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6500字硕士毕业论文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生态环境工程效果综述

36500字硕士毕业论文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生态环境工程效果综述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6500字
论点:湿地,黄河,群落
论文概述: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我国对黄河三角洲的研究内容开始多样化,目前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多集中在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风险评价、功能、自然资源现状、保育和恢复技

论文正文:

介绍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世界上典型的河口三角洲湿地。由于它位于河流、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区,因此呈现出淡水和盐水交错分布、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各种物质和动力系统交叉和混合的特点。它是研究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化和发展规律的重要基础。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唯一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最年轻的暖温带湿地生态系统。经亚太组织批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已加入“东亚-澳大利亚涉禽保护区网络”,并成为首批19个国际成员之一。1997年3月,获准加入“东北亚起重机储备网络”,成为首批16个成员之一。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资源独特,人类活动较少。它具有原始性、脆弱性、持久性、自然性和典型性的特点,使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原始性,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旅游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能源资源[1]。自然保护区共有植物393种,其中野生大豆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鸟类283种,被称为“国际鸟类机场”。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9种,二级保护鸟类41种,鱼类19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二级保护动物7种。自然保护区代表性和重要的生物群落包括盐生灌木群落、典型草甸群落、盐生草甸群落和草本沼泽群落,代表性鸟类包括丹顶鹤、东方白鹳、黑嘴鸥、黑鹳、灰鹤和大天鹅。生活在黄河余瓦以下河流中的水生生物主要是鱼类,包括洄游鱼类(如刀鲚、梭鱼、鲈鱼、鳗鱼、银鱼等)。)和淡水鱼[2】。它对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地下水埋深、土壤盐渍化程度、土壤盐分等因素是影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演替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通过土壤盐分和水分等条件间接影响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演替。咸淡水比例决定了土壤盐渍化程度和地表基质状况,影响植被的生长发育和生态景观格局的变化([4】)。受三角洲新湿地不断形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湿地植被经历了平稳的演替。受海岸侵蚀、黄河断流、风暴潮和人类活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湿地植被经历了逆行演替和次生演替
2研究领域和数据来源。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最年轻的湿地,因为其形成时间短,地理位置特殊。因此,土壤养分不太成熟,但其含盐量相对较高,使其极易受盐渍化的影响
2.1研究区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河口,北临渤海,东临莱州湾。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湿地之一。在过去的一百年里,黄河在渤海湾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沉积和土地,使得保护区的土地资源逐年增加。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逐年增加的未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区内土地平坦宽阔,东西梯度仅为1:10000,离海约10公里,地下水位较高,约0.5 ~ 2米,地下水含盐量通常为10 ~ 40克/升,有些地方甚至高达200克/升。受这一原因的影响,这一地区的土壤特别容易因盐碱化而复盐。保护区土壤主要为淤泥,营养不良,主要为氯化物滨海潮土和氯化物盐碱土。土壤盐碱化严重,只适合少数分泌盐的植物生长。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暖温带最广泛的河口湿地。它是物种保护、候鸟迁徙和河口生态演替研究的重要场所,[54]。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唯一的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已被列入世界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保护名录。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总面积为15.3×104hm2,其中核心区为5.8×104hm2,缓冲区为1.3×104hm2,实验区为8.2×104hm2[55]。本文研究区位于东经11905\' 06 \"至11909\' 23.9 \"和北纬3745\' 31.9 \"至3748\' 49.2 \",大部分位于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一小部分位于核心区。。此外,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属于生态脆弱区,生物多样性极低,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0
3.1研究内容...10
3.1.1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信息...10
3.1.2湿地植被的定量分类和排序...10
3.1.3人工干预对湿地群落植被的影响…… 10
3.1.4不同人工干预下湿地群落的种群格局研究…… 10
3.1.5堤防上下植被特征的比较…… 11
3.1.6黄河三角洲植被演替特征研究…… 11
3.2技术路线...12
4湿地生态恢复项目...13
4.1生物措施...13
4.2工程措施...15
5研究结果和分析...17
5.1 2010年和2012年试验区土壤盐度和盐度的比较.......18
5.2基于TWINSPAN和DCA的湿地种植.......21
5.2.1双跨植被分类结果.......21
5.2.2 DCA排名结果分析.......23[/溴/]5.2.3结论........26
5.3人工干预对湿地植被群落的影响.......27
5.4不同人工干扰对湿地群落格局的影响分析.......34
5.5水坝上方和下方植被特征的比较.........48
5.6黄河三角洲植被演替特征研究.......55。食物网的结构相对简单,在物质循环能量传递上处于不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结构相对单一,功能不全,自我调节能力差,应对外部干扰能力弱
结论。由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石油开采、自然环境演变等因素,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生态演替规律的研究和许多其他学者的理论成果,寻找该地区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并利用合理、适当的人为干预进行积极引导,从而为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演替环境,促进湿地向稳定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方向演替
根据人工扰动的不同工程措施,将试验区划分为黄河北岸坝坡防护恢复试验区、黄河南岸完全自然恢复控制区、人工扰动试验区和湿地植物群落恢复区四个区域。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通过野外调查、生态统计计算、土壤盐分和酸碱度测定、植被TWINSPAN分类和DCA序列分析,研究了四个地区湿地植被恢复工程的效果。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利用PCORDWIN软件将13个样地的植被分为3类:碱蓬-柽柳-芦苇群落、碱蓬-芦苇群落和碱蓬群落。碱蓬-柽柳-芦苇群落的优势种是碱蓬。其次是柽柳和芦苇,芦苇的伴生种,蒲公英等。碱蓬群落的优势种是碱蓬群落,其次是芦苇群落。相关物种包括日本钝绥螨、绿色狗尾草和大豆。碱蓬群落的优势种为碱蓬,伴生种为柽柳,优势明显。通过DCA测序将样地分为四种类型。影响四种生态类型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土壤盐分。从DCA序列图上的第一组到第四组,土壤盐分逐渐下降到0-20厘米的深度。土壤盐度分别为7.661‰、4.154‰、1.305‰、0.886‰、20厘米-40厘米、10.089‰、4.697‰、1.602‰和1.128‰。随着土壤条件的改善,样地植被的丰富度逐渐增加:在生态组一中,群落的优势种为碱蓬,而在生态组二中,群落的优势种为碱蓬和柽柳。第三生态组的伴生种有芦苇、白茅根、狗尾草、碱蓬和芦苇。伴生种有柽柳和日本斜交柽柳。第四生态群主要由芦苇和香蒲等水生植物组成,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两种方法的分类结果基本相同,表明通过TWINSPAN和DCA排序对植被进行定量分类和排序研究是可行的,研究结果可以相互验证。。本研究通过对新生湿地、次生湿地及周边环境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大规模研究,尽可能获得黄河三角洲基底的充分信息,并进一步研究当地的植物保护措施和[实验区树木等恢复技术的引进。其研究意义是:维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的稳定性,改善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系统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其他类似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参考依据。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河口湿地。土地形成时间短,发育不成熟,人类活动少。它在生产和发展的初始阶段储存了大量的动植物资源。它是研究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各种动植物资源发展的重要标本。

1.2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国内外湿地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一些欧洲国家对[湿地生态恢复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19]。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等。主要集中在洪泛区的恢复项目。这些项目的计划目标各不相同,主要取决于[河流和洪泛平原的规模和地貌特征。欧共体国家、英国、北欧等国家分别研究了空气污染(酸雨等)胁迫下生态系统退化、大规模矿区、石南灌丛区和寒温带针叶林采伐区的生态恢复。)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恢复实验研究。澳大利亚、非洲大陆和地中海沿岸欧洲国家的研究侧重于干旱土地退化及其人工重建。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学者在收获东南亚热带雨林后,也对南美、英国和日本的热带雨林生态恢复做了很好的研究[21]。由于早期物理和化学修复措施的高成本及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生物修复措施在近几十年逐渐发展起来,并在各国的生态修复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国许多学者在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理论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湿地生态修复的研究对象包括沿海湿地[22%、淡水森林湿地[23%、湖滨带[23%、河流湿地[25]等方向,包括石油烃、重金属和农药为主的环境污染和沿海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破坏。对于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修复方法包括微生物修复方法和植物修复[13]。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米草属植物。互花米草被引入长江口东南沿海和九段沙地区。它们在中国沿海地区迅速繁殖,对防浪促淤有很好的效果。[26]。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贫瘠土地上的泥泞海滩已经变成了绿色海滩,互花米草植物提供了巨大的生产力,[27]。

[5]

[6]

[7]

[8]

[9]

参考
[1]韩梅,章小蕙,刘丽赟。黄河三角洲湿地研究进展。生态环境。2006,15(4): 872-875。
[2]刘小燕、连宇、柯素娟。黄河口生态需水量分析。水利杂志。2009,40(8),956-968
[3] Xi金标,宋玉民,邢尚军,马姚冰,张剑峰,常丽华。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特征及演替规律,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30(6):111~114。
[4]山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方法和实践。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3(4):17~20。
[5]张徐良、叶思远、尹平、陈东静。引用该论文[。生态环境杂志,2009,18(1):292-298。
[6]王海妹,李正海,宋国保。[黄河三角洲植被分布、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的初步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7(1):69~75。
[7]邢尚军,Xi金标,张剑峰,等.黄河三角洲植被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6):85~86。
[8]王海妹。[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生态系统特征分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5年:8~10。
[9]住房、木赵总、孟振农、建赵衷、张术平、孙蕾、谷伟民、焦祁宏。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展望[。水土保持研究,2004。11(02) :184~186。
[10]艾伦·克罗。魁北克2000:千年湿地事件项目与摘要[。加拿大魁北克,伊丽莎白麦凯,2000,1-256。