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中学文学教育复兴述评

3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中学文学教育复兴述评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5000字
论点:文学,教育,语文
论文概述:

本文试图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对新中国中学文学教育流变作出归纳,并深度反思文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以期为新世纪中学文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参照。

论文正文:

1.新中国中学文学教育的演变

1.1中国与文学的分裂和中学文学教育的短期繁荣
最初把汉语和汉语合称为“汉语”,这只是“当时人的意义”,不是广泛学术讨论和争论的结果。当时所谓的“人”主要是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辑委员会的成员。50多年来,人们对语文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如语言、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化进行了“顾名思义”的研究。重命名的原意似乎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口头是一种语言,书面是一种文本”,指两种类型的言语表达。“语言”和“文本”这两种言语类型构成了语文教育的内容框架。从表面上看,“写作就是写作”是写作、文学和文章的外壳。事实上,在对语文的这种解读中,语文教育是面向语言(言语)教育的,文学作为语文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内容,没有独立的地位。叶圣陶先生认为汉语不能被理解为语言或文学。原因之一是教材中有非文学的文章和作品。然而,从以下关于汉语和文学的实验来看,汉语被理解为“语言和文学”是不争的事实。
...........................................

2。新中国中学文学教育的问题与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中期《纲要》复兴文学教育后,20世纪50年代“文学欣赏”比“以知识为基础的文学教学”更能培养行为可操作性。因此,文学教学的概念、内容和方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尤其是在世纪之交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无论是学科的理论建设还是语文教材的建设,中学文学教育都更加注重个体的成长,符合语文学习的本质规律。这些经验值得仔细总结。然而,既然我们选择了“反思”的视角,我们只能暂时把重点放在对新中国文学教育发展的分析上。分析问题的目的是为确立中学文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策略提供参考。
我们认为新中国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都与中国教育的大问题有关,也反映了现代中国教育中的一些误区。本文试图探讨中学文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制度建设、教育策略和方法。

2.1“文学本体”异化为“教育手段”
文学作为教育内容的目的是什么?文学教育的目的和价值是来自“文学本体”还是“教育目标”的外在强加?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学的重要作用。赵秋艳先生认为,文学的本质功能在于文学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本质力量客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1)可见文学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文学一直被称为人文主义,因为“文学是由人写的,由人写的,由人写的。”文学所代表的生活只能是“人与人类”的生活。这就要求文学所代表的生活必须以人为本,关心人,满足人的要求和愿望,反映人的思想感情,展现深刻的人性内涵。在所有艺术中,文学仍然是最能展现人们生活、思想感情和人性的深度和广度的。“(2)文学总是以感性的形式引导我们走向生活的意义世界、主体的精神世界和主体之间的精神交流。虽然在培养人的目标上,教育比文学在概念上更规定性,在内容上更系统化,在行为上更有目的性,在价值上更功利,但文学和教育在目标上共同指向个人人格的成长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教育语境中文学的“客观价值”应该在于“文学”。如果文学教育被理解为“文学本体”对“教育目的”的简单阐释,其结果将是“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压制和损害。............................
..............................

2。新中国中学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7
2.1“文学本体”向“教育手段”的异化..............................18
2.2文学教育中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背离……24
2.3“知识”和“人”的错位取代了文学感性……29
3。新中国中学文学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33
3.1把握文学教育中“精神修养”的本质.............................34
3.2树立文学教育的教学理念...........................................37
3.3实现文学教学方法的“三个联系”..............................42
..................................................................................

结论
文学教育不是整个语文教育,但对语文教育来说,失去文学就是失去精神和灵魂,失去美和新鲜。因此,如果语文不能仅仅被定义为语言,语文和文学是语文教育的两个有机内容,语文的理解和运用是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目标,那么文学教育就是语文教育的价值目标。因此,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内在和谐的方式融入语文教育。回顾中国中学文学教育的变迁,我们看到文学教育应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它有赖于文学教育从手段到目的的回归,有赖于对中国自然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深刻理解,有赖于对作为经验和实践课程的语文课程的理性认识,有赖于现代教学理论中经验、对话和创新理念的个性化实践。
中学是人们接受文学教育的黄金时代。中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规律与文学作品的形象性和主观性有着天然的同构关系。因此,文学教育是一种“精神修养”的个性化教育。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感性形式和艺术价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文学教育一直是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数据显示,英国、美国、德国、苏联(俄罗斯)和日本都把文学教育视为母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教育与母语教育的任何分离都会导致母语学科精神和文化本体的丧失,实用主义和技术性的泛滥。

参考
1。张楚廷的《教学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
2。张龙华主编:《语文教育纲要》,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8
3。周清源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原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8
4。周清源,《语文教学设计理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5。周清源,《中国主体教育概论》(讲座),2000,9
6。程达,《中国主体理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
7。李伟定,《语言与意义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
8。张田亮:《论教学方法》,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
9。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3
10。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