至今日,电视已成为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媒体,研究电视记者的采访成为学界业界的热点。20 世纪 90 年代初,真正意义的电视出镜记者开始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出现了电视出镜记者的报道把观众带入现场,比传统的报道更具感染力和真实性。全面、系统地研究电视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人际交流成为必要。本文正是在广泛研读前辈的著作的基础上,总结整理现有的资料,结合笔者自己的分析、思考和体会,尝试着探讨电视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人际交流。
第一章 电视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人际交流的特殊性分析 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交流通常是面对面的一对一,或一对多(座谈会采访),或多对一(新闻发布会)的交流,在传播学中这种交往属于人际交流。电视出镜记者同采访对象的人际交流和非出镜的记者同采访对象的人际交流相比有哪些特殊性?理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更好的把握电视出镜采访的核心。 第一节 电视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内涵分析 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是电视采访的两个主体,新闻作品的完成离不开双方的共同努力,在分析二者交流的特殊性之前,我们先对两个主体本身的内涵进行分析。 一、电视出镜记者的内涵 电视出镜记者的界定“出镜记者”一词是个舶来品,在《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明确的解释。英文资料中,“出镜记者” 对应的词为: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er,直译过来就是: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在朱羽君、雷蔚真的《电视采访学》中,出镜记者的定义为:出镜记者是指在电视采访中出现在镜头里的记者和主持人6。该定义将出镜记者局限在采访这一环节上,事实上出现在镜头里的记者和主持人的报道行为还涉及直面报道、即时评论等活动。宋晓阳在《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里的定义更全面: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的总称。电视出镜记者在本文中的含义为: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或演播室中,在镜头前从事新闻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总称。当然,出镜记者的主流仍然是在新闻现场进行报道的电视记者,只是在本文中,带有出镜记者性质的主持人也被纳入研究范围。在电视新闻节目当中,根据出镜目的、采访对象、以及节目时间长短,出镜记者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报道出镜记者”,主要针对新闻事件,如日常消息报道、直播和连线报道等等;一种是“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主要是电视深度报道和新闻性访谈中的出镜记者和记者型主持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指的电视出镜记者和电视记者不是一个概念。电视记者是一个相对范围比较大的概念,广义是指在电视媒体从事新闻节目制作的新闻工作者,包括制片人、编导、策划、出镜记者等,狭义指从事电视采访的新闻工作者,包括出镜和未出镜的记者。本文所指的出镜记者,仅限于在镜头前进行采访活动的记者。另外,目前某些拥有采编权的网站已经出现了嘉宾访谈主持人,相信网络出镜记者将来也很有可能出现,为了避免混淆,本文在出镜记者前加了“电视”二字。 二、电视镜前采访对象的内涵 记者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在日常工作中与之接触最频繁的当数采访对象,可以说记者的工作对象就是采访对象。“采访对象”是用的较多、定义较少的概念。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将其定义为:“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之索取情况和意见、或者那些以各种方式(不只是语言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都可以称之为采访对象。8”根据艾丰的定义,本文电视镜前采访对象的含义,就是在镜头前接受记者提问,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本文所指的采访对象就是在记者的采访活动中向记者提供信息的人,不管是被记者发现和邀请的人,还是主动向记者提供信息的人,如新闻发布会的发言人,但不包括以“观察”为手段的采访中为记者提供信息的物。出镜记者的采访除了记者和采访对象之外,还必须有摄像机的参与,因为这是实现电视传播的必要工具。镜头真实地记录了采访对象展现出来的一切信息,如容貌、声音、衣着、表情等,镜头把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二人关系,变成了记者、镜头、采访对象的三者关系。镜头不会说话,不会参与提问和回答,但它却拥有无声的、强大的力量,因为镜头里的内容是直接呈现给千千万万观众的,镜头代表着观众的眼睛。可以这样说,出镜采访就像一场在公共场合进行的采访,而采访对象的回答则类似在公共场合发表意见。人在公共场合,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同理在镜头下,采访对象也会紧张,但是,采访对象因为紧张而做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如有的人紧张,有的人则兴奋。 第二节 电视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人际交流的特殊性 一、人际交流的定义和特点 人际交流也叫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当我们说人际“交流”时,更强调人们之间交流的互动性。人际交流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人际交流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如交谈、交往、约谈、讨论、对话等,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如写信、打电话、发传真等。人际交流的主要特点是:(1)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不但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能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传达信息;(2)交流以单个的面对面的传播形式为主,传播的信息更为丰富和复杂;(3)信息的交流性强,信息反馈直接、快速、及时、集中,因此传受双方都可以现场把握信息的流向、流量和清晰度、准确度;(4)适用于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用人际交流的定义和特点来衡量电视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交流,可以发现,他们的交流正是一种人际交流,但他们的人际交流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二、电视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人际交流的特殊性 电视出镜记者的采访和非出镜记者的采访的最大区别就是,电视出镜记者的采访是在摄像机镜头下进行的,这也是它区别于普通人际交流的地方。摄像机拍摄的素材是节目制作的基础和来源,虽然最后播出的节目是经过剪辑的,但播出的内容却是采访当场就拍好的,也就是说,采访当时的情景一经摄像机记录,就直接传播给观众了,换句话说,摄像机就代表着观众,摄像机一旦开机,就相当于观众在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交流现场,只不过,这里的“观众”是无声的,不会当场对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交流做出反馈。因此,摄像镜头的存在实际上把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交流现场变成了半公共的场合。之所以说半公共,是因为一方面,出镜采访相当于观众在现场,另一方面,现场中出现的实在不能面对公众的内容会在后期编辑中被删减掉。电视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交流时的现场实际上是半公共的场合,这个“场”对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影响。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两个关系很亲密的人单独交谈时可以无所不谈,如果有一个他们不太熟悉的人加入,他们的谈话就会有所顾忌,何况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本来就不太熟悉,加上镜头所代表的千万双观众的眼睛,他们的言谈举止就更需要格外注意。因此,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交流就像在公共场合的交流,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受摄像机的场影响。当然,广播和报纸记者在和采访对象交流时也会考虑到他们交流的信息是要传递给公众的,也会受到来自公众的压力,但是因为广播、报纸传递的信息是声音或文字,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形象不会出现,因此,他们的压力要比出镜采访小。 第二章 电视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人际交流符号分析 传播学认为,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是要凭借符号来进行的。符号是信息的外化形式,任何信息只有具备了必要的外化形式以后,才得以进入传播领域。人类传播活动中使用的符号,一般分为语言信息符号和非语言信息符号两类。电视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人际交流也要靠符号的传递来实现。本章主要研究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人际交流中的语言信息符号和非语言信息符号,以期对出镜记者更好地使用符号与采访对象交流起到指导作用。 第一节 电视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语言信息符号交流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重要、最基本的载体,“有了语言,人类的信息交流才彻底摆脱了动物传播状态而进入了一个自由的境界”9。语言信息符号包括有声语言和文字,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有声交流主要使用有声语言(下面简称语言)。 一、语言信息符号交流在出镜采访中的表现——提问和回答 人际交流有很多方式,除了面对面谈话,还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网络聊天等方式进行。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因为大部分情况要在同一时空出现,所以一般都是面对面的谈话交流。语言是面对面的交流最主要的工具,除非谈话双方有语言障碍,必须使用手语或借助其他工具。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面对面语言交流的表现就是记者的提问和采访对象的回答。一般来说,采访都是由出镜记者主动发起的,采访对象是被邀约的,记者可以提前准备好自己的问题,而采访对象的回答则是无准备的。即使是人物专访,采访对象提前看到要回答的问题,做了一定准备,但对采访中记者的即兴问题他还是无准备的。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交流效果和镜头效果,出镜记者在语言上应该多加注意,做好充分的交流和出镜准备。 二、电视出镜记者的采访用语要求 俗话说对症下药,电视出镜记者要根据具体的采访内容和采访对象来确定采访提问的用语。一般来说,出镜记者在采访用语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语言尽量口语化,避免使用书面语和生僻的专业术语老舍先生曾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文字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要用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不要用一大车大家不了解的话。”出镜记者在提问时,如果多用朴实自然、生动活泼的口语,那么,采访对象就可以准确理解记者的问话,以便作答,也能让出镜记者获得更准确的信息。而且,电视是一种受众注意力不高,内容又不能保存的媒体,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交流用语如果晦涩难懂,观众不但难以消化理解,还会对节目失去兴趣,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并非意味着电视出镜采访是浅显的、初级的,而是要求简洁通俗,易于理解。2、语言要有人情味,提问要有感而发大部分采访对象面对镜头时,很容易感到紧张,这就是平常所说的“晕镜”。面对这种情况,出镜记者要设法让采访对象放松下来,而关切的问候、热情的招呼和随意的闲聊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充满人情味的语言使采访对象感到被尊重,也就容易打开心扉,往往会告诉出镜记者很多更深层次的东西,甚至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鲁豫有约》节目的主持人陈鲁豫就很善于运用充满温情的话语安抚采访对象,把采访对象当成朋友,以聊天式的语言,在一种轻松而充满亲和性的言谈氛围中,使采访对象渐渐失去心理上的戒备。这并不是说出镜记者的采访就不能提尖锐的问题,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记者可以用不同的语言。《面对面》节目以尖锐、质疑为节目风格,前主持人王志几乎对每一个采访对象都要提出几个尖锐的问题,但他很注意提问的用语,如对能言善辩的易中天教授就采用直接、尖锐的话语,直奔主题,而对不善言谈的杨利伟则用幽默婉转的语言来提出问题。提问还要有感而发。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平等真诚的对话而不是表演。记者要善于倾听,真正悲伤着采访对象的悲伤,幸福着采访对象的幸福,做一个合格的倾诉对象。央视名嘴白岩松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们太成熟太熟练的时候,经验和技巧就会代替真情。”这并不是说经验技巧和真情之间可以相互代替,相反,它恰恰说明了采访中真情实感存在的重要性。采访中只有真情没有技巧,或者只有技巧没有真情,都会影响采访效果。因此即使是在技巧太熟练的时候,记者也应该努力保留真情。 第二节 电视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的非语言信息符号交流 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交流离不开语言的沟通,语言是二者发生关系的介质,良好的语言交流会拉近二者的距离,使二者相互信任。但语言并非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交谈使用的唯一符号,表情、神态、动作、外表等非语言信息符号也能成为交流的载体。正如阿伯罗比亚所言:“我们以我们的发声器官发声,却以我们的整个身体交谈。”传播学研究表明,在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中,非语言信息符号的使用有时比语言信息符号的使用更重要,因为语言是人的思维的外在形式,是受人的意识支配的,有时人的语言表达的内容和其内心的真正想法并不一致,而非语言信息符号一般是人的内心情绪的不经意流露,往往更能体现人的真情实感。在采访中出镜记者如果能够恰当的运用非语言符号,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向采访对象传达积极的信息,就会对采访对象起到激发心智、吸引注意、调节反馈等作用,促进采访顺利进行;相反如果出镜记者传达出不恰当甚至错误的非语言信息符号则会使采访对象产生错觉、误会或厌恶,严重影响采访质量。 一、非语言信息符号的定义和内涵 非语言信息符号,指的是除了语言文字之外,各种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负载信息的标志或记号。非语言信息符号包含的种类很多,有体语(人体表情、姿态和动作)、辅助语言(与语言相伴随的音调、音量、音质、音速和功能性发声)、服装饰物、环境陈设布置、图形标志、人体距离、时间调节、艺术(绘画、摄影、雕塑、音乐、舞蹈)等。其中尤以体语使用得最为广泛而频繁,它能传达的含义也最为丰富而形象。美国体语研究权威伯德惠斯特尔认为,人的脸部就能作出大约 2500 种不同的表情,再加上头部、四肢、身躯,人体语言所能传递的信息简直难以计数。非语言信息符号在直接的人际交往中,传递信息的功能十分显著。据伯德惠斯特尔的估计,直接交往中有 65%的“含义”是通过非语言信息符号传递的。在传播学看来,新闻采访不仅是一种直接的人际交往,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传播。在这种传播活动中,非语言信息符号所起的作用不仅和其他人际交往相似,而且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充分地把握非语言信息符号、娴熟地运用非语言信息符号传播,对于搞好新闻采访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二、非语言符号对电视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交流的作用 成为交流的引子或线索出镜采访的谈话往往是从人物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引出来的,尤其是访谈类节目。美国新闻学者曼切尔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某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对方办公室的一堵墙上爬满了常青藤,就即兴发挥,请教对方是怎样把这些叶子紧贴在墙上的。经过几分钟的题外闲聊,双方亲近融洽,再进入正题就相当顺利了。非语言符号还可成为调节谈话节奏的工具。一段紧凑、严肃的交流后,谈话氛围往往比较紧张,这时出镜记者就可以借助环境中的非语言信息符号来缓和气氛,比如,如果在采访对象的家中或工作场所进行采访,就可以就屋内的陈设引出话题;在酒吧或茶楼就可以由饮料的口感引出话题。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吴小莉在奥组委的工作间采访张艺谋时,就由张艺谋工作间摆设的材料和展板谈出不少话题。2、直接传达信息采访对象的服装穿戴、饰物打扮通常会告诉人们有关他的职业状况、个性爱好、文化素养的信息。佩带的徽章、肩章,更会明白地展示他的单位和职务。采访对象的室内陈设,往往显示了他的经济状况、文化层次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 电视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人际交流符号分析 ………………16第一节 电视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语言信息符号交流 ………………16第二节 电视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的非语言信息符号交流……………19第三章 电视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人际交流过程分析…………………25第一节 从人际传播角度看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转化过程 …26第二节 从采访的不同阶段看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流的心理过程…30第四章 电视出镜记者与不同类型采访对象人际交流的分析…………38第一节 电视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交流的动机 …………………………38第二节 电视出镜记者与积极合作型采访对象的交流 …………………40 结论 本文着重截取了出镜记者工作的一部分——和采访记者的交流,作为研究的重点。记者如何与采访对象交流是所有的新闻工作者都必须面临或考虑的问题,也是新闻学研究里的一个永恒话题。作为一个并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的学生,在试图理清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流的问题时,笔者发现由于自身知识和实践积累的欠缺,有些问题很难深入下去。而且,社会的发展在加快,新事物层出不穷,学生所研究的命题就像一个无限扩展的大网,没有尽头。谨以此作为学生研究的基础,文中的偏颇、错误的地方,请老师指正,学生必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踏踏实实地继续对这个命题进行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美】肯·梅茨勒:《创造性采访》,李丽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 3 版。2、【美】约翰·布雷迪:《采访技巧》,范东生、王志兴译,北京,新华出版社。3、【美】特德·怀特:《广播电视新写作与报道》,吴风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 1 版。4、艾丰: 《新闻采访方法论》,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 年第四次印刷。5、叶子:《电视采访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9 月出版。6、叶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 月出版。7、朱羽君、雷蔚真:《电视采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 年 6 月出版。8、熊高:《新闻采访》,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年 5 月出版。9、王纬主编:《镜头里的“第四势力”》,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年出版。10、王宇、金梦玉:《广播新闻报道与节目创新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